他用一生毀掉了一座城市,卻流落在了世界各地,你還記得他的名字嗎

(文中所用所有圖片素材均來自“有才”手機的隨手拍)

01    當生活開始日復一日,你曾經的榮耀停留在過往止步不前,儘管你可能出入上流社會,聽音樂會,參加藝術展,跟著別人規劃好的路線去旅遊——當這些也在不斷重複,你人生的版圖就已經終止了。

六十五歲的捷普因為少年時寫了一部小說,一舉成名,從而躋身羅馬城的上流社會。四十年後,當他經歷了無數的酒宴,歡聚和離別,當他自己第一次感到厭倦,這座絕美之城已變成他的囚籠——用它的美麗消磨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十年。

這是上映於2014年的《絕美之城》裡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是一部討論什麼是絕美的電影。但一千個哈姆雷特使這個故事變得更加精彩。

在電影臨近結尾的時候,捷普跟百歲高齡的修女在陽臺上,看著夕陽下的羅馬城,一群火烈鳥在他們的嘆息聲中飛往遠方。那個場景就像告訴我們,捷普就在那個陽臺上站了四十年,一動未動。

而在最後,捷普登上了那座小島,他年輕時與戀人分手的地方,那個讓他寫出那部讓他一夜成名的小說的地方。

他要重新出發,從曾經的二十多歲重新出發,重新構建他自己的“絕美之城”。

也許,當你意識到你的人生版圖不再擴張,就是你重新出發的時候。

02

2018年以前,石臺境內沒有一座山叫“陋室山”。

某個春夜,有雨,我和有才在我家樓下的小飯館喝酒。他說我要回去。我問回哪。

回石臺山裡。他舉著杯子,說完狠狠地喝了一大口。

有些細節我記不清了,應該問了他一些問題,比如合肥的生意怎麼辦,孩子怎麼辦。他怎麼回答的我也記不清了。但那天的酒喝得特別多,雙雙大醉。

六月,合肥已經熱起來了,但山中依然清涼。他發了個朋友圈,石臺以及我記得住的山的名單裡,就多了一個“陋室山”。

有一次我打趣有才問“山中何事”。他說除草修路,伐木改房。原來所謂的“松花釀酒,春水煮茶”真的只是文人臆想。想想也是,他在那座只有十來間房子、五六個人的空寂的山裡,哪有閒情吟風弄月呢。

十月,我回石臺,抽了一天時間去陋室山,見到有才的時候,他在山口那站著,山風吹得眼都睜不開。瘦黑瘦黑的,但笑起來特別有精神。

他帶我遊覽他的陋室山,我們步行穿過竹林,穿過田埂,穿過在遠處看只有一團山嵐的雲。我們坐在向陽的山坡上,看著夕陽把仙寓山和山下村莊的最後一抹煙火氣收走。

那一刻,瘦黑瘦黑的有才的眼睛,像極了天邊已經亮起的星辰。

03

陋室山那片蒼翠的竹林裡有一座禪林的遺址。殘破的石碑就橫在路上,半截在土裡,半截暴露出來,過往的人隱約能看到上面的字。

我還來不及感慨。有才說,回頭會有人整理的。我問誰來整理,他指著竹林的裡頭,我帶你去找他。

穿過竹林後,就看到了一間茅屋。我們到了門前,主人才聽到聲響走了出來,原來是一位獨自修行的僧人。見我們到來,很是高興,沏茶閒聊。這時我才知道,這位師父落腳陋室山,也是有才邀請的。茅屋剛剛修葺好沒多久,許多木頭還有嶄新的痕跡。我看了眼有才,他笑著點了點頭。“伐木改房”,竟真的是他和僧人師父一起做的。

不僅僅這間佛堂,還有那十幾間房子,原來的主人都嫌山高路險搬了出去。但是有才卻從合肥搬回來了——如今的山上住著有才一家,一位獨居的老奶奶,一位在山上結廬修行的僧人,一條大狗和一條小狗。

後來在朋友圈中常常看到有才家的娃娃滿山跑的照片,身後跟著一條小狗,當然後面還跟著一個“攝影師”有才。

那次訪陋室山,記憶最深的除了山中景色和人物,還有那頓中飯。飯菜是有才的母親親自下廚烹製的,每一道菜都有來歷,有才一一介紹:這是哪天在哪裡採來的,那是隔壁奶奶家醃製的……

再用自家蜂蜜兌酒,入口滋味極佳,讓人醉不知醉。

04

叔本華說: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但往往人們排斥孤獨,又鄙視庸俗,如何調和兩者,人們有過無數種嘗試。前幾年網上流行一句話“身體和思想總有一個要在路上”,似乎是這個命題的答案。

有人寄情於物,有人寄情於人;有人走過千山萬水最終歸於故土,有人寓居家鄉小城最後卻又終於他鄉。捷普和有才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自己的生命——生命與生活的兩者間最為一致的是態度。

去年年底,我與昭胤準備做“稀物集”。

當我們為了讓自己多一份喜歡而去做事,去改變現有的某個行為,其實也是為了讓自己不那麼庸俗——當你孤獨不起的時候,你能做的就是不要讓自己變得那麼庸俗。

我們寄孤獨於“稀物集”,於“禮白雲”和“春雨後”。

前幾天,與有才打電話。山裡訊號不好,斷斷續續地聊了半個小時。我問他,山上春茶如何?他說很好,每天都有的採。我又問,賣不賣?

他想了會,說可以,但得用稀物集做。我說還得加上陋室山。

一八年在山上,我們在山口的一塊大石頭前駐足,他說想在上面刻《陋室銘》,我說刻“子曰:何陋之有”就行。他說行。關於陋室山茶的slogan,他說用“子曰:何陋之有”就行。我說行。

陋室山有茶園兩百畝。竹雨松風,茶煙梧月。甚是孤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