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捨得》裡的教育內卷,對家長的意味著什麼?一夜間刷爆朋友圈!

文丨福林媽咪

最近電視劇《小捨得》正在熱播,聚焦小升初階段的教育問題。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綁架了多少家庭,多少孩子,多少父母。這部劇就用戲劇化的方式充分展現了小學家長的焦慮。

儘管離高考還遠,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習慣了各種補習班,過得不比中學階段的孩子輕鬆多少。

近幾集中,一個補課班引發了好多矛盾,也引發了很多探討。“教育內卷”一詞,直擊家長們的心靈,一度登上熱搜前幾。

話說內卷這個詞,前段時間就已經很火了。

最早,清華學生的”邊騎車邊看電腦“、”清華卷王“幾張學霸照片,被大家調侃,“內卷”這個詞被大學生們廣泛引用,然後出圈到別的領域的。很多職場人士動不動就說內卷,抱怨在公司中的996是非理性的內部競爭,大家是在做無謂的自我消耗。

可能有的人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詞。

什麼是內卷呢?

內卷 involution,與之對應的是 evolution,即演化。直觀地說,內卷就是“向內演化,或繞圈圈”。

有這麼一個簡答的比喻:

好比大家坐在劇場看演出,本來大家按照買票的位置前後左右的坐好了,結果第一排為了更好的看見舞臺站了起來,那後面的怎麼辦?

最後所有人都只能站起來。

在以前,大家談到學生們壓力大,經常會拿家長的攀比心理來說事兒,認為是家長給孩子的壓力,造成孩子不得不整天補課,上各種興趣班。但發展到現在,讓孩子上補習班,已經成了家長們不得不做的事情。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採訪,記者在輔導班門口採訪一個來接孩子的家長,問他對孩子上補習班的看法。

這位爸爸一臉無奈的說,“輔導班學費這麼貴,我也不想讓孩子上啊,可是班裡的同學都上,她不來就跟不上了。”

這就是現在很多家長的心理,不是為了爭先,而是恐後,恐怕自己拖了孩子的後腿。

不光小學,現在幼兒園的孩子們壓力也很大了,除了語數外,他們還要接受多種多樣的興趣班的轟炸,每天的時間都被安排的滿滿的。

前段時間,黃聖依和揚子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的分歧就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節目裡,黃聖依兒子安迪一週的課程安排被公佈了出來。

透過日程表可以看出,黃聖依在一週時間裡給安迪安排的課程大大小小有不下10個。這也導致了揚子對這樣的教育方式當即提出了極大的疑惑,並對其說到,孩子最終會被黃聖依給養廢。

而黃聖依對於揚子的質疑卻表示,班上其他的學生都是這樣子的,黃聖依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子過來的。

我們來看看安迪一個星期下來密密麻麻的課程時間: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一個大人每天都被安排做這麼多事情,會不會崩潰呢?

可想而知孩子的內心承受著多大的學習壓力。

但是安迪很懂事,為了滿足媽媽的要求,他從來都是安安靜靜地去完成。

但是長久這樣孩子肯定受不了,節目中有一幕是安迪突然很牴觸某一天的網課,他甚至忍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而導致情緒崩潰。後來揚子瞭解到原來安迪事先約好了朋友所以安迪就想取消當天的課程。

安迪不敢反抗甚至悶不吭聲,這樣的行為很明顯地安迪已經對學習產生了一種疲憊甚至牴觸的情緒,這樣長久下去或許只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就像黃聖依的教育一樣,她認為班上的小朋友都是這樣子上的興趣班,安迪在這樣一個具有競爭性的班級裡也應該有這樣一個上進心,總不能甘願落後於人。

大家都這樣,你不這樣行嗎?

這種非自願進行的競爭,就是典型的內卷。

它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停滯不前或者無法轉化的另一種高階模式,當教育資源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時,人們只能透過競爭來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比別人更好一點的資源。

原本大家都坐著就能輕輕鬆鬆看到演出,結果經過一番競爭,大家都只能站人擠人地站著看演出。演出還是那個演出,但是大家付出的代價卻都增加了。

大家越努力,造成的無謂的損耗越大。

可是誰能停止這種競爭呢?

在孩子的事情上,沒有家長是會放棄進取的。

以前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憑藉的可能是地域優勢,家庭背景等等,他們就像一開始買到前排票的人。但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富起來的家長,希望透過財力獲得教育資源;孩子很聰明的,就希望憑藉孩子的成績來獲得教育資源;天賦並不特殊的孩子,家長就希望憑藉努力來獲得教育資源……

結果就是,現在想要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只能是那些有財力支援、天賦不錯、願意吃苦、方法得當的家庭和孩子,才能最終憑藉綜合成績取勝。

孩子和家長,怎麼能不難。

它消耗了孩子們的閒餘時間,消磨了孩子們的天真爛漫,折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奪走了孩子們美好的童年。

更值得思考的是,孩子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上,是有效率的嗎?這些時間真的是有價值的嗎?

每天做作業到深夜,週六日永遠在上補習班,爸爸媽媽嘴裡說得念得總是考試和成績,這樣的努力真的讓孩子變得更好了嗎?

並不是所有的競爭都是內卷,關鍵就在於,這樣的競爭是否讓教育結果越來越好,是否讓每個人都越來越好。

如果你判斷過自己的教育方式,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態,覺得這樣的努力是有效果的,是科學的,那麼這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好,那就不需要考慮內卷這件事。

但如果你思考一下,發現這些努力除了讓孩子越來越疲憊,並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那就需要改變一下了,早日跳出內卷這個怪圈。

怎麼樣才能避免教育內卷呢?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破圈。

改變思路,創新,為孩子找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賽道不一樣,那麼競爭的維度也就不一樣了,孩子自己的路,也就越走越寬闊。

這並不是說要讓孩子放棄努力,而是說,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找到更適合他的價值座標。

比如霍思燕,在大家都希望孩子更早一點進學校的時候,她選擇讓孩子晚一年上幼兒園。

其他小朋友一般三歲就開始幼兒園的學習生活,但嗯哼卻等到四歲才開始接觸校園。

在這一年的時間差距裡,霍思燕並沒有因為嗯哼跟其他上學的小朋友不一樣而出現焦慮,或者隨波逐流,她選擇一如既往地透過多種不同的方法培養嗯哼。

嗯哼小小的年紀就已經表現出極其溫暖又貼心的大哥哥的形象,而且他的情商很高,反應和語言能力也是非常的棒。

霍思燕對嗯哼的培養,也獲得了很多網友們的高度點贊。

再舉一個例子。之前網上有一個哭著打乒乓球的5歲小女孩兒依依。

小小年紀苦練乒乓球,即使教練奪走她的拍子,讓她轉過去不要打球,她也倔強地堅持練習。最後終於拿到了一場比賽的冠軍。

從她的表現來看,選擇乒乓球這條道路,她的心力和能力是適合這條道路的,她每次練習時,爸爸媽媽都在一邊默默地陪伴支援,可見,這就是一條適合她的道路,她在這條道路上的奮鬥拼搏,更有可能讓她獲得結果。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培育出色的孩子應該用多種教育方法,而不是隨波逐流墨守成規的一套方法用在多個孩子身上。孩子並不是一個複製貼上的模具,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對孩子的教育也應該發掘其優勢並加以培養。

優質的教育資源,永遠是有限的,所以競爭無法避免。

如果孩子在這條路上很吃力,那不妨再幫他找一找天賦(當然,基礎的知識需要踏實地掌握),你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他擅長的東西,適合的東西,找到孩子的特長,然後加以發揮,才能讓孩子最大可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