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為什麼明朝的文官權力被進一步限制了?

明朝從洪武帝朱元璋建國到崇禎帝朱由檢殉國,國祚一共延續276年,如果計算至南明皇帝永曆,那更是有300多年之久。一個延綿如此長久的朝代,其上層制度的穩定起到了極為重大的作用。

明清史專家孟森先生曾總結出這樣的歷史規律:"凡歷朝享國稍久者,必有一朝之制度。"

明代的文官制度由明太祖一手創立,在後世逐步發展完善。明代文學也深受其制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士大夫階層為主的文官階級,創造出了一批有關自己政治生涯的作品。

在皇權步入巔峰的明朝,文官的權力被進一步限制,文化思想上的禁錮也開始深入。

但是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明代文學仍舊有著一定的發展,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新時期。

一、被束縛的文官

中國文官制度的產生與形成源自現實政治的需要。

到了明代,明太祖借鑑漢唐宋元諸朝政治得失而創明之制度規模,經過三十餘年的努力,將中央政府集權發展至君主集權,文官制度更為完善嚴密。

也是從明代開始,封建皇權走向了巔峰,文官不再有可以制約皇權的能力。而明代的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形成了以八股作文取仕的制度。

1.百年王朝,制度完善

明朝建立之後,為了穩固統治,加強集權,

朱元璋先是從一手炮製了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以此為藉口來屠殺功臣,整頓吏治;另一方面釋出《大明令》、《大明律》、《大浩》、《諸司職掌》等法令條文,構建統治秩序與政治制度。

經過其多年改造,終於廢除了宰相,使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主管天下庶政。

地方機構上布政使司、按察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立,分管民政、司法與軍事,避免出現獨攬一方事務的地方割據勢力。明的文官,首先包括文職衙門諸官,具體所指衙門,包括兩京京官之六部、六科、都察院、大理寺、翰林院、國子監、光祿寺、太僕寺、順天府等衙門與外官之布政使司、按察司、府、州、縣諸官。其次包括武職衙門承擔非軍事職務的首領官如經歷、都事等。

對於文官的掌控和管理,主要有六部之中的吏部負責

,《明史》就記載了“吏部下轄四清吏”,“四清吏司之文選司,掌官吏班秩遷升、改調之事;驗封,掌封爵、襲蔭、褒贈、吏算之事;稽勒,掌動級、名籍、喪養之事;考功,掌官吏考課、點涉之事”。

2.前緊後松,前理後亂

明朝皇帝對於文官制度的掌控,從整體上看經歷了前緊後松、前理後亂的整體態勢。

明代前期,太祖鑑於元末吏治之亂從而制定嚴刑結合御臣子,又大力推廣程朱理學加強思想控制。成祖亦是如此。仁宗、宣宗為寬厚守成之君。英宗起於深宮土木堡之變後,朝廷勳貴盡喪,文官集團逐漸壯大。世宗神宗,皆因事而以怠政消極抵抗朝臣之爭。最終在思宗一朝,國家在一片混亂中滅亡。

可見,國家的強盛,與制度的穩定息息相關。

明朝初期,統治者勵精圖治,文官制度也能正常運轉,國家因此得以穩定,健康發展。明朝後期起,明朝的文官制度雖存,但是執行卻十分混亂,不得賢才而用,以至於國事無法收拾,終亡於內憂外患之下。

胡惟庸案

3.出世入仕之路

對於明朝時期的廣大士大夫來說,讀書的終極目標就是“居廟堂之高,憂國憂民。

"明朝為了穩定自身統治,同時為下層人民開啟上升渠道,用科舉來選拔文人進入國家的管理階層。明王朝為了更好地對人才進行區分管理,創立了出身制度。

王朝需要提供既定的選拔方式

與標準,選拔出符合條件的人員進入官員隊伍,給予出身,並按照他們的出身方式加以分類、登記,為後續的授任與考核提供一定的管理依據。明王朝提供了三種常規的出身方式:進士科目出身、監生歷事出身與吏員役滿出身,並在文官的授任上,依據出身的不同而予以差別化對待。

以上三種出身方式有著明顯的高低貴賤之分。既然有了區別,文人之間便存在了競爭。而眾多失意的競爭者便有了創造的靈感和動力,創作了眾多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

二、文學新紀元

明代文學受制於前期王朝統治者強行地推行朱程理學,以及科舉上八股文的固定格式,限制了人們的思想。在初期發展較為沉寂。然而,由於元朝文化創造低潮的反彈,以及人民生活發展的需求,還是在逐漸的發展中,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

1.發展曲折,成功斐然

明代文學的總體發展態勢是前期沉寂、後期活躍。

明初文學承接元末文學餘,曾經呈現出短暫的興盛局面

,當時作者多為由元入明者,傳統詩文或承江南疏放士風而纖麗多姿,或因元末戰亂而頗富風骨。更是創作出了《三國志演義》、

《水濟傳》兩大文學鉅作。隨後便因統治者的高壓統治,很快就歸於平淡。到了明代中期,江南地區的經濟完全恢復了過來,皇帝也由於個人精力有限,逐步下放了權力。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高舉復古大旗抨擊臺閣文學,尋求文學的新變;以文徵明、唐寅、祝枝山等人的詩文書畫也帶動了江浙閩的文化活動。王陽明的橫空出世,也是讓心學的浪潮席捲全國。

明朝的文學成果是十分巨大的,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

王陽明

2.走向平民化,走向娛樂化的明代文學

明代文學最大的特點,就是使得文學開始廣泛地走向平民階層,使得文學不再是侷限於上層貴族的特權活動。

這主要歸功於廣大的文學創作者。在這一時期,白話小說的改編、創作與出版,是明代文學走向平民化、娛樂化的主要推動力。長篇的《西遊記》、《金瓶梅》與前期的《三國志演義》、《水濟傳》並列四大奇書,章回體的神魔小說、世情小說與歷史演義、英雄傳奇接踵而至;白話小說”三言“之後,作家獨立創作的”二拍“、《型世言》、《西湖二集》、《石點頭》、《人中畫》、《清夜鍾》競相出現。

文言小說雖相形見細,亦未曾斷絕,中篇傳奇體小說的愛情主題與白話之章回的形式也為後世曹雪芹寫下鉅作《紅樓夢》奠定了基礎。

明代小說的昌盛,毫無疑問是文學娛樂化最好的展現,這些小說,也如被世人所認可,形成了”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的格局。

三、制度之下的文學

明代的文學創作是在高度集權的皇權社會下進行的,而作為文學創作者的主力軍,士大夫階層身處明朝的文官制度下,其創作出來的作品無可避免的受到制度的影響。同時這些作者也藉由作品,反應社會生活。也有作者在宦海之中,用文學給自己心靈寄託。

1.制度約束著人,約束著創作

在王權社會的古代中國,制度作為人的現實存在方式,作家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受作為社會結構規則的制度的制約與影響,制度代表王權約束著他們的言行與生活方式,引導著他們的意識觀念與價值選擇。換句話說,制度是文學的作用因素,制度的執行影響或直接導致作家的人生歷程與情感心態的變化。

正是這種制約的存在,使得明代的文學創作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

在八股取士的背景下,詩歌不再有過去超然的地位,文章走上前臺。而在高壓統治下,抨擊統治者的作品是很難倖存的。而對社會現狀的不滿,使得作者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應社會現狀的小說。

2.文學反映著生活,反映著制度

文學從本質上說是對生活的反映。

文學領域裡,詩文一般較為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作家的生活,承載了他們的情懷、感觸、見識、心態等主觀反應;小說、戲曲等敘事文學則敘述自己或他人的生活故事,同時滲透著敘述者的生活經驗與創作情感。

制度在文學的反映過程中,蘊含著作家的選擇、作家的認識、作家的情感與作家的創作意旨。它作為文學的反映物件,體現在文字中,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記載,而是主觀化了的、形象化了——即文學化了的、作為生活影響因素之一的文官制度,是能夠喚醒讀者生活感受與情感體驗的反映物件。

四、總結

明代的文官制度承前啟後,集中了前朝各式制度的優良制度,也開創了明清皇權巔峰的格局,可以說清朝的制度完全仿照明朝。一個健全成熟的統治制度,維護了國家的穩定,推進了歷史的發展。

雖然明代的文官制度在創立之初是先進的,但是嚴重依賴於皇帝個人能力,且集權也導致了後世的發展停滯使得國家落後於世界發展的浪潮中。

明代的文學作品也在這一背景下發展,成果頗豐。但是受制於文官制度的種種限制,

明代文化創作仍不如唐宋繁榮。

參考文獻:

《明代文官制度與明代文學》

《明代中央文官制度與文學》

《明代文官制度和明代文學的探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