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勇:孩子厭學叛逆不讀書,先學習家族興旺的法則

很多家長從網路上找到我,訴說孩子的種種問,比如厭學,叛逆,輟學不讀書,親情冷漠,沉迷遊戲,黑白顛倒,抑鬱,揮霍浪費,啃老,自私冷漠,好吃懶做等等,然後諮詢孩子教育問題怎麼解決,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尋找方法的層面,那就是停留在術的層面。光有術,沒有道,效果往往沒那麼理想。

所以我一直講,與其一直找方法解決孩子眼前的問題,不如放眼看孩子未來的一生,更深入的來說,不如探尋一下,家族長久興旺的核心是什麼?

如果我們懂得了一個家族長久興旺的規律,那麼我們就明白了教育的根本規律,我們把根本規律做好了,那麼孩子的教育問題自然可以解決。

什麼樣的書才能夠長久留存於世呢?比如《論語》《道德經》《金剛經》《聖經》等,這些經典都流傳了幾千年,而且在每一個時期流通量都非常大,為什麼這些書能夠長久流傳於世?而且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因為這些書都非常的有價值,這些書充滿了智慧,揭示了很多真理和根本規律,而且,他們都有一個本質,就是教化世人,洗滌人心,勸人為善。

彭華勇:孩子厭學叛逆不讀書,先學習家族興旺的法則

那麼,同樣地,什麼樣的家族才能夠流傳千年?一定是這個家族非常有價值,家族的每一代。都遵循著長久興旺的規律,家族的每一代都是修身修德,與人為善。

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大道至簡,一個家庭想要長久興旺,靠的是善良和讀書修身。在這方面范仲淹家族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典範。

范仲淹在很小的時候,曾經找過一個算命先生給自己算命。他見面就問:“先生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宰相?”

算命先生很驚訝,就跟范仲淹說:“你小小年紀,如何口氣這麼大?”

范仲淹很不好意思,說:“那您看看我能不能當郎中?”

算命先生有些納悶地問:“為什麼這兩個志向相差這麼大。”

范仲淹回答:“因為在這個社會上,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可以真正地幫助老百姓。”

算命先生聽了之後,很是感動,對范仲淹說:“你有這樣一顆善心,將來一定可以當宰相。”

後來范仲淹勤學苦讀,一步步努力,果然當上了宰相。

當上宰相後,他救濟學子,減少徭役,建立義田,善行惠澤天下。

彭華勇:孩子厭學叛逆不讀書,先學習家族興旺的法則

有一年,全國鬧旱災,蝗災,災情相當嚴重,范仲淹上書請求救災,但是朝廷卻置之不理。

他非常憤怒,或者丟官甚至殺身之禍質問皇帝:宮中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飯,會怎麼樣?皇帝說:那當然不行,是人都會餓的。范仲淹進一步質問:江淮等地,災民遍野,好多災民幾個月都吃不上米飯,完全靠野菜充飢,我們怎麼能夠熟視無睹呢?皇帝無言以對,於是派范仲淹前去賑災。

范仲淹每到一個地方,就開官倉救濟老百姓,同時親臨一線,帶領老百姓生產自救,在和老百姓常常相處的日子裡,他知道老百姓通常吃一種叫“烏味草”的野草充飢,他嚐了一下,非常苦澀,難以下嚥。

范仲淹返回京城的時候,特意帶了不少的烏味草,上呈皇帝,請皇帝傳示六宮,皇親國戚,官員貴族,而勸誡戒他們勿忘百姓之苦,杜絕奢侈之風。

范仲淹為官清廉,平時非常節儉,他把自己的俸祿省下來,然後用這些錢買了幾千畝良田,他沒有去圈地致富,反而他把這些田地作為公益田,讓很多百姓免受飢寒之苦。

他的子孫後代繼承了他的善心,將他的善行延續了幾百年。

後來因為戰亂,義田曾經被毀,范仲淹的五世孫範良器、範之柔兄弟將自己的私產全部捐獻出來,使義田恢復如初。

范仲淹在家族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他的後代不斷施肥灌溉,直到它變成一顆蒼天大樹,這棵大樹庇護著他的後代子孫,從宋朝一直到清末,整整八百年的時間裡,興旺不衰。

當然,一個家族家族的興旺延續,除了善心善行,還需要勤學立志。

范仲淹在給家人的信件中,曾經這樣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

一、督促孩子學習,勤學苦練,不能讓他們混日子;

二、要讓他們瞭解,只有學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成就。

范仲淹的哥哥想讓自己的兒子走走後門,讓范仲淹錄取自己的倆孩子,范仲淹嚴辭拒絕了。

他說,希望自己的子侄認真讀書,靠真才實學,這樣才不會讓別人瞧不起,也只有這樣子,子侄未來的路才會長遠!

范仲淹教導後人:“耕讀莫懶,起家之本;字紙莫棄,世間之寶。”並把這句話作為家族的族訓。

在他的嚴格教育下,范家的子孫個個勤奮讀書,名臣良相輩出,成為世間美談。

蘇軾的《三槐堂銘》延伸出的一副楹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簡單的10個字就總結出了家族長久興旺的核心,當一個家族以善良忠厚為家風,然後世代讀聖賢經典,修身立德,積德行善,那麼一個家族的德行就會非常的深厚。家族的德行就好比家族的根,積累的德行越深厚,那麼家族的根就越強大,根強大了,那麼家族自然就會長久興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