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這首《踏莎行》,句句用典,竟是那樣揮灑自如

說起辛棄疾,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宋詞中豪放派代表人物,從這短短的一句話可以看出辛棄疾作品的特點——豪放。其實,辛棄疾在詞的創作上還有另一大特點,那便是善於用典,在日常的閱讀中,唐詩中的用典很常見,但是在宋詞中卻很少,而獨辛棄疾的作品用典極多,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辛棄疾這首《踏莎行》,句句用典,竟是那樣揮灑自如

有人曾經統計過辛棄疾流傳至今的600多首詞中,用過典故的詞作高達六分之五,總計使用典故1500多個,說實話,小佛讀辛棄疾的作品,如果不結合結合註解,真的是讀不懂啊,畢竟很多典故是的確不知道。

前人論斷曾評論過辛棄疾在作品中大量用典一事,說是

“驅使莊騷經史”、“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一經運用,便得風流”。

在辛棄疾大量用典作品中,有一類十分特別的,那便是“集古句”,所謂的“集古句”那便是集前人作品中的句子,構成一首新的作品,根據相關記載顯示,這類創作手法在晉代已經出現,不過當時人僅僅將之作為一種遊戲手段。今天咱們就來讀一首辛棄疾的集古句作品——《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其詞曰:

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

辛棄疾這首《踏莎行》,句句用典,竟是那樣揮灑自如

熟讀四書五經的朋友,想必讀完這首詞一下子就能意識到,這首詞中的句子全部用的都是四書五經中現成的句子,簡直就是一首炫技作品,這些來源各異的句子被辛棄疾這樣一組合,既不違背詞的格律,又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實在是難能可貴。

咱們具體來聊一聊這首詞。

南宋淳熙七年,辛棄疾再次出任隆興(今江西南昌)知州,這時的他已經過了40歲,想把家人接在一起居住,於是在上饒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併為之取名為“稼軒”,自號“稼軒居士”。次年,新居建好,辛棄疾卻遭到了彈劾,再一次丟掉了官職,於是乾脆入住“稼軒”,開始了愜意的歸隱生活。《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便是寫於他歸隱“稼軒”之初。

辛棄疾這首《踏莎行》,句句用典,竟是那樣揮灑自如

上片一開始,辛棄疾就連用《易經》、《論語》中的三個句子,表明自己不願意與南宋朝廷上的投降派們同流合汙,“進退存,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一個人應該知道什麼時候自己該進,什麼時候自己該退,正如辛棄疾在官場一樣,朝廷用他,他就開心走馬上任,朝廷罷他官,他就收拾好東西去過隱居的生活,現在的辛棄疾正在歸隱中,他說自己不妨做個小人,像樊須那樣,去學習耕種,去過田園生活。

田園生活是怎樣的?辛棄疾用了《詩經》中的兩句話來回答,“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居住在用橫木搭建的簡易房屋裡,在夕陽中看著牛羊成群歸來。

下片進一步不表明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喜歡,起首三句分別來自《論語》、《孟子》、《禮記》,“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這些都是記錄孔子不如意的遭遇,辛棄疾將之用在此處,是為了藉以暗指自己政治上的遭遇。

辛棄疾這首《踏莎行》,句句用典,竟是那樣揮灑自如

辛棄疾遭遇不如意,卻沒有一直沉湎於悲傷之中,反而是自我嘲笑,“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兩句話均出自於《論語》,辛棄疾用在此處,是為了表達自己用不著像孔子一樣,成天為了大事操勞,不如學長沮、桀溺好好安於田園生活。

讀完整首詞,大家是不是對辛棄疾的才華更加佩服了?整首詞十句話,句句用典,來源都不一樣,卻相得益彰,揮灑自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