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前,很多地方的山下山下多森林,生長著大量的野生動物,飛禽有鷂子、白鶴、野雞、斑鳩等等,走獸有老虎、豹子、野豬、黑熊等等,所以到處都有獵人。但真正的專業獵戶並不多,大多是亦農亦獵。春夏秋之季務農,冬季打獵。

務農季節,也常用空閒時間就地狩獵,如同業餘愛好,娛樂消遣而已,不計收穫大小。狩獵季節,則全家動員,男女老少各顯其能。青壯年男子上山,老人和婦女在家搞後勤,鄰近的獵人,常常三五家人聯絡一起,組成十條八條槍的隊伍,邀約進山。

他們來到山下,稀落落地排成一字形,由下向上,由外到內搜尋前進。如遇弱小動物,誰見誰打,誰打誰得。如遭猛獸,則互相呼應,聚而殲之。共同所獲獵物,出賣了按人頭分錢,或按戶分食其肉,有些像原始社會的分配法。他們團結和睦,同生死共患難,在與猛獸的共同鬥爭中,建立了真誠的友誼。“槍友兒”這個詞,也許由此而來。槍友兒是舉世罕見的全才。“槍友兒經濟”,是中國農村自給自足經濟的組成部分。他們的狩獵工具,幾乎全靠自己製造。

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點選載入圖片

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點選載入圖片

自制獵槍

一個槍友兒之家,就是一個簡易的兵工廠。他們的“三大件”,即獵槍、火藥、槍子兒,都有自己的土式製造法。比如槍子兒,他們將破鐵鍋、爛犁鏵砸成碎塊,放入耐火砂罐裡燒融,將鐵水滴成珠,冷卻後便是槍子兒,大的如碗豆,小的似綠豆,如同現在的滾珠。打鳥類,則在槍筒裡裝小槍子兒;打小獸,則裝大槍子兒;打猛獸,則裝特製的“碼子”,形似步槍彈頭。小槍子兒要裝幾十粒,大槍子兒裝幾粒,碼了則只裝一粒。

有了獵槍、火藥和槍子,槍友兒便可以“打槍”了。槍友兒除了擁有“三大件”武器以外,一般還得有助手——獵狗。一條訓練有素的獵狗,往往是槍友兒的最大家產,別人出十石黃谷也不會賣。獵狗是槍友兒的耳目和手足,他們從獵狗的“表情”,判斷未發現的獵物的種類和距離。獵狗嗅到野兔、野雞之類的弱小動物時,表現出貪婪、迫不及待的樣子,但不叫喚;嗅到山羊、狐狸之類與自己體形大小差不多的動物時,表現出躍躍欲試、與之抗爭的樣子,同時發出狂吠;嗅到老虎、野豬之類的猛獸時,表現出膽怯、警惕的樣子,邊叫邊退。

獵狗嗅到遠處的獵物時,顯得焦躁不安,時而舉頭四面張望,時而低頭尋找蹤跡,眼神鬆散,無固定視點;嗅到近處獵物時,精力特別集中,眼神緊張,全神貫注到一個固定的視點,且朝一個方向勇往直前。槍友兒們據此決定對策。只要獵槍在場,對野雞、野兔之類,他們是不屑開槍的,只需用手一揮,叫一聲:“唆!”獵狗猛撲過去,野雞還沒來得及張翅,野兔還沒來得及伸腿,就給一口咬住了。主人一抬手:“來!”它會乖乖地將獵物放進大網兜裡,真可謂“揮之即去,招之即來”,槍友如何不珍愛之?

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點選載入圖片

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點選載入圖片

1946年冬天的一箇中午,金華山下的老槍友兒唐大爺,帶著兩個兒子到附近的外山砍五倍子樹來造火藥。三父子砍完樹,正坐在石頭上歇氣。突然,他們的獵犬“花耳”警惕地對著灌木叢狂吠起來。唐大爺驀地站起來,向兒子命令道:“快拿開山(斧頭)?有大東西!”大爺想到沒帶獵槍,如遇老虎,花耳會受害。他撿起一塊石頭,向叢林拋去,想以此將大東西趕進內山,以保花耳的安全,哪知事與願違。叢林中一陣旋風,接著一聲長長的虎嘯,撲出一條“扁擔花”(身現長條紋的大老虎)。

老虎也許餓得慌,根本不把三個男人放在眼裡,直向花耳追去,花耳也許是為了“調虎離人”,保護主人,直向山樑逃命。老虎在後緊追不捨。“快跟老子救花耳!”老子一聲令下,唐老大和唐老二提著斧頭,向老虎追去,花耳越過山樑,直奔一家農民的後院,試圖逃進屋裡躲避。

院子外是幽深的竹林,花耳一鑽進竹林,速度減慢了,老虎已追到身後。萬分危急之時,花耳向兩根大南竹中間竄了過去。老虎眼看張口即得了,盡力猛撲過去,哪知狗已跑掉,老虎卻被兩根大楠竹緊緊鉗住,拼命嚎叫、掙扎,怎麼也脫不了身。

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點選載入圖片

唐老二先趕到,見老虎躺在竹林裡,四腳亂刨,以為它正在抓吃花耳。仇恨的怒火猛燒起來,生死已置之度外,他索性丟開斧頭,一個箭步飛去,騎到了老虎背上。常言道“騎虎難下”,老虎見背上有人,怒吼一聲,一翻身,來了個四腳朝天。唐二被摔倒在地,一隻腳還緊緊鉤住老虎的肚皮。他雙手一推,又躍身騎到老虎的肚皮上。老虎的兩隻後腳在空中亂蹬,一點作用也沒有。威脅唐二的是兩隻前爪,一隻前爪抓來,被竹子擋了一下,唐二順勢用左手握住,緊緊夾在腋下。另一隻前爪又抓來,唐二未能防住,鋒利的鐵爪抓到眼窩裡,右眼珠被挖了出來。

唐老二忍住劇痛,用右手握住虎腿,緊夾腋下,拼命大叫“大哥!快來!”哥哥趕到了:“二娃!夾緊!莫動!”他高舉斧頭,朝老虎的血盆大口劈了下去。斧口劈在老虎的上頜骨與下頜骨之間,如同劈到樹柱上,斧頭被緊緊卡往,怎麼也扳不下來。唐老大急中生智,順手抱起一礅石頭,往斧頭背上砸去,只聽“卡”的一聲響,老虎的頭骨被劈成兩半,老虎不動了,唐老二也昏死過去……

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點選載入圖片

老獵人

這一場驚心動魄的“人虎鬥”,完全是為了那條獵狗。

文人有文道,武人有武道,槍友兒亦有槍道。槍友兒的用槍之道,並不在乎“準”,因他們個個都是百發百中的神槍手。槍友兒的用槍之道,是“五打五不打”和“三要三不要”。

槍友兒提槍,並非見物就打,還得依個章法,那就是:打動不打靜,打活不打死,打高不打低,打遠不打近,打單不打群,打公不打母。也就是說,他們專打地上跑著的,天上飛著的;不打地上趴著的,樹上蹲著的。他們從小練就的是打活靶,從不打死靶。

用槍友兒的行話說,只能“打順風”、“打手勢”、“打活眼”,不能“打死樁”、“架勢”、“打定眼”獵物中了槍子兒,無論死傷,情稱之“死了”,即無路可逃了,不準再開槍,無論對大小獵物都如此。一則為了節省火藥、槍子兒,二則為了保護皮毛和野味。獵物在高處,顯眼,障礙物少,應馬上開槍;獵物在河谷裡,或在灌木叢中,是明處看暗處,容易看花眼,不宜開槍。如突然在十步以內遇到大傢伙,千萬不能開槍,以防猛獸受傷後向人撲來,而無法向槍裡裝彈藥如遇上兩隻以上的猛獸,即使有兩三個槍友兒在一起,也不能開槍。因為成群的猛獸比單個的猛獸更加兇猛,在人的進攻面前毫無退卻之意,只要有一個倖存者,都會亡命地向獵人進攻。如遇上哺乳的母老虎,更不能開槍。一則母老虎為保其子,加倍兇猛;再則母虎一般離虎穴不遠,一旦驚動,可能遭到一群老虎的圍攻。

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點選載入圖片

【猛獸橫行的時代,打虎是受表彰的。今時不同以往,老虎早已列入瀕危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打虎是要受法律制裁的】

在金華山地區,槍友兒口授的《獵虎家訓》裡,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像《聖經》一樣代代相傳。其中有反面教材,也為正面教材。現各舉其一。

反面教材:倉促槍擊下山虎,險些一命喪黃泉

槍友兒陸氏老二,年方二八,不聽父訓,偷偷個人上山打虎。在山路上遇見一隻“扁擔花”老虎,迎面向他撲來,他不躲閃迴避,而是倉促開槍,“轟”的一聲,老虎非但未倒下,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向他伸出了鐵爪……陸二回頭便跑。“救命啦!救命呀!”一直叫喊著跑回家裡,失魂落魄,面如死灰。

第二天,一個年輕力壯的農夫,背了毛柴在陸家門口歇氣。陸二見背籠眼子裡有扁擔花,驚叫起來:“他背籠裡有老虎!”陸老漢以為兒子受驚發瘋了,毫不在意。那農夫卻道:“陸大爺,這裡確實有一隻死老虎,是我在山上撿的。”“在哪個地方?”陸二迫不及待地問。“在九道拐下……”農夫細說了一遍見到死老虎的情景。

“肯定是我打死的,中彈不是腦殼就是頸子,不信倒出來看。”農夫去掉松毛,倒出老虎,一看,果然槍眼在老虎的咽喉上。陸老漢對兒子大怒道:“你這不聽家教的東西,明明它在上,你在下,又是正面撲來,你怎能慌忙開槍?這回算狗咬蝨子,碰到了。如果稍歪一點點,你就被它開膛了!”

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點選載入圖片

被打死的老虎

陸老漢用一屋子乾柴向農夫換回了死老虎,剝下虎皮掛在堂屋中間,用以教育子孫後代。

正面教材:鐵耙鋤向老虎示威,林中王陷泥田喪命

唐老漢是山裡山外聞名的老槍友兒,又是一個莊稼能手。一個深秋的傍晚,唐老漢搭完田坎,起耙鋤收工回家,走到一人多高的土坎前,猛然發現一隻扁擔花蹲在坎上,一對發藍光的眼睛兇狠地盯著老漢,擺起一副攔路行兇的架勢。

“咋辦?”老漢心裡盤算著,“大凡下山虎,都餓得發慌,對人畜會主動襲擊。無論進退,憑我這把老骨頭,是萬萬對付不了它的。”唐老漢掃視了一下身邊的冬水田,發現裡面埋了許多紅苕藤,頓時心裡一亮:“有辦法了!”他馬上將耙鋤舉過頭頂,硬著頭皮向老虎走去,三丈,二丈,一丈……走到離老虎不過五六尺遠的地方,他將耙鋤晃了幾下,佯裝向老虎挖去。老虎受到挑釁,肚子又餓,引頸長嘯一聲,前爪在地上按了按,一縱身,向老漢的頭頂撲下去。

唐老漢早有準備,將身子一縮,輕輕躲到土下。老虎用力過猛,從老漢頭頂飛了過去,越過小路,“咚”的一聲,扎進了冬水田。夕陽剛下山,滿田都是火紅的晚霞,老虎眼花繚亂,驚恐萬狀,四腳亂蹦亂跳,紅苕藤越攪越多,越纏越緊。扁擔花寸步難行,怒吼起來,在田裡打滾。唐老漢本想來個緩兵之計,以便自己脫身。見此情景,卻改變了主意。俗話說,虎落平陽被犬欺,現在虎落泥田,何不被我欺?他提起耙鋤,兩步跨到單田坎上,舉耙便挖。又想著把老虎挖進去了扯不出來不好辦,便改成用耙背砸。唐老漢一陣痛打落水虎,扁擔花變成一堆稀泥巴,滾了幾滾,不動了。事後有人要唐老槍友兒介紹經驗,他說:“其實老虎並不可怕。一要摸透它的脾氣;二要利用地勢,不要站錯了位;三要平心靜氣,不要用錯了傢伙。”老槍友兒的話,是不是還有幾分哲理呢?

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點選載入圖片

一年四季,無論農忙與否,槍友兒都愛在自家的庭院裡和農田裡,開展許多小型的狩獵活動,他們叫“小玩意兒”。其方式不下數十種,幾乎都不用獵槍,只靠一雙靈巧的手。下面舉幾種最常見的。

“捅窩子斑鳩”。白天在茂密的竹林裡偵察,如果發現地上有一灘斑鳩屎,垂直上望,定會看見一個新築的斑鳩窩,一對“新婚夫婦”必夜宿於此。用一根兩尺長的粗鐵絲,製成有倒須的小長矛,綁在一根細長的斑竹竿上,便成了“武器”。傍晚,百鳥歸巢了,林中漆黑,天空卻是白的。槍友兒帶著孩子,悄悄入林,來到白天偵察好的地方,將特製長矛輕輕插了上去,對準映在天空的“黑盤”,使勁一捅!“啪啪啪”一陣撲翅聲,斑鳩被長矛刺中了。這種偷襲術不能天天用,而且要不斷改變地點。

“土坑捉斑鳩”。在田邊地角,挖一個個小土坑,其內如罐,底大口小。上面橫放兩三根比香棍還小的竹籤,再用桐子葉之類覆蓋起來,上面撒些麥子或綠豆。貪婪的斑鳩,見食即往,雙腳一跳向樹葉,還沒來得及伸翅,便掉進了土坑。斑鳩急了,不停地向坑外跳。但它每一縱身,必同時張開翅膀起飛,相當於身子放大好幾倍。而坑口剛好只有它的身子那麼大,翅膀老是被土坑的上壁打了下來。斑鳩苦鬥約一個時辰,精疲力竭地趴在坑裡不動了。槍友兒們幹完了活,提著網兜,漫不經心地一個個“甕中捉鳩”。鳥不厭詐,土坑可以久用不廢。

“蓑衣抓鷂子”。有句歇後語:“鷂子抓蓑衣——脫不了爪爪”。槍友兒常在房屋周圍搭個小木架,綁上一兩件棕蓑衣,蓑衣上放些獵物的內臟。鷂子在高空瞧見了,一個俯衝下來,利爪狠狠地抓,脫不了身了,鷂子越急,雙爪向內握得更緊,抓得也更深,待它們掙扎得無力動彈了,槍友兒才去活捉“空中強盜”。槍友抓鷂子不為營利,而為報仇,鷂子平時抓了太多活雞之類。槍友兒活捉鷂子,是拿“罪犯”示眾。

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點選載入圖片

“野豬坐轎”。將林中的四五根有彈性的小樹或大竹扭曲下來,分別用粗繩套上,如同一張張弓。弓弦的下端,透過一個固定的繩套,再挽成活結。結節頭上繫有豬骨頭或死雞死鳥之類的誘餌。另外,在地上放許多活圈套,另一端分別套在彎曲的樹巔或竹巔上。野豬到來,四腳已進入圈套,再張口拖食物,活結解開,只聽“譁”一聲響,幾張大弓同時伸直了,野豬被吊到空中,四腳朝天,閃悠悠的,像坐上滑竿一樣。至此,兇惡的野豬在聰明的槍友兒面前也只得束“腳”就擒。

“野豬進圈”。在野豬必經的要道,挖幾尺深的陷阱,活像一眼深深的豬圈。井壁要陡而滑,井底要軟而松。井口用小竹、麥稈、草皮、樹葉覆蓋起來,偽裝得與周圍地面一樣。野豬落入陷阱,拼命嚎叫,亂跳亂竄,但滿井一片鬆軟,腿無後坐力,加之身體太重(二三百斤),幾尺深的井壁也上不去。野豬生性兇猛,皮質堅厚,又常在松樹幹上擦身,皮毛上塗了厚厚一層松脂,槍友兒們稱其為“刀砍不進、槍打不入的刀兒匠”。即使對落入陷阱的野豬,他們也不開槍。槍友兒們為炫耀其能,偏不急於用亂石處死,而是讓其飢餓一兩天後,用燒酒調包穀面喂之。豬飢不擇食,一醉方休,槍友兒們用繩子套了,拖上地面,操刀持盆,從容殺之,美其名曰“洗年豬”。

老獵人用槍之道, 不在乎準, 在乎“五打五不打、三要三不要”

點選載入圖片

槍友兒,是勇敢和智慧的化身。他們在與大自然特別是與猛獸的鬥爭中,多才多藝,多謀善斷,在那個猛獸成患的年代,他們的事蹟成了千古傳唱的佳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