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 趙國境內有路可以進入秦國, 為何六國要硬攻函谷關?

戰國時期,趙國曾兩次策劃繞過函谷關,進攻秦國。

結果:一次試圖單獨行動,因變故中斷;一次會合五國聯軍,先攻至咸陽不遠處後倉皇撤軍。

回顧這兩次策劃,我們就能知道:為何大多數時候,合縱國都要“傻乎乎”走函谷關了。

第一次策劃:趙武靈王的雄心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攻滅中山,西略胡地,國力大增。

戰國時期, 趙國境內有路可以進入秦國, 為何六國要硬攻函谷關?

點選載入圖片

在攻取雲中、九原,取得榆中地區後,趙武靈王做出了“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的設想。

為此,趙武靈王甚至將君位傳給了王子何,自號主父,以專心準備這個計劃。

自雲中、九原進關中,途中經過內蒙、甘肅、陝北等地,當時,這些地方遊牧民族非常活躍。

此前,前306年,趙武靈王親自身者胡服,率騎兵出遺遺之門(今陝西榆林西北),西略胡地,至榆中,已經打服了林胡王,並委人主持胡政並統帥其軍隊。

因此,趙武靈王在這些遊牧民族中頗有威名。

前297年,趙武靈王又巡視邊界,與樓煩王相會於西河(陝西與山西交界的黃河南段),招至其兵。

趙武靈王本身在胡服騎射後擁有了一支較強的騎兵,又統領了林胡王的軍隊,聯合了樓煩王等部的遊牧軍隊,具備了相當的長途奔襲能力。

此外,趙武靈王還冒充趙國使者出使秦國,以進一步瞭解秦國的山川形勢和秦昭王的稟性才能,為攻秦作準備。

秦昭王得知“主父”親自使趙後,大為震驚!

然而,就在趙武靈王悉心準備時,發生了沙丘之變,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精心策劃、準備的襲擊計劃,由此化為泡影。

路線探究:機會只此一次

趙武靈王選擇的進軍道路,在後來也確實經常威脅關中。

西漢時,儘管完善了長城,但河南地的匈奴人仍然可以自此路在數日內威脅長安。

滿清進攻試圖退守關中的李自成時,也以阿濟格會合蒙古軍,以此為北路軍。

採取這條路線,有兩個問題。

1、這條路線迂迴漫長,且沿途當時多為遊牧區,傳統的中原軍隊很難藉此道製造危機,只有遊牧化武裝才可能製造殺機。

2、由於只能採取騎兵奔襲,攻堅能力有限、持續作戰能力有限。如果只是騷擾、掠奪,自然沒有問題,但要攻城略地,他只能作為輔攻一路,難以單獨成事。

趙武靈王時,他似乎可以解決這兩個問題。

戰國時期, 趙國境內有路可以進入秦國, 為何六國要硬攻函谷關?

點選載入圖片

趙武靈王的軍隊,是歷史上少有的具備這種能力的中原諸侯軍;而趙武靈王也是唯一一位,能夠“主胡政”,把相關地區遊牧民族真正整合起來的諸侯王。

因此,長途迂迴所需的軍力問題,看起來可以解決。

而當時的外交環境,看起來第2點也不成問題。

趙武靈王一番風騷的外交操作,已使天下格局對自己空前有利!

趙武靈王先是請求秦昭王驅逐孟嘗君,導致秦齊交惡,又佯裝與秦結盟,形成秦趙宋三國聯合,抗拒齊韓魏聯盟的局面。

一番操作後,趙武靈王似乎迎來了期待已久的時機!

前297年,趙武靈王會樓煩王,招至其軍,武力準備基本完成。

前296年,孟嘗君主持齊、韓、魏三國伐秦,突破了函谷關!秦國被迫割地求和。

可以說,透過此路進攻的兩個問題,趙武靈王都解決了。

然而···前295年,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死了。

此後,趙國儘管在中原地區依然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強勢,但對西北遊牧地區的控制卻大為減弱。

後人,李牧也只能在雁門與匈奴作戰,雖能防守,卻再不能恢復趙武靈王的局面了!

而在強齊衰落後,能夠在正面給秦國製造足夠壓力的諸侯,也只剩下趙國自己了!無力可借!

機會,從此不再有了。

第二次策劃:龐煖的最後一搏

趙國第二次策劃繞過函谷關進攻,是在前241年,距離秦始皇一統天下只剩下20年了。

這是山東各國的最後一次合縱,最後一次掙扎。

戰國時期, 趙國境內有路可以進入秦國, 為何六國要硬攻函谷關?

點選載入圖片

這次合縱,由趙將龐煖為主帥,趙、楚、魏、燕、韓五國聯合出兵。

龐煖認為:此前屢屢攻秦,都受挫於函谷關。不如繞道蒲阪,迂迴函谷關後。

這次迂迴確實出乎秦國的意料,聯軍進到了今天陝西臨潼地區,已經逼近了咸陽。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非常奇葩。

呂不韋率軍迎戰,判斷楚軍遠來,最為疲憊,戰鬥力不強。而楚又是大國,影響最大,如果楚先敗,諸侯不戰自潰!

結果···楚軍聽說秦要襲擊自己,自行撤軍了。隨即,其他各國也自行撤軍了···

氣憤不過的聯軍回頭欺負齊國,打下了饒安。

這次迂迴,就已未經一戰的“折返跑”告終了。

路線探究:實力問題

龐煖選擇的道路,在後來也是山西方向攻入陝西常見的道路。

曹操與馬超大戰時,馬超聚兵潼關,曹操就以徐晃為先,自蒲阪渡過黃河。

李淵起兵反隋時,也是自此渡河,直取長安,開創基業。

這條路線的特點是:對實力要求極高。

自蒲阪渡河,確實能迅速進入關中。

由此攻長安,側後是河西,東面是函谷關(潼關),南面為臨潼關、咸陽(長安)。

如果攻方有實力優勢,渡河後能直取長安,或壓制對手,那麼,此路問題不大。

但是,如果實力不佔優勢,一旦後方渡口被襲,那就會全軍覆滅於此了!

曹操軍力強於馬超,李淵軍力強於關中隋軍,取此路自然沒有問題。

但當時五國聯軍的實力已不佔據優勢了呀!

當他們在臨潼遇到呂不韋大軍時,他們側後方的河西地區、東面的函谷關地區都有大量秦軍,隨時可以切斷他們補給,殲滅他們!

如果聯軍是一支統一指揮的軍隊,或許還可能破釜沉舟、殊死一搏。

然而,聯軍來自五國!一旦有一國不敢冒險,各國就都不可能冒險了!

因此,聯軍辛辛苦苦跑這麼遠,一仗不敢打,麻溜調頭!

總的來說,單純從路線上看,入關中未必必走函谷關。

無論是南面的武關、西面的大散關、北面的蒲阪,乃至趙武靈王選擇的雲中方向,都是可能進入關中的。

而在後來的歷史上,從武關、蒲阪等地攻入關中的例子也不勝列舉。

但就戰國時期的情況看,確實非走函谷關不可。

聯軍來自各國,戰力不一,不可能大迂迴,只能走好走的路。

聯軍各有心思,都想抗秦又都不願為此承擔大風險,只能走最安全的路。

如此,走函谷關,也就是最常見的操作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