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談 少女文身熱 : 多數人覺得是 酷& # 34

“反感,特別反感,我現在恨不得把它摳了,糟蹋自己啊!”2020年5月,劉克(化名)揉搓著刺滿墨色花紋的手臂,流著淚說。2020年4月14日,未滿17歲的劉克在網上釋出炫酷照並附上“既然選擇了這條路,跪著也要走完”的評論後,因涉嫌聚眾鬥毆罪被警方抓獲。(《中國青年報》4月23日)

負責劉克所涉案件的審查批捕工作的副檢察長葉梅表示,這些未成年人文身大多是無知盲從、江湖義氣,或單純覺得酷。劉克就認為:“兄弟們都有文身,我要是沒有,就不是兄弟了。”葉梅說,文身不僅對未成年人造成了身體上的傷害,對他們的前途也有不良影響。返校就讀、就業和擇偶時,曾經的文身也給他們造成了很大困擾。

我國的文身文化由來已久,起初源自一類刑罰。《尚書》記載“臣不正君,服墨刑,鑿其額,涅以墨。”“墨刑”便是一種文身。而在部分地區,文身也是一種傳統文化。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亦是文身。《戰國策·趙策》有云:“披髮、紋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直至現在,仍有一些少數民族留存文身刺青的習俗。

可能受到過去古惑仔影視作品或者日本黑道文化的影響,文身與“爭強鬥狠”逐漸關聯。加之,西方一些明星藝人的文身風潮,文身又和帥、酷、潮扯上了關係。導致不少未成年人不顧後果,盲目效仿。其實,文身本身並沒錯,關鍵在於不少未成年人因文身文化攝入不健康風潮,進而參與違法犯罪活動。文身儼然成了“投名狀”。

誠然,我們不必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等傳統思想限制年輕人的自由,只不過在未成年人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之前,應當透過必要的社會保護,避免未成人接觸不健康文化。所以,當對文身館行業進行嚴格管理,如禁止向未成年人賣煙賣酒一般,加大懲治力度,使之具備與社會保護需求相適應的行業自我管理水平。

理性一點看,對未成人文身“一禁了之”不一定是最有效的管理思路。必須要看到,全面禁止背後可能引發的逆火效應,可能會刺激未成年人故意文身。在全面禁止之前,應當強調父母家長的監督權和知情權。只要符合正能量文化需要,在不違背法律法規,不涉及不健康風氣的情況下,父母陪同授權當成為未成年人文身的必要條件。同時,鼓勵家長向給未成人文身的不法文身館起訴維權,提高未成人文身門檻。

走進多元文化衝擊的現代社會,由文化引發的未成人違法犯罪問題值得全社會關注。莫讓祖國的花朵,染上不自然的顏色。讓未成人客觀瞭解文身利弊,合理作出選擇,才是避免問題滋生的治本方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