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冰箱裡哭了,媽媽在冰箱裡做了這件事,孩子的反應讓人震驚!

昨天晚上,我開啟冰箱找東西,小寶站在我旁邊無聊地轉來轉去。

等我一手拿零食,一手關冰箱門的時候,忽然感到冰箱門並沒有像往昔一樣很流暢地關閉,與此同時,我就聽到小寶的一聲慘叫:“啊!”

我心中一驚,就看見小寶站在冰箱門後,一手插在門縫裡,一邊嗷嗷慘叫。好在,我沒有用力去關冰箱門,而是讓門依照慣性之力自動關閉,所以傷害不算大。

我心疼地握著他的小手,手心已經紅了,手背上有了一道血痕……

唉,孩子的安全危機意識真的不是一般的弱,他們完全無視所有可能的傷害。

想起很早以前看過的一個影片,一個孩子在家裡爬牆邊的五斗櫃一類的傢俱,最終傢俱倒了,把孩子壓在了底下……

還有孩子習慣性站在門後,結果外面的人大力推門,直接把孩子推倒在地……

孩子無視街心的紅綠燈,三三兩兩追逐打鬧,悲劇瞬間發生……

再小一點的孩子,溼著手就去摸插座,完全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危險……

酒店裡還見識過一位3歲多的小朋友,因從未見過火柴,看到後就欣喜地玩耍,直接將燃著的火柴扔到了酒店的床上……

換句話問,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哪個沒有過磕磕碰碰?哪個沒有過危險瞬間?

只有家長想不到的危險,沒有孩子不敢做的事情!所以,處理類似這樣的事情,很是考驗家長的智慧。

01一類家長提前把可能出現的危險直接扼殺在萌芽狀態。

比如帶孩子外出,力爭寸步不離,或者讓孩子不要離開自己的視線之內的範圍。

比如替孩子把所有潛在的危險都提前清除,家裡的插座都裝成帶安全防護的,家裡的傢俱都放置得穩穩當當的,家裡的門都安置好緩衝等等。

這種做法的家長雖然勞心勞力,但是這樣就能夠確保孩子真的安全無虞了嗎?他們能夠在父母的庇護下多久呢?他們難道沒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嗎?他們難道不外出嗎?

最為關鍵的是,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這才是孩子的本性表現。他們沒有受到過任何傷害,沒有見過任何傷害,所以才敢更加肆無忌憚地去做一些讓大人覺得危險,他們卻毫無危險意識的事情。

02一類家長隨時隨地循循誘導,用自己的“嘮叨”陪伴孩子成長。

比如帶孩子外出,隨時隨地地給孩子指出哪裡、哪裡、哪裡可能存在危險,不聽家長的話,會有壞人帶走你;不讓媽媽拉手走路,會找不到媽媽;池塘邊不能走,萬一掉下水怎麼辦?公園裡不能跑,萬一被別人絆倒怎麼好?……

比如在家裡,時時刻刻把“危險”掛在嘴邊,這裡危險、那裡也危險;只有好好地看書、作業,才不危險。還有甚者,我的一位朋友謹小慎微到在家裡孩子玩玩具,她也會擔心細小的元件,一旦找不到就擔心是不是孩子吞進了肚子裡……

比如一直給孩子講大道理,如果不聽話,就意味著沒有美好的未來……

這種做法的家長真的好累啊,因為不僅僅要管理好自己的人生,還要隨時隨地交代孩子的人生路要怎麼走才好。可是,這樣的碎碎念,孩子又能聽見去幾分呢?或者,聽見去這些碎碎唸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夠真正獨立呢?

03還有一類家長簡單粗暴,以嚴懲和嚴打來面對孩子的錯誤。

比如孩子做了危險的事情,不管是傷害到了自己還是別人,先打一頓再說!

比如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或者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好說,打一頓再說!

這種做法的家長,看似輕鬆了,反正打一頓孩子就能夠好幾天,得過且過!等到自己打不動了,等到打的孩子開始反抗了,到那時候再說唄!

而且,現在不是也有理論說,過去的孩子就是因為天天捱打,所以才有了抗壓能力,不會動輒讓自己的生命脆弱嗎?

呃……你能保證現在的孩子,天天捱打,就有了抗壓能力?就會格外珍惜自己的生命?哪裡來的自信呢?!

其實,面對還沒有建立危險意識的孩子,應該把上面3類家長的做法結合起來,就比較完美了!

首先能夠在危機發生之前有前瞻性,能夠看到可能存在危險,並且有意識的帶著孩子面對危險。

其次就是循循誘導,讓孩子能夠自己發現危險的存在,知道人生在世,有可為有不可為,有些危險只要用心、細心就可以避開。

最後,如果同樣的危險,孩子做了第二次,那麼就需要家長義正言辭,言簡意賅,把自己的意見和那些不準的要求,都講給孩子,並要求他們必須做到,甚至可以動用“武力”。

只不過,“武力”之後的安撫更為重要。哪個孩子的成長,不需要打一巴掌,再給一顆糖的安慰呢?關鍵是,給糖的時候,作為家長要用自己的真心真意送給孩子,而不是一種恩賜和施捨。不是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