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後期: 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 為啥曾經最弱的一方贏了?

南北朝後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期。

公元534年,曾經強大的北魏一分為二,西魏、東魏並立,宇文泰與高歡針尖對麥芒、常年殊死對抗;同時,南邊則有對這一局面喜聞樂見的蕭氏梁朝。

南北朝後期: 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 為啥曾經最弱的一方贏了?

點選載入圖片

在初期,北周是毫無疑問的最弱一方。先看它的對手:

當時的南朝梁正處在史上最好時期。

一方面,自從北魏孝文帝死後,一度讓南朝喘不過氣的北魏走上了下坡路,讓剛剛建立的梁朝對外軍事壓力大為減弱。而初期的梁武帝蕭衍也比較勵精圖治,他扭轉弊政、提倡節儉、博採眾議、選拔人才,實行溫和的對內政策,大力發展國內的經濟和文化。那時的南朝各地,要麼“江湖諸州並得休息,倉廩充實”,要麼“襄陽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澤,處處而有”,或者是“姑熟饒曠……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字高薨,阡陌如繡”。

另一方面,隨著北魏末年陷入內亂,南梁大舉北伐,一度收復淮北多地,並奪取漢中,在三國對峙格局中一度處於有利地位。

南北朝後期: 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 為啥曾經最弱的一方贏了?

點選載入圖片

如果說南梁經濟最強,那麼東魏則是綜合實力方面的龍頭。它的優勢可以概括為兩方面:

其一,東魏的統治核心地區是冀州。十六國以來,北方戰火激烈、政權更迭頻繁,無數曾經富庶的地區飽受摧殘。在北魏統一北方後的百餘年中,冀州作為統治中心,成了最為發達之地,它號稱“國之倉儲”,強盛的物質基礎面對南朝也不遑多讓。

其二,高歡作為鮮卑化的漢人,擁有雙重文化背景,特別“善撫夷夏”。他採取了一種妥協調和的折中策略,一方面推行民族調和政策,以“鮮卑為客,為汝擊賊;漢人為奴,為汝耕作”的比喻,緩和了一度激化的矛盾;同時,他任人以才,廣泛接納各民族頂尖人物,比如鮮卑的尉景、厙狄幹,漢族士人高昂、封隆之,高車人斛律金,匈奴人破六韓常、万俟普,羯人侯景等等。

由於這種團結各種群體的氣魄與能力,相比較之前簡單粗暴的爾朱氏,高歡在北方深得人心,連西魏宇文氏也坦陳:“高歡之撫河北,甚得眾心,雖乏智謀,人皆用命,以此自守,未易可圖。”

南北朝後期: 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 為啥曾經最弱的一方贏了?

點選載入圖片

至於西魏,有突出的短板,也有寶貴的優勢。

西魏的誕生,本身就是個意外。當初爾朱榮被孝莊帝誘殺後,高歡抓住機會興起,為了拿下關中地區,他利用侯莫陳悅除掉了關中大都督賀拔嶽。

正當關隴軍人們群龍無首之際,憑藉前期優異表現、宇文泰被推舉為帶頭人,讓高歡的美夢化為泡影。

隨後,宇文泰採取坐觀天下的姿態:一方面,他不接受高歡的招降;另一方面,雖名義上對北魏皇室稱臣,但卻從不真正響應孝武帝的勤王要求,總是以各種藉口推脫,據守關隴、儲存實力。

依靠這種兩面做派,宇文泰打著北魏的旗號徹底平定關隴,隨後又接受了與高歡撕破臉的孝武帝,從此北魏正式分裂,宇文泰也成了西魏的實際掌權者。

南北朝後期: 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 為啥曾經最弱的一方贏了?

點選載入圖片

西魏的統治核心地區是關中,這一地理名詞我們很熟悉,自先秦以來它就是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當初的秦王朝、西漢王朝,無一不是依託於這裡才開創了強盛帝國。

但在過去的數百年間,關中卻是飽受戰亂衝擊最嚴重的地區。這裡作為各方爭相爭奪的戰略大本營,先後見證了多個政權的更迭;而每一次改朝換代,就是一次巨大浩劫,只是在前秦時期曾短暫地享受過盛世。在一輪輪戰火的摧殘下,關中經濟、社會、人口等方面所遭受的破壞令人觸目驚心。

因此,在北方分裂初期,宇文泰一方曾長期處於劣勢,無論是經濟、人口還是軍事,都無法與東魏匹敵。而高歡也利用這一點,抓緊機會連續對西魏發動猛攻,試圖不給對方任何喘息之機、將其扼殺在萌芽中。

因此,在三足鼎立初期,西魏長期處於守勢,形勢談不上樂觀。

南北朝後期: 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 為啥曾經最弱的一方贏了?

點選載入圖片

然而,其後的結果卻出人預料。

公元549年,南梁爆發侯景之亂,梁武帝蕭衍餓死於宮中。隨後的蕭氏子弟陷於內亂,北方兩強趁機南下,其中,公元550年取代東魏的北齊奪取了蕭梁江北淮河兩岸之地;而西魏則奪得巴蜀及荊襄等地,南北格局徹底失衡。

到了公元557年,西魏從歷史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北周;而在南邊,陳霸先建立陳朝,南梁退出了歷史舞臺。

又經過20年,即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天下再度從三足鼎立回到南北對峙;12年後,取代北周的隋朝滅掉陳朝,當初西晉滅亡後就陷入近300年分裂的華夏大地,終於再次實現了大一統。

由此可見,曾經處於弱勢的西魏/北周,不單單是戰勝了東魏/北齊,而是扛起了結束分裂、影響歷史走向的重任。那它的成功秘訣在哪?

南北朝後期: 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 為啥曾經最弱的一方贏了?

點選載入圖片

咱們可以把原因歸為兩方面:客觀上的地利、主觀上的人和。

客觀原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關中地區易守難攻,而且從地勢角度而言,面對關東有著居高臨下的俯瞰之勢。這種特殊的地理優勢,讓它長期主導了中國古代史的發展程序: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何等的勢如破竹;

劉邦定三秦,其後揮劍東進、戰勝不可一世的霸王,何等的令人振奮;

十六國時期的氐族政權前秦,依託關中形勝之地,竟創造了一統北方、造就當時唯一治世的壯舉……

因此,對於宇文泰來說,雖然短期內綜合實力處於下風,但有歷史上諸多案例為指引,退而據守關中、進而奪取天下,並非毫無可能。他需要的只是兩大前提——敵人犯錯、自身爭氣。

巧的是,這兩點都具備了。

南北朝後期: 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 為啥曾經最弱的一方贏了?

點選載入圖片

主觀原因:積極上進的關中集團、犯下致命大錯的對手。

東西魏並立的大幕拉開之後,為了抗住虎視眈眈、瘋狂進攻的高歡,宇文泰一方面依靠地利頑強迎擊,另一方面想方設法提升自我實力。

他以恢復先秦時期的周禮為名厲行改革,推行均田制,以此為基礎建立府兵制、打造一支凝聚力極強、能征善戰的新型軍隊;

頒佈了著名的六條詔書:“先治心”,即治民者對自己嚴格要求,奉行儒家的仁義、忠信等良好品德,端正認識,以身作則;“敦教化”,即揚道德教育,培養百姓的良好品質;“盡地利”,積極發展農業生產;“擢賢良”,選賢任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恤獄訟”,嚴明刑罰、公正公平;“均賦役”,調濟貧富,避免兩極分化。這六條,個個有的放矢,涉及西魏國計民生各個方面,極大提升了綜合實力。

從結果來看,宇文泰的改革,不僅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極大緩解了民族矛盾,形成了“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的關隴集團。這兩大基礎不僅為北周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甚至還為其後隋唐的先後興盛打下了根基。

南北朝後期: 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 為啥曾經最弱的一方贏了?

點選載入圖片

西魏/北周的對手則是另一番情境。

高歡家族繼承了富饒的關東,卻也未能擺脫北魏末年的深刻矛盾。

當初的六鎮起義之所以爆發,原因是軍鎮將士與腹地權貴之間日益加深的階級與經濟矛盾。北魏在艱難鎮壓這一聲勢浩大的戰亂後,將大量降卒從北方軍鎮遷徙到關東,以圖拔其根本、斬草除根。然而,這些矛盾還未解決北魏就走向滅亡,佔有其統治核心區的東魏/北齊不得不繼承這一歷史遺留問題。

而“善撫夷夏”高歡,雖然短暫實現了各民族的統一和諧,但這只是他個人能力的體現,從未形成制度上的解決方案。在他死後,接班人雖然也試圖推行過一些改革,但這些人要麼突然癲狂,要麼英年早逝,或者荒唐無道,有這樣的領導者,再殷實的家底也經不起折騰,只能眼睜睜看著被西邊的對手追趕、超越、擊敗。

南北朝後期: 史上第二個三足鼎立時代, 為啥曾經最弱的一方贏了?

點選載入圖片

至於曾經富庶的南梁,更沒什麼可稱道之處。當初北魏陷入內亂時,蕭衍曾集中精力勵精圖治,創造了安定繁榮的局面;但當北方一分為二、局勢未定時,南朝卻未能抓住機遇,而且在在政治上逐漸陷入腐敗、混亂。其後野心勃勃的侯景投降,利令智昏的蕭衍引狼入室,最終讓南梁禍起蕭牆、遭受巨大摧殘,南朝從此徹底失去了問鼎天下的可能性。

用一句話來形容西魏/北周獲勝的秘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雖然起步差,但宇文氏集團立足於形勝之地,其後以改革解決各類矛盾、推動國力發展,最終等待對手犯錯、摧枯拉朽兼併敵人。

這種經驗,時至今日仍值得借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