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悲劇, 崇禎為什麼坐困愁城也不離開北京?

崇禎十五年五月,李自成在朱仙鎮取得大捷,河南的明軍主力基本被全殲。由於慘敗,其它各路明軍也紛紛畏懼李自成,不敢馳援河南與李自成作戰。此時朝廷裡已經有部分官員在議論要不要遷都南京了。

崇禎十六年六月,周皇后就提出過遷都的建議,她對崇禎說:“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周皇后這話往嚴重了說是後宮干政,如果崇禎完全沒有這個意圖,周皇后不敢說,崇禎也不可能不處理(至少要訓斥一通)。

“後性嚴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 -- 《明史 后妃傳二》

明朝的悲劇, 崇禎為什麼坐困愁城也不離開北京?

點選載入圖片

崇禎十七年,眼見李自成已經打進山西,京師岌岌可危。各地的兵馬要麼是因為缺乏糧餉無力勤王,要麼是想著儲存實力不願意勤王,這時遷都的話題就不得不公開討論了。

朝臣中最早向崇禎提出遷都建議的是,左都御史李邦華向崇禎推薦的翰林學士李明睿。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三,李明睿在德政殿向崇禎指出,遷都南京是不亡國的唯一出路。經過李明睿的反覆勸說和開導,崇禎也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不從奈何。此事重大,爾宜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將坐汝。

什麼意思?就是這事雖然我也想,但是我不會出面做主。你得細細謀劃,拉人入夥形成公議。如果事不成,我不會幫你,你得背鍋。

這段話出自《明季北略·李明睿議南遷》,筆者相信這不是崇禎的原話,因為說得實在是太露骨了。但是筆者相信崇禎本人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崇禎就是這麼個不主動擔責的人。

說明:說崇禎不願意自己承擔責任並不是黑他或者汙衊他。比如對於袁崇煥和“己已之變”,崇禎根本推卸不了責任(一意孤行,盲信袁崇煥),但最後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袁崇煥 明末遼東的大員們(十一) 袁崇煥的冤和袁崇煥的罪;授意兵部尚書陳新甲與後金秘密議和,結果事洩後以私款辱國的罪名將其斬首。

崇禎和李明睿隨後又就南遷的理由、路線、如何接應殿後等又密議了幾日後,向內閣和朝臣們正式提出遷都的方案。

明朝的悲劇, 崇禎為什麼坐困愁城也不離開北京?

點選載入圖片

崇禎召集朝會向眾臣宣佈:翰林學士李明睿力主皇帝率眾南遷,次輔魏德藻等大臣輔政,太子留守北京,保護宗廟社稷。

崇禎的妹夫,駙馬鞏永固表示附議。但是除他之外絕大部分朝臣都明確反對,內閣首輔陳演明確表態內閣絕不附署此議。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更是:“

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他們反對的理由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當年英宗被俘,京師危急,於少保就未同意南遷之議,最終君臣一心固守,沒有釀成大宋南逃之禍。

第二,如果崇禎率眾南遷,那麼整個北方將人心盡失,太子也守不住京師,自然也就守不住宗廟社稷。

第三,現在李自成雖然勢大,但是京師牆高城堅,闖軍並不見得能攻克。後金數次入寇京畿不就見堅城後自己折返了麼?所以李自成最多也就是到京師附近劫掠一番就會撤走。

這只是他們說出來的理由,還有更重要的三個理由他們沒有講,當然也說不出口。

首先是京師朝廷的官員們的資產、人脈絕大部分在北方,一旦南遷大量的不動產(主要是耕地、房產、商鋪)無法帶到南方。而且他們在北方的家族、僕從(包括他們的財產)也無法全部跟隨南遷,這勢必會大幅度削弱他們的財產和實力。

南遷路途遙遠(南京的直線距離都有兩千裡),現在北方已然大亂,長距離、大規模的遷徙很難保證行程安全,在流寇、飢餓的明軍眼裡他們個個都是肥羊。

第二,就算安全抵達南京。南京那邊的南方官員還會視他們為朝廷骨幹麼?南方可多是和朝廷不對付的東林黨、復社成員。去了南方就等同於寄人籬下,南方派系的官員們自然要剝奪他們的權力,頂替他們的地位,和西晉衣冠南渡時一樣。這也是朝廷官員們無法接受的。

第三,朝廷的官員們其實並不怕李自成。因為即便是真的要改朝換代,正常情況下起義軍們也需要依靠他們這些官紳集團來維護秩序,管理天下。所以就算是明朝滅亡了,他們的損失也不會有多大,只需要向另一個人口呼萬歲而已。

明朝的悲劇, 崇禎為什麼坐困愁城也不離開北京?

點選載入圖片

說明:第三點雖然無恥、狗血,但這二千多年來被歷代王朝反覆證明的事實。掀翻上一個皇族,然後依靠官紳集團建立新的皇權統治帝國。只不過李自成沒能像朱元璋主動脫離紅巾軍那樣改組自己的起義軍,進了北京之後還是沒有有效的組織結構。不但沒有和這些官紳建立聯盟,反而肆意掠奪壓榨,結果導致了自己的速亡。

由於群臣的激烈反對,崇禎不願意乾坤獨斷並承擔責任。就表示自己並不是真的贊同此議,只是想聽聽眾臣的意見云云,搪塞了過去。

實際上遷都也確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別的朝代不說,就說明朝。定都南京的朱元璋就想遷都(只不過他的目標不是北京),以朱元璋的手段群臣除了個別人敢進諫幾條不同意見外,誰敢真正反對阻擾?就這樣也糾結了十幾年而最終未成。

到了第三任皇帝朱棣,他也想遷都。這時文官已敢群起反對了,好在朱棣是造反出身,軍權在握(主要是帶兵骨幹們都是北方人想遷都),朱棣大開殺戒之後才真正成行。

可見在王朝強盛、皇權至上、天下莫不臣服的情況下,遷都都還是比較困難的事情。而到了崇禎朝,王朝已然沒落、天下賊兵四起、朝臣已敢蔑視君權,遷都之議只會更加困難。

另外朝臣們明面上的理由對臣子們來說可能是扯淡,但是對崇禎來說就不得不慎重考慮,因為這涉及到他皇權合法性的基礎,道義。

皇帝作為天子享有至高權力的同時,也必須成為天下的表率。大家細看崇禎和李明睿的方案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既然是覺得守不住京師才要遷都,為啥還要留太子在京師?

留太子不是覺得他能守住京師,而是必須向天下表明態度,皇帝並沒有放棄宗廟、祖陵、祖宗之土(這些是沒辦法搬到南京去的)。留太子的目的實際就是以犧牲太子(死社稷)來維護朱家皇權的正當性,因為以我們的傳統價值觀,連祖宗都主動拋棄的人別說做人君,連做人都不合格。

從來不願意擔責任的崇禎自己也下過《罪己詔》,那是因為張獻忠攻破鳳陽,挖了朱家的祖墳。這責任崇禎沒辦法推給其他人,必須他自己負,不然他憑什麼做皇帝(對於我們普通人也一樣,如果自己祖墳被掘,無論你扯什麼理由都不能逃避自己看護不周的責任,往別人身上推只會讓旁人更加鄙視你)。

而且就算崇禎拋下不願同往的群臣自己去了南京,也不見得就真的能保住他的皇權。畢竟很難改變北方完全淪陷於賊手的命運,作為輸光了的光桿皇帝,南方的臣工們真的還會把他當皇帝麼,成為傀儡可能就是逃脫不掉的命運。

所以這樣看下來,遷都對於崇禎朝來說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此次遷都之議只能不了了之。但是不遷都,李自成並不會停止攻向京師的腳步,朝廷也變不出軍餉來招募軍隊抵禦闖軍。明朝就真的沒有辦法了麼?

不是,當時還有個辦法,而且這個辦法的障礙很少,並且成功機率遠高於遷都。

李自成攻陷太原、佔領宣府後,崇禎再次召集內閣、部院大臣們商議如何應對危局。這次左都御史李邦華提出了一個反向的遷都方案。就是皇帝留守京師,派太子南下監國。

明朝的悲劇, 崇禎為什麼坐困愁城也不離開北京?

點選載入圖片

明朝本來就是兩京制,而且前朝有過太子守南京的先例。所以皇帝留守,派遣太子去南京朝臣們即便有人反對,人數不會多,理由也不會有多充分。

說明:明朝的兩京制度,北京和南京保留有相同的六部三司等衙門,南京作為陪都(可以視為備份)。南京的部門大多沒有實權,部門的職位數量也比北京對應的部門少很多。但是南京有三個部門是有實權的(南京兵部、戶部、鎮守太監)。另外明朝也沒什麼太子守南京的祖制,宣宗之後就沒有太子去過南京。

李邦華的意思是,既然皇帝南下去南京不可能,那就派太子南下。太子是儲君,到了南方就是一面旗幟。即可在南方組織防禦,抵禦農民軍侵佔南方財稅之地。也可以組織軍隊、物資、糧餉支援在北京堅守的皇帝。

萬一京師陷落,皇帝遭遇不測,太子也可以順利地以嗣君身份登基。雖然是偏安,但是不會亡國,宗嗣也不會滅。

廷議開始後,跟李邦華最初設想的一樣,群臣果然無人反對,紛紛表示贊同。但是李邦華有一點沒有想到,崇禎皇帝不同意。

崇禎為什麼不同意?首先從最初遷都的方案就可以看出來,崇禎並不想犧牲自己(也許他不是怕死,是真的覺得只有自己活著才可以中興明朝)。更為重要的原因還是權力在作祟。

崇禎不想做太上皇。

崇禎留守北京,可能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北京城破他被俘(被殺就沒他的事兒了,他也不會去考慮),這種情況下他鐵定會被奉為太上皇(有英宗的例子)。

第二種情況,北京成為孤城,靠南方的援助勉強自保(這也是崇禎當時認為最有可能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不管太子本人願意不願意,南方的大臣們光是為了擁立之功也會效法唐朝事,遙尊他為太上皇。

說明:唐朝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入蜀避難,留太子李亨組織兵馬討伐叛逆。太子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獲取軍隊支援後,就詔告天下登基稱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被迫接受。

第三種情況,崇禎率領軍隊擊敗李自成,然後從南京召回太子。如果這種情況可能發生的話,也就不會討論遷都南下的事兒了。

所以在崇禎看來,只要太子去了南京,自己就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太上皇。雖然此時太子朱慈烺只有十五歲,也許對權力沒有那麼渴望。但是在至高的權力之下,無父子。崇禎不可能完全信任他,這也是帝王家不可避免的悲劇。

不過崇禎也無法直接表明他的意思,面對群臣他沒有迴應是不是認可這個方案,而是說了句:

國君死社稷,恆理也

。然後開始指責內閣首輔陳演,無能失職導致今日危局。

朝中大臣算是完全明白了崇禎的意思,也都不再提太子南下的事情,紛紛開始攻擊陳演,最終陳演被革職並當場轟出了大殿,由魏德藻接任內閣首輔。太子南下監國之議也就不了了之。

此後朝廷就在尷尬中度過,皇帝想走,但是沒人提;派太子南下,大家都知道皇帝不同意就更不會有人出來觸黴頭。所有人只能去幻想,李自成會像後金一樣,在京畿劫掠一圈之後就退走。

這種尷尬也沒有持續太久,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幫崇禎和群臣去除了這種尷尬,他入城了。

明朝的悲劇, 崇禎為什麼坐困愁城也不離開北京?

點選載入圖片

到這個時候權力的枷鎖已然煙消雲散,崇禎算是恢復了他父親的身份。親筆寫下詔書,令成國公朱純臣護衛太子朱慈烺和他的另外兩個兒子(永王朱慈炯和定王朱慈煥),南下南京。

這三位皇子的命運歷史中記載不一,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沒有一個人安全抵達南京。實際上出發時崇禎怕是已經料到了結局,只不過他可以親手殺死女兒但是沒法親手絕後罷了。

崇禎到死也沒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反而將全部過錯歸咎於群臣。那麼他的結髮妻子與他訣別之時是怎麼說的呢?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語後曰:“大事去矣。”後頓首曰:“

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

” 乃撫太子、二王慟哭,遣之出宮。帝令後自裁。後入室闔戶,宮人出奏,猶雲“皇后領旨”。(《明史 后妃傳二》)

最終剛愎自用的崇禎是一死了之,但是隨著北京洞開的城門而來的是千年未有的至暗時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