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行聚焦】中餐企業如何實現產業化?這篇文章讓你讀懂了!!!

中餐其實完全可以產業化,雖然有點難。

首先,界定什麼是工業化。在我看來,工業化就是把一個行業或者一個品類中人為因素的影響降到最低,淘汰一些不穩定/不可重複/費時費力的生產方式,採用更大規模/集中化/機械化/流水線化的生產方式,最終目標是可重複、穩定、高效。

其實我們生活中已經有很多中餐產業化的案例了。

比如炒菜包和半成品,可以說在任何一個大城市都很難找到手工餐廳吃飯,也很難遇到廚房裡不用半成品或者炒菜包的人,這相當於餐廳把自己變成了工廠的銷售終端。

其他餐廳將建立自己的烹飪生產流程,規範店內出售食品的烹飪流程,不使用或少使用烹飪袋,供應穩定的飯菜。這就相當於一個餐廳把自己變成了工廠。

所以市場上已經有很多工業化的中餐了,這種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但為什麼人們還是覺得中餐難以產業化?在我看來,中餐產業化的最大障礙不是技術上的,而是觀念上的。

當在家庭場景中烹飪中餐時,工業化很容易被接受,這就是整個社會中餐工業化全面到來的時候。

不要覺得全面實現家常菜產業化很難。我舉個例子:就說30年前,很多人在農村的土灶上做飯,用大鐵鍋,放米放水,燒柴做飯。

現在,家家戶戶都用電飯鍋。這也是典型的工業化,但是沒有人排斥電飯煲。

做飯呢?烹飪如何實現產業化?其實現在也有類似電飯煲的“智慧炒菜機”,只是知道的人不多,用過的人更少。

炒菜機通常集各種廚房電器的功能於一體,具有破壁機、和麵機、發酵機、絞肉機、電飯鍋、電炒鍋等一堆機器的功能。

其實西餐的智慧烹飪機有很多種,但是中餐的機器烹飪是近幾年才開始的。以前大家都覺得中餐太笨重,機器處理不了。但是我告訴你,現在機器可以做中國菜了。它可以模擬炒菜時的炒菜動作,使食物受熱均勻,炒出很多菜。你不說沒人知道他們是機器炸的。

除了溫度之外,還可以設定時間、火力、攪拌速度等其他引數,透過調整這些引數可以設計出一道菜的烹飪工藝。只有按照菜譜的說明喂原料,才能根據烹飪程式自動做出美味的菜餚。

它不僅可以控制穩定重複的烹飪過程,還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解放人力。這不是工業化嗎?

其實工業化本身並不是目的。更方便、健康、低成本(包括時間成本)解決一日三餐是我們共同的追求。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過程是必然的。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專業的機器代替更多的人力,降低學習成本,一定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