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一個80後的回憶,在你的童年,你最記憶最深刻的是什麼?

前言

昨天只是今天的回憶,明天只是今天的夢。——吉卜林

首先我想問一問一些80後人群,作為一個80後,在你小時候讓你記憶最深刻的一種吃的是什麼呢?想必那個時候有點條件的都是吃過泡麵的,現如今最火的泡麵應該就是今麥郎,康師傅什麼的。但是80年代的時候卻並非這些,當時最火的應該是華豐的三鮮伊麵了。

華豐的三鮮伊麵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的紅火了基本愛吃這些食品的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有著淡黃色的外包裝,還僅有一包非常簡單的調料包,然後不管是用熱水泡開了吃還是揉碎了吃,吃起來都能吃出一些甜甜的味道的。其實相對於現如今市面上這些花樣百出的泡麵來說,“三鮮伊麵”這款牌子還是更加能夠彰顯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80後的回憶吧。

80後的回憶

我們首先先來看這個“三鮮”二字,在我們全國各地都有很大的知名度,就比如說我們最熟悉的那些家常菜,什麼地三鮮,還有包餃子的時候才會用的一些三鮮餡等等。俗話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三鮮當中的”三“,在這其中也好像就包括了我們中國人對於鮮味的這種想象和認知。並且除了這其中的”三鮮“二字,其實”伊麵“這個名詞在我們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先前的時候,在偶然的一次宴席當中,當時負責宴席的廚師還創造性地在一道炒飯當中添加了一些雞蛋,同時這也讓這金燦燦的炒飯立馬就充滿了一種鮮香味。所以也就自此之後,在炒飯當中新增雞蛋也就成了炒飯的一個標配,而且為了更好的紀念此次宴席上的這種新發現,所以在之後人們也就開始紛紛效仿在炒飯當中加雞蛋,也被命名為揚州炒飯。

在此之後,還有一位姓伊的官員也聽說了這件事,並且因為他本身還非常熱愛美食,所以他也就開始讓自己的廚師開始效仿,在自己最愛吃的麵條裡面加上雞蛋這種東西【和麵的時候加雞蛋】。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在麵條裡面加入雞蛋液並沒有變得更加的鮮美滑嫩,但是這種麵條裡面加雞蛋的這個方法卻陰差陽錯地讓麵條變得更加的美味了。所以當時人們為了紀念這次的新創意,人們也就決定將麵條裡面加雞蛋的這種稱為是“伊麵“,所以這其實也就是”伊麵“二字的由來了。

中國泡麵的傳奇

然而就在三鮮伊麵當中,當你仔細地看到“三鮮伊麵“成分表的時候,你就能看到這其中也是新增有雞蛋成分的。所以說,其實不得不讓我們承認的是,這款三鮮伊麵泡麵在三十年之前是非常火爆的,甚至當時還能夠和最熱銷的飲料”健力寶“有的一拼,並且在之後還迅速地撐起了速食產品的半壁江山。但是很可惜的是,現如今在我們市面上早就已經沒有了沒有這款泡麵了,早在二十多年之前,華豐這款泡麵就已經沒落了。

對於其中的原因,其實還是要從華豐泡麵的創始人——-熊毅武細細說起的。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們中國正值改革開放時期,並且那個時候新舊交制在進行交接的過程當中也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一個最大機遇,因此當時許多的人也都很好地把握住了此次機會,這些“聰明人”也順勢的成為了時代的領先人物。這其中就有我們中國神水的李經緯,在這其中也包括我們要講述的這個人物,也就是一手建立起三鮮伊麵這個牌子的熊毅武。

事實上泡麵最開始起源於東瀛,而且還是由一位華裔日本人最先發明的,之後他還公開了自己的製作方法,緊接著泡麵就開始風靡全亞洲,特別是在臺灣,之後還出現了鼎新集團以及統一集團,這些主要以泡麵食品為主要產品的龍頭企業。就在同一時期,我們中國大陸上面的百姓,對於泡麵這種東西可謂是聞所未聞。後來直到1984年的時候,負責華豐食品廠的熊毅武也最先引進了泡麵這種速食的生產技術,也就最先創立了三鮮伊麵這個品牌。

逐漸的黯然失色

要知道的是,那個時候的中國大陸是完全沒有外賣服務的,所以對於那些出門在外的人來說,是很難解決自己的用餐問題的。所以當時這款三鮮伊麵剛剛上市的時候,也迅速就開始佔領全中國的市場。

可是就在三鮮伊麵風頭正火的時候,此時這家國有企業也開始了自己的股份制改革,當時印度尼西亞最有名的一個造紙廠也成為了華豐集團中最大的古董。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這個迷信的海外管理人才的集團主導之下的華豐集團,也讓一手創辦起中國泡麵神話的熊毅武光榮的退休。

也就是從這裡開始,三線伊麵這個品牌也開始走直線的下坡路,在這其中其實不但包括這些海外營銷理念和我們中國的理念完全不符的因素,同時也包括了當時我們我國臺灣康師傅品牌以及好勁道品牌開始陸續進軍我們中國大陸市場的緣故。但是這其實也並不是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主要是自從熊毅武離開了華豐集團不久之後,眾多的消費者來發現華豐伊麵的味道和口感完全沒有以前的好了。畢竟作為一款食品來說,最終能否征服人們的味蕾,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

結語

再到了後來的時候,這個凝聚了熊毅武一生心血的泡麵品牌也開始慢慢淡出我們的視線,甚至還成為了在一些地方能夠見到的雞肋品牌。就是這樣一袋小小的泡麵,在這其中也承載的是一代人的回憶。

參考文獻

《名人語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