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的寶劍是什麼?為什麼說他的寶劍是譚嗣同的最後一把劍之一?

前面講到了名列晚清民間十大高手譜榜首的大刀王五,也提到了他的一個摯友,也是他的結拜兄弟——譚嗣同。

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把自己的寶劍交給了大刀王五保管,後來我查了一下史料,他的這把寶劍原來是有名字的,叫“鳳炬劍”。

除了這把“鳳炬劍”外,譚嗣同還留下了兩把自制的琴,一把叫“雷殘琴”,一把叫“崩霆琴”。這兩把琴也是他跟妻子李閏的心愛之物,在他赴京變法之前一夜,兩口子曾燈前對彈。隨後,他攜帶著這兩把琴,外加那把寶劍,毅然赴京變法,從此再也沒有回去……

楊角風談晚清民國(原走向共和)第103期:譚嗣同:上馬能提劍,下筆能成書,入獄後妻子說的一句話讓他嗚咽!

一、

若沒有那場變法,那麼譚嗣同出現在歷史課本中的形象,或許是佛學家、是俠客、是詩人、是藝術家。

是的,譚嗣同真就是這麼一個奇男子!

本出生於官宦世家,全家都受益於科舉,唯獨他對科舉不感興趣,甚至厭惡科舉;本是一個異常激進的人,年輕的時候卻潛心修禪,甚至完成一部哲學大作《仁學》;本以為是一介文人,沒曾想還曾經仗劍走天涯,武學造詣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

之所以譚嗣同會變成如此矛盾的個體,我(楊角風)覺得,跟譚嗣同幼年的遭遇脫不開干係。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雖然也曾做到過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這麼大的官。但是他對子女卻很寬容,而且對待子女的成長缺少自己的主見。

但譚嗣同的母親徐五緣卻不一樣,她對譚嗣同的教育問題很是看重,平時也不苟言笑。他在《先妣徐夫人逸事狀》裡面,曾詳細記載了幼時的他跟母親的關係,以及母親的性情等內容:

“先夫人性惠而肅,訓不肖等諄諄然,自一步一趨至置身接物,無不委曲詳盡……故嗣同誦書,竊疑師說,以為父慈而母嚴也。”

譚嗣同一方面也想跟母親撒撒嬌,另一方面又得故作堅強,這種內心跟外在表現的矛盾,形成了激烈碰撞,對譚嗣同性格的養成有很大的作用。

二、

比如,在譚嗣同七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因為大哥結婚的事,回老家待了一年,臨走前囑咐他:

“戒令毋思念!”

一個七歲的孩子,心裡並不願意跟母親分離,但內心卻倔強得很,送行時母子倆人也是互相倔,誰都不說話:

“拜送車前,目淚盈眶,強抑不令出!”

但是,等母親真的走了,小小年紀的譚嗣同因為太過思念母親,接連生了好幾場大病。等到第二年母親回來,問起生病的事,是不是因為思念母親導致?

譚嗣同仍然倔強地回答不是,這讓其母親徐五緣,既心疼又欣慰:

“此子倔強能自立,吾死無慮矣!”

所以,譚嗣同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成長,本身就倔強,死不認輸,他的一身傲骨也源自於此。

等到了十二歲那一年,他的母親因為回家省親,結果感染了瘟疫,回京後也感染了譚嗣同的長姐和長兄,三個人也因此接連喪命。就連譚嗣同本人,也在床上躺了三天不吃不喝,在鬼門關走了一遭,活了過來。

這之後就是譚家二姨太太當家了,譚嗣同在家中更是沒有安全感,這種不安直到成家後都沒有消散。他也多次跟妻子李閏寫信,擔心二媽(二婆婆)刁難,強調要節儉:

“惟必須節儉,免得人說嫌話耳!”

三、

母愛這邊缺席,父愛又常不在,故譚嗣同跟兄弟們關係很好,可惜他的兄弟大都不長命:

“餘夜讀,聞白楊號風,間雜鬼嘯。大恐,往奔兩兄,則皆撫慰而嗬煦之。”

後來他跟大刀王五的關係如此之好,甚至結拜成異性兄弟,也恰恰是譚嗣同特別重視兄弟情的原因所在!

經歷了母親和長兄去世之後,譚嗣同開始崇尚武學,在十三歲的時候甚至寫下這麼一副相當中二的對聯:

“惟將俠氣流天地,別有狂名自古今!”

譚嗣同並非僅僅是說說罷了,而是真的就去學武了,他拜過很多人為師。比如拜過胡七為師,胡七也是晚清著名武術家,貫習通臂拳,形意拳,太極拳,擅使鐧和雙刀;他也跟著父親的部下學過騎馬射箭,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英勇善戰的騎兵;後來他還拜大刀王五為師,學習劍法以及單刀,後來不知咋搞的,倆人又成了把兄弟……

曾創作過《潘金蓮》、《忠王李秀成》、《關不住的春光》等劇本的劇作家歐陽予倩,他祖父曾教過譚嗣同文學,他評價譚嗣同:

“他喜歡技擊,會騎馬,會舞劍,我曾看見他蹲在地上叫兩個人緊握他的辮根,一翻身站起來,那兩個人都跌一跤。”

甚至他還跑去甘肅父親的駐地,跟西域人一起騎馬逐獵,頗有飛將軍李廣的風範。

四、

若沒有後來的戊戌變法,譚嗣同可以當劍客,可以當文人,可以研究佛學,而不是以維新派的身份記錄史冊。

譚嗣同在十八歲的時候,奉父命,跟湖南觀察使李篁仙之女,名叫李閏的女子結了婚。他跟李閏的愛情故事,甚至可以比肩梁山泊與祝英臺、白娘子跟許仙、牛郎跟織女。當然那些愛情故事都涉及到神話傳說,而譚嗣同跟李閏確實是人間的愛情。

譚嗣同跟李閏在一起15年,異常恩愛,堅持一夫一妻,不讓老婆纏腳,也不納妾,還講究男女平等。

譚嗣同自制“崩霆琴”和“殘雷琴”,經常跟妻子兩個人對彈,李閏也支援丈夫積極參與變法。不知道,後來得知譚嗣同命喪於此後,李閏有沒有後悔過,有沒有像王昌齡寫的詩那樣: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李閏也是一個相當有文化,有才學的女子,譚嗣同死後,她從“忍死須臾待杜根”這句話中,提取兩個字,更名“庾生”,以此紀念亡夫。後來還多次寫悼念詩悼念譚嗣同,辛亥革命之後,她還曾任瀏陽女子學校名譽校長。

譚嗣同被殺,並非是因為他追逐功名利祿,而是完全為了民族興亡而慷慨赴死: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五、

譚嗣同入獄後,寫下了一首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關於兩崑崙是誰,我們之前也講過,流傳最廣的說法,也是梁啟超所說的是指康有為和大刀王五。若是從譚嗣同自身來講,兩崑崙也可能是指他自己,或者再加上一個唐才常。

唐才常跟譚嗣同是老友了,倆人在長沙時務學堂時,就並稱為“瀏陽二傑”。譚嗣同死後,唐才常異常傷心,逃亡到了日本,再後來回國組織起義,被捕後在獄中寫詩:

“剩好頭顱酬故友,無損面目見群魔!”

而譚嗣同明明可以逃走,他偏偏不逃,靜等被抓,他的妻子李閏也買通了獄卒,跑到獄中跟譚嗣同見了最後一面。

夫妻二人一見面,淚如雨下,李閏也不理解自己的丈夫為什麼不逃,也非常遺憾自己沒有給譚嗣同留下子嗣:

“結婚這麼多年,咱還沒有子嗣,是我對不住你!”

譚嗣同聽妻子這樣說,先是嘆氣傷心,嗚咽淚流,隨後苦笑一聲:

“如今這世道,多一個孩子,多一個奴隸而已,不要也罷!”

就這樣,譚嗣同從容赴死,在菜市口,面對百姓的不理解,投雞蛋啊,扔石頭啊,他還昂首挺胸: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六、

實際上,我們只知道譚嗣同行刑之前,作了詩,喊了話,卻不知他還給妻子留下了一封訣別信:

“閏妻如面:

結縭十五年,原約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寫此信,我尚為世間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陰曹一鬼,死生契闊,亦復何言。惟念此身雖去、此情不渝,小我雖滅、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蓮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鳥,比翼雙飛,亦可互嘲。願君視榮華如夢幻、視死辱為常事,無喜無悲,聽其自然。我與殤兒,同在西方極樂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團圓。殤兒與我,靈魂不遠、與君魂夢相依,望君遣懷。

戊戌八月九日,嗣同。”

這封信如今讀來,仍然讓人淚流滿面,也足可見譚嗣同跟妻子李閏的感情之深。

譚嗣同被抓前,一再拒絕大刀王五的苦勸,也拒絕日本使館的協助,執意不逃。入獄時將“鳳矩劍”贈給了大刀王五,後來這把劍跟大刀王五的那把青龍偃月刀一起被煉了鋼鐵。而譚嗣同的那把“殘雷琴”也留了下來,現藏於故宮博物館,但是“崩霆琴”從那之後,就不知下落了。

譚嗣同是第五個行刑的,用的鈍刀,足足砍了30多刀才斷氣,可以說他是受到了極大的痛苦,可惜全程硬是哼都沒哼一聲,真是條漢子。

妻子李閏後來寫詩悼念譚嗣同:

“前塵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層灰 。來世化作採蓮人,與君相逢橫塘水。”

李閏在以後的日子裡,每逢譚嗣同的生辰、忌日都會焚香燃燭、祭奠亡人。而且常常寫悼亡詩,據統計從譚嗣同離世到李閏離世,這30年間,一共作了200多首詩。

這些詩連同譚嗣同的遺物都放在樓上,並封住門,30年間不為人知。直到李閏去世後,人們才發現了這些東西,時過境遷,多年過去後,我們能找到現存的李閏悼亡詩也就只剩幾首了……

李閏六十歲生日那天,康有為和梁啟超給她送了一塊匾,上書“巾幗完人”四個大字。只是,娶了五六個小老婆的康有為是不會理解,沒有譚嗣同的“雷殘”和“崩霆”,再也奏不出和美的絃音……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晚清民國人物,楊角風談晚清民國人物系列文章繼續更新中,喜歡就請關注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