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湘軍為何能阻擋洪秀全的進攻?

忠王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談到天京陷落時說:“能戰之兵不足三千,其餘皆老弱。”意思是,天京陷落時能投入戰鬥的太平軍不足3千人,湘軍“吉字營”攻破天京時,太平軍無法阻擋。再則,這3千太平軍忍飢挨餓數月,拿起武器都很艱難,因為他們沒了力氣。如此,湘軍圍攻天京兩年多,終於摘取勝利果實。

3千太平軍,不但數量少,戰鬥力也堪憂。有意思的是,李秀成居然能成功掩護幼天王洪天貴福出城,跑去湖州匯合黃文金。為此,曾國藩、左宗棠在朝廷上大鬧一場,後絕交,不再往來。要知道,此時圍攻天京的湘軍10餘萬,數量碾壓太平軍,李秀成為何還能掩護幼主出京?

1862年5月,曾國荃率“吉字營”2萬餘人進駐雨花臺,開始圍攻天京。與此同時,曾貞幹率5000兵馬攻取金柱關,配合兄長行動。彭玉麟、楊載福、李朝斌等率6000水師封鎖長江,一度進逼護城河,威脅天京糧道。此外,李昭壽屯駐江北,兵馬7萬餘人,威脅天京陸路糧道。此時,圍攻天京的清軍10餘萬,聲勢非常浩大。

李昭壽,為人囂張跋扈,是典型的“軍閥”,他不但劫掠太平軍糧食,還公開與附近清軍起衝突,乃至大戰一場,朝廷也是欲哭無淚。如此,李昭壽麾下7萬兵馬作戰並不積極,圍攻天京主要是湘軍,約4萬人。隨著戰爭延續,曾國藩不但從各地抽調湘軍圍困天京,還極力擴充“吉字營”兵力。

截至1864年7月天京陷落,圍攻天京的湘軍增加的10餘萬。其中,曾國荃“吉字營”6萬,攻堅戰能力強悍;鮑朝麾下“霆軍”18000餘人,野戰能力在清軍陣營排第一;彭玉麟“長江水師”6000餘人,封鎖太平軍糧道;張運蘭部湘軍一萬餘人。

10萬湘軍對付3000太平軍,30個湘軍打1個太平軍,湘軍可以說是具有碾壓性優勢,勝利毫無懸念。湘軍不但兵力數量遠超太平軍,戰鬥力也是一流,雙方不在一個檔次。再則,湘軍控制長江航道,且已經全部合圍天京,所有城門都被堵死,太平軍已經是“甕中之鱉”,插翅難飛。

曾國藩在天京城外聚集重兵,李秀成倍感壓力。此外,李鴻章、左宗棠率領軍隊攻佔江蘇、浙江等廣大地區,切斷了天京太平軍退路,李秀成若想突圍到江浙地區,難於上青天。此時,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總計十餘萬,都是驍勇善戰之勁旅,且裝備有大量洋槍、洋炮,戰鬥力不容小覷。

局勢異常嚴峻,天京城內太平軍又被“一鍋端”之危險,不出意外,曾國藩攻入天京,擒拿李秀成、洪天貴福,一戰定乾坤。但是,結果並非如此,李秀成僅有3000疲憊不堪的太平軍,卻能掩護幼天王突圍而出,從“中興名臣”曾國藩眼皮底下逃了,實在是有意思。

按照常理,10萬湘軍分分鐘可以把3000太平軍“團滅”,但結果並非如此,李秀成成功掩護幼主突圍。此時,若是李秀成多有一匹良馬,估計他本人也能順利突圍而出,然後透過外國傳教士關係,躲避湘軍追殺,終老一生。那麼,為何李秀成可以掩護幼主突圍出京呢?合理解釋是,湘軍“太忙”,他們忙於劫掠天京城中鉅額財產,把李秀成、洪天貴福給“忘了”。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記載:“見人即殺,焚燒房屋,子女玉帛悉數被湘軍掠奪,而金陵遂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憤恨。”

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記載:“皆去搜刮,甚至各棚衙役都去,擔負相屬於道上”。

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記載:“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尚未滿兩三歲者,亦殺戮之。”但是,青壯者卻“死者寥寥,大半為兵勇搬運物資出城。”

從上述材料看,湘軍攻破天京後,立刻進行燒殺搶掠,將城中財物、民女等據為己有,儼然如同一幫強盜,毫無“正義”可言。曾國藩訓練湘軍時,打著維護儒家正義旗號作戰,痛斥太平軍,但他自己也沒做到維護儒家正義。湘軍紀律非常糟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壓根就不是“王者之師”。

趙烈文,湘軍第一幕僚,曾國藩最倚重的謀士。趙烈文在《能靜居士日記》中痛斥湘軍,可知他們紀律之糟糕。湘軍劫掠,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是正規軍,而是具有“軍閥”性質的私人武裝,是清朝重點防範物件之一。湘軍不能從朝廷哪裡得到餉銀,太平天國滅亡後還有被裁撤之危險。

從自己利益角度考慮,湘軍肯定會劫掠,在被裁撤之前賺一筆,回家過上好日子。對此,曾國藩心知肚明,他阻止不了,只能默許,或者說是縱容。

湘軍“忙於”劫掠,瘋狂掠奪,自然就“忘記”了洪天貴福、李秀成這兩位重量級人物。如此,李秀成掩護幼天王,成功從10萬湘軍眼皮底下突圍,跑去湖州匯合黃文金。幼天王突圍而出,曾國藩則上奏朝廷,說幼天王被燒死,太平軍餘部不足為患。誰知,幼天王跑去了湖州,左宗棠上奏反駁曾國藩,兩人關係惡化。

從天京突圍而出,幼天王本有機會終老一生,躲避清朝追捕。但是,洪天貴福生存技能太差,無法在農夫家生存,最後跑去席寶田大營尋找食物,被逮捕,遭凌遲處死。湘軍劫掠,曾國荃大賺一筆,朝野上下輿論譁然。曾國藩為避免朝廷追究責任,避免“兔死狗烹”,讓弟弟曾國荃主動辭職,回家“養病”,躲避風頭。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李秀成自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