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從窮到富,他用一生把錢投入了一個不平凡的世界裡

無論在影視界還是收藏界,馬未都都是前輩級的大人物,他的學問和經歷令年輕人們非常受用,大家喜歡聽他操著一口地道的北京口音談古論今。

之所以馬未都能夠有今天這樣的見識,自然離不開他年輕時跟著大師們走南闖北時的積累。像王世襄、李翰祥、朱家溍、舒乙等人都是馬未都家裡的座上賓,按照馬未都自己的話講,在那個年代當中自己多少有倆“糟錢”。

同時代的年輕人買時髦的衣服,手錶,給家裡置各種東芝、索尼、JVC等日本的電器產品。而馬未都卻走的是另外一路,除了倒騰一些瓶瓶罐罐之外,他手裡有錢的時候就要請那些北京城裡的能人們吃飯,為的就是能跟著他們後邊學點東西。

這些人大都是祖父輩分的,大自己四、五十歲,他們從民國走來,家庭普遍都比較有背景,且學問和見識也不一般。馬未都非常明白,現如今許多的學問人,所謂的知識都是從書本里得來的,而人家這些跨時代的人物那是真正親身經歷過歷史的人,不說人家對你傾囊相授,哪怕是在一旁聽聽他們聊天就能學到不少東西。

勤快,嘴甜,有眼力見會來事,這些能力和習慣一直都保留到了自己成名之後。在差不多2010年前後,馬未都當時已經成為了《百家講壇》最受歡迎的主講人之一,他用詼諧幽默的風格對於文物收藏的知識深入淺出的進行講解,深受觀眾們喜歡。無論走到哪馬未都幾乎都是學術界的焦點,由他編寫的《馬未都說收藏》在市場上大賣,籤售會向來都是人滿為患,這也讓馬未都躋身作家富豪榜的前五位。此時的馬未都可謂意氣風發,紅得一發不可收拾。

那天他應邀出席在河南鄭州的一場大型講演,當然,內容也關乎於自己的專業,馬未都盛裝出席。一到現場他就被工作人員們簇擁著走進後臺。

到了現場馬未都才知道,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另外兩位主講人,其中有一位他認識,他就是自己的前輩李學勤先生。李先生和馬未都的母親同庚,從歲數上來講肯定是自己的前輩,而從學術成就和學術地位上來講,李學勤也是了不得的人物,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起他就開始研究甲骨文。他是金嶽霖先生的高徒,曾就讀清華大學哲學系,後又去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了甲骨文的研究。之後他可以說是在這一領域非常有建樹,可謂著作等身。

馬未都年輕時候見過李學勤先生,也向他請教過許多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問題,而時過境遷,如今馬未都無論從社會地位還是知名度方面,他都不遜於這位老前輩。馬未都從主辦方那邊得知,李學勤先生會作為倒數第二位出場的學者,而馬未都則會作為本次講演活動壓軸出場的人物。

當天現場來了不少人,足足有六七千人,一眼望去人山人海,這是個非常露臉的大型活動。而馬未都卻陷入沉思,主辦方從受眾角度考量的話,選擇馬未都是沒有錯的,他對於當今的年輕人來說影響力更大,但無論學術成就和地位,李先生都是後輩所不能及的,如果自己不聲不響就接受壓軸出場的禮遇,未免顯得太過於傲慢了,無論如何也要給李老師留足面子。

過了許久,他來到後臺的休息室去見李學勤先生。馬未都主動打著招呼,李學勤也認出了眼前這位小自己20多歲的後起之秀。

馬未都講:李先生,我實在不知道您今天會撥冗出席,這麼一個小講座把您都給驚動了,我講的是“下里巴人”,您講的是“陽春白雪”,放在一起實在混亂,怕影響了您,要不然我就不講了。

李先生

笑著說:“有教無類,有教無類。講了就比不講好,聽了就比不聽強。

馬未都接著說:“要不這樣吧,我先講,全當給您暖場了,您最後講吧,我在後面壓力太大。”

李學勤先生大概是感受到了馬未都的誠意,他顯得非常高興,他自然也明白馬未都的顧慮,於是他用自己一貫幽默的方式迴應了馬未都:

“我在後面講怕是觀眾都溜了,人家衝你來的。”

說罷,李先生哈哈大笑,馬未都也隨著笑。儘管大家心裡其實都明白,幾位講演人的出場順序是主辦方的意思,其他人不好輕易更改,但兩人之間透露出的尊重,才是這次見面最大的收穫。

2019年2月24日,李學勤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6歲。馬未都得知後特意在部落格中撰寫了關於李學勤先生的悼文。在文中他表達了對前輩的敬意與尊重,他形容老人家是視野開闊、學問高深的大學者。並且在文中他再次舊事重提:

“早年間我有點不知輕重”

李學勤先生也不愧為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他鼓勵馬未都,使他消除顧慮,讓他最終在這樣一場講演會上壓軸出場,獲得了滿堂彩。這是提攜後輩的一種方式,也是對學問的一種接力與傳承。

馬未都幾句話體現出了他的高情商

。可想而知,如果馬未都不主動上前和李學勤老師客套這麼幾句,恐怕老人家心裡並不會特別痛快,畢竟這不光關乎於個人魅力,也是關乎於學術的尊嚴,無論怎麼說,馬未都也只不過是個文物收藏家,古董商人,他並不是學者。

顧炎武先生曾說過: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而不可自小易,不可自大談何容易,

而馬未都能做到,可見他的成功絕非偶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