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三才子之一的羅隱,歷史地位為何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呢?

羅隱,唐代著名文學家,是繼溫庭筠、李商隱之後,再次能夠重振唐代文壇的詩詞大家。那時,有人甚至把羅隱和溫庭鈞、李商隱合稱為“三才子”。由此足以看出,羅隱在唐代文壇中的地位和聲望。

【人物】三才子之一的羅隱,歷史地位為何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呢?

然而,就是如此一位唐代文壇巨匠,在唐代之後,卻變得“泯然眾矣”,成了眾人嘴中“平平無奇的一位尋常詩人”。

這樣的情況,讓人不由感到奇怪:羅隱的歷史地位,難道還經歷了變化?

確實如此,羅隱從唐朝到民國時期,歷史地位經歷了很大的變化。那麼,羅隱的歷史地位又為何會發生變化呢?羅隱歷史地位的變化

羅隱,出生於公元833年,自小便以有才而聞名於鄉里。

只可惜,羅隱一生仕途不順,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史稱“十上不第”。

不過,羅隱雖然在仕途上頗為不順,但是他在唐朝文壇上的地位,卻是沒人會否認的。

唐朝時期,羅隱的歷史地位

在士族官員乃至統治階級眼裡,羅隱可謂是“天下名士之楷模”。

當年羅隱為了慶祝宰相令狐綯的兒子科舉及第,就寫了一首詩表示祝賀。令狐綯收到羅隱的賀詩之後,對自己的兒子說: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羅公一篇耳。

【人物】三才子之一的羅隱,歷史地位為何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呢?

雖說令狐綯的說法可能是帶著一定的玩笑成分,但是從這裡的對比來看,也的確是可以看出羅隱在唐朝上層官員心目中的地位。況且,令狐綯也只是羅隱眾多粉絲中的一個罷了。畢竟,就連當時的皇帝也對羅隱頗為讚賞。

前文提到羅隱的科舉之路極其坎坷,考了很多次,結果都沒成。不過,好在羅隱寫詩詞是一把好手。所以,羅隱的名氣還是傳到了唐昭宗的耳裡。唐昭宗在得知羅隱的事蹟、拜讀了羅隱的作品之後,就為羅隱的才華折服了。

於是,唐昭宗對大臣說:欲以甲科處之。這可讓一些臣子不滿意了,於是紛紛上書:隱雖有才,然多輕易。明皇聖德,猶橫遭譏,將相臣僚,豈能免乎凌鑠?後,此事只得不了了之。

在文人士子眼裡,羅隱乃是表率。

吳越國宰相沈崧曾經這樣評價羅隱:名宣宇縣,譽播寰區;徐寅曾在《寄兩浙羅書記》裡寫到:憐君道在名長在,不到慈恩最上層;錢鏐則寫下過:黃河信有澄清日,後世應難繼此才。

【人物】三才子之一的羅隱,歷史地位為何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呢?

其他或是讚揚、或是稱頌羅隱的詩詞作品,那也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而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知道:在當時的文人士子眼裡,羅隱其人的才華和本領,是得到整個文人群體的公認和追捧的。

在百姓們眼裡,羅隱是個“享譽天下的好詩人”。

羅隱的詩詞,不僅在上層社會廣為流傳,就算是在市集街坊之間,百姓們對於羅隱的作品,也是讚口不絕。尤其是那首諷刺唐明皇的《華清詩》: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

這首詩不但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還便於理解,就算是沒有太多文化的百姓,也能輕易明白其中對於統治者的不滿和諷刺。如此可以述說民意的佳作,怎能不成為百姓們的心頭好呢?所以,羅隱在民間的名聲也非常不錯。

宋朝到民國以前,羅隱的歷史地位

然而,自宋朝開始,羅隱的整體歷史地位,呈現出了一種直線下滑的狀態,直到民國之後,羅隱才重新被重視。

從宋朝開始,羅隱的才華逐漸被低估,文人大家更是忽視他。

宋朝文壇大家歐陽修,在編撰《新唐書》的時候,就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羅隱。所以,羅隱的大名並沒能讓歐陽修寫在書裡。

【人物】三才子之一的羅隱,歷史地位為何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呢?

而歐陽修在編寫《新五代史》的時候,也只是在書裡提一下羅隱的名字,卻並沒有提及羅隱的作品和生平。從歐陽修對待羅隱的態度上不難看出,在歐陽修眼裡,羅隱就好像只是個“平平無奇”的詩人,並不值得世人對他高看一眼。

不過,歐陽修對待羅隱的態度還是好的。畢竟,歐陽修只是沒有讚美羅隱罷了。而

有的人,甚至開始公然批評羅隱:詩盛於李、杜、劉、白,而其衰也,為鄭谷,為羅隱,為杜荀鶴。

從這樣的評價裡足以看出,唐朝之後,世人對於羅隱的看法,遠不如唐人那麼好,甚至於還帶著一些貶低的意味。

清朝的時候,吳任臣曾在《十國春秋》裡記載到:隱本名橫,貌寢陋,凡十上不中第,遂更今名。這個說法就很直白了,不僅點出羅隱在仕途上不順,而且還聯絡上了羅隱的樣貌不好,彷彿自己親眼見過羅隱一般。

民國時期,羅隱的歷史地位

中間經過千百年的轉變,羅隱的歷史地位已經遠沒有了唐朝時候的盛況。雖說中間也有不少詩人讚揚過羅隱,肯定過他的才華和其作品的價值,但是因為人數稀少且發言權不夠,所以導致羅隱的歷史地位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扭轉。

【人物】三才子之一的羅隱,歷史地位為何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呢?

那麼,羅隱的歷史地位為何會有這樣一個變化呢?

主觀原因——作品過於犀利

從上面提到的《清華詩》中就足以看出,羅隱走的其實是諷刺路線。誠然,

唐朝時候以寫諷刺詩出名的詩人並不在少數,但是能夠犀利到羅隱這個程度的還真不多。

而且

羅隱的詩詞,又是以諷刺和通俗易懂而出名。

比如羅隱的《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人道瑞雪兆豐年,但是羅隱就會站在貧窮百姓的角度思考問題:大雪漫漫,那些貧苦人們該如何度日?一首小詩,就反諷了那些拍統治者馬屁的跟風者:瑞雪,不一定兆豐年!

【人物】三才子之一的羅隱,歷史地位為何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呢?

撇開羅隱的諷刺以後,淺俗也是羅隱詩的一大特點。

比如: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只要認字的人,都可以明白羅隱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和那些動輒就引用名家經典的正派詩人相比,自然是顯得有些“低格調”了。

但是,羅隱的諷刺和淺俗,就讓宋代文人無法接受。

宋代文人,最是講究規矩、看重禮儀。所以在對待唐朝詩人的時候,選擇性很明確。就以李白和杜甫來說,宋代文人就更為崇拜杜甫,而對李白則是“尊而不親”。

那麼,宋代文人為何會這樣區別對待李白和杜甫呢?這是因為,和李白比起來,恪守禮儀、一步一個腳印的杜甫,顯然更符合宋朝那個時代對於文人的要求。而對於羅隱,宋代文人的感受也是一樣的。

【人物】三才子之一的羅隱,歷史地位為何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呢?

宋朝文人並不反對詩人寫諷刺詩,但是諷刺詩也得寫得“溫柔敦厚”、“主文而譎諫”,而羅隱這麼赤裸裸的把自己的諷刺寫在作品裡,就顯得有些不含蓄了,這明顯違背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所以,到了宋代以後,文壇對於羅隱的推崇,逐漸開始消失。

況且,羅隱還把詩文寫得過於通俗易懂。這在那些正派文人看來,顯然降低了文化人的格調。於是,以正統文人標榜自己的詩人大家,紛紛開始對羅隱“繞道而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個不夠“高階大氣上檔次”的詩人!

客觀原因——時代背景不好

羅隱生活的時代是晚唐,而宋之後的文人在提起晚唐的時候,大多數是持貶低的態度。時人在評價一個朝代的詩人時,總會不經意間把人和社會背景聯絡在一起。

晚唐時候的時代背景,實在是沒有什麼值得表揚的情況,因為不僅戰火紛亂,而且百姓還在水火之中掙扎。

所以,從宋朝開始,文人大多認為晚唐的詩人因為受到社會背景的影響,無法安心研讀詩文,以至寫出來的作品不僅缺少靈氣,而且才學底蘊也不夠。

其實,這樣的看法是因為戴了“有色眼鏡”的緣故。

【人物】三才子之一的羅隱,歷史地位為何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呢?

晚唐時候的詩詞作品,無論從數量上來說、還是從質量上來看,與前面比起來,都完全沒有差到這個地步。畢竟,晚唐也不乏一些大氣磅礴的詩詞作品和胸中有丘壑的詩人,比如:李頻、張喬、秦韜玉、韋莊等。結語

雖說到了

民國時期,經過魯迅的肯定和宣揚之後,羅隱的歷史地位有了回暖的跡象,但其整體成就和地位,其實還並沒有得到完全的認可。

不過即便如此,羅隱的作品對於後世的啟發以及影響,卻是不可忽略的。畢竟,羅隱的很多作品,不僅用詞獨到、精闢,而且都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

所以,就算是在才人輩出的唐朝,羅隱的成就和地位也是不可忽視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