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如何做設計驅動?

當前使用者體驗成為產品設計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模組之一,設計者需要主動去尋求使用者需求,驅動設計。那麼設計驅動該如何做以及如何落地,作者列舉了幾點經驗,希望對你有幫助。

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如何做設計驅動?

一、為什麼使用者體驗設計師要做設計驅動?

使用者體驗隨著2007年第一代iPhone釋出以及網際網路公司的興起發展變的越來越重要,幾乎所有的人都明白,一款產品只有讓使用者用得好、用得爽、用起來很愉悅想要推薦其他人,這款產品才有市場,所以,現在的網際網路產品研發過程中都特別重視使用者體驗,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在其中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產研流程中,使用者體驗設計一般在產品經理的下游,從產品經理這裡接到設計需求,進行場景和流程的梳理,輸出低保真進行可用性測試或者高保真直接交付給開發,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關注點是,在某個具體場景下使用者在使用某個功能時用什麼樣的互動方式更符合使用者心智?用什麼樣的設計風格更符合目標使用者畫像的喜好?

長此以往,使用者體驗設計的價值就埋藏在一個個互動流程和UI介面裡,比較尷尬的是當我們的產品在市場上取得成功或者失敗的時候,很難從業務指標的維度去看使用者體驗設計的商業價值。

這是使用者體驗設計團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麼?

我猜很多設計同學都會回答“不是”或者“不僅僅是”,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設計團隊開始嘗試走在前面,在業務一線深入學習業務,甚至進行一些沉浸式用研,發現業務痛點或者機會點,再抽離出來,迴歸到設計師角色本身,進行產品的使用者體驗設計;或者對現有的產品資料埋點進行分析,基於業務目標,提出概念方案,進行概念方案的可用性測試以驗證方案的合理性,從而推動產品進行排期,跟進上線,以及上線之後的資料驗證形成閉環。這就是設計驅動!

那設計師為什麼要做設計驅動? 產品提設計需求給設計師不香麼?為什麼設計師要自己去挖掘需求,給自己增加工作量,還要做推動工作?

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1. 當前設計師能力模型要求下的發展趨勢

在招聘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面試官青睞有自驅力的候選人,具備自驅力的人除了具有創新能力以外,更加願意主動去做一些事情,而且會做的更好。對團隊的業績貢獻也更大。所以,是否具備自驅力成為很多崗位能力模型必備的之一。

假設一個具備自驅力的設計師加入了一個使用OKR的團隊,團隊中的每個人對於年度目標、季度目標、月度目標都非常清晰,具有自驅力的設計師會主動去思考:“基於這樣的團隊目標,我可以做什麼?” 一旦設計師開始這樣的思考,並透過專業的設計方法進行分析,就是設計自驅的開始了。

2. 提升產品易用性的主要方式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崗位的分工越來越細,產品經理在接到業務需求的時候,考慮更多的是功能的實現,而隨著越來越多功能的堆積,產品的形態越來越固化,需要從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基於使用者場景,重新去考慮操作流程和互動方式。也是設計發力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3. 設計師價值的直接體現

設計師在很多場合最常被挑戰的就是:“設計在這個專案中對業務的價值是什麼?怎麼去衡量?” 如果設計師一直在做設計協同工作,就很難去量化設計價值。所以,透過設計驅動的方式直接體驗設計價值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設計驅動怎麼做?如何落地?

既然設計驅動這麼重要,今天我們來聊一下設計驅動怎麼執行落地?

1. 緊跟業務目標、產品目標

設計同學在做設計驅動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產品不排期”“開發沒資源”,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和產品目標和業務目標對齊。一些最佳化點,產品固然認可,但是跟他的目標沒有特別強相關,優先順序自然就要往後排。所以,在每年目標設定或者細化OKR的時候,多跟產品和業務聊一下,明確一下方向,設計驅動也在這個方向上找準發力點,才能順利落地。

比如今年微信小程式的目標是下單量的提升,設計師透過拉取寄件資料,對比經過首頁和不經過首頁的兩條寄件流程的資料漏斗,發現不經過首頁的轉化率更高,側面說明寄件首頁結構不合理,使用者選擇有一定的難度。

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如何做設計驅動?

接下來,透過對首頁下單流程的最佳化,提升下單的轉化率從而提升下單量的設計目標就跟產品和業務目標非常契合,就很容易和產品達成共識,推動落地。

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如何做設計驅動?

2. 透過多元的使用者研究方法找到設計發力點

除了上個案例運用的埋點資料分析去挖掘機會點以外,還有很多方法:比如 設計走查、蒐集日常使用者反饋、週期性的競品分析、定量或者定性的使用者調研資訊挖掘、沉浸式調研等。

比如我們在提升快遞員攬收流程效率的專案中,設計增值的機會點挖掘就是來源於快遞員的日常反饋:

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如何做設計驅動?

透過對使用者的反饋的問題進行分類歸納,找準用戶最大痛點,作為設計驅動的發力點。

2022年,我們做了一次電子面單升級的設計驅動,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中通品牌辨識度,最初的想法也是來源於NPS調研中使用者的反饋。

當然,以上方法的熟練運用,需要你具備較強的洞察力、資料分析能力、細緻的觀察能力以及對設計的熱愛。

3. 透過設計方案演示以及可用性測試等方式推進專案落地

尋找到設計切入點之後,接下來就可以制定設計策略、設計目標,以及衡量指標。為了能夠給產研相關方有一個直觀的展示,一般會把互動方案先設計出來,如果有充足的時間,也可以製作演示方案,演示方案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找到目標使用者群做可用性測試,透過可用性測試的真實有效的資料反饋,初步論證設計發力點的正確性。

當然,也歡迎產品經理參與到方案評審過程中,聽一下產品側的想法和觀點,只要大方向一致,一些小的建議都可以作為對方案的補充,也可以把設計驅動轉變為產設共創,這樣,後續的推動工作就會好做很多。

4. 跟進上線,驗證資料,持續進行設計迭代

只要方案進入了排期階段,接下來的流程就和常規協同流程差不多,跟進開發、設計驗收還原性,上線。

不同的是,設計驅動的專案,要關注上線以後的運營效果,可以階段性的對資料進行監測,上線1周、1個月、2個月的資料,看一下方案階段制定的衡量指標資料是否達到預期,如果公司有產品運營,邀請產品運營對資料監控更好,主動避免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沒有說服力。

資料出來之後,如果資料情況比較好的話,後期做設計驅動會越來越容易,相信產品經理不會拒絕一個幫助自己完成指標的人。如果和預期差距有些大,也不要氣餒,畢竟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次成功,要從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

不過成功與否,覆盤都是必須要做的,讓專案的成功和失敗都變的更有意義。成功的覆盤可以把成功經驗進行分享,提升團隊整體的設計力,也提升自我的影響力,失敗的覆盤可以讓以後少踩一些坑,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最後,希望奮鬥在一線的設計師們都能夠在設計驅動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獲得價值感的同時,給產品和業務也帶來實際商業價值。

本文由 @小鬱兒Vivian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儲存空間服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