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雙11:商家、平臺、消費者的三個變化,消費邏輯不一樣了

突然發現,今年的雙11已經徹底變了。

往年曆屆的雙11,消費主義無比橫行。但今年開始,商家、平臺以及消費者,都在產生極速的轉變。給往年盛行的消費主義狠狠潑了一盆冷水,讓購物回到了需求交換的初心。

什麼是消費主義陷阱?其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原本你不打算買或者可買可不買的商品,在商家的低價促銷下,或者周圍人的帶動下,你會自然而然的跟著一起買,起到了一種群體效應。另外消費主義非常慣用的一個手法就是讓你透支未來的消費,比如說可能紙巾原來我是一個月一個月的買,現在便宜了一次就買三個月的等於透支了之後兩個月的消費,把未來的錢給提前花掉。

回顧雙11:商家、平臺、消費者的三個變化,消費邏輯不一樣了

很顯然,瘋狂的消費主義對於個人和商家來說,都未必是好事。首先對於個人來說提前透支了未來的花銷。其次對於商家來說,也是同樣如此,客戶一下買了三個月的,那到了下個月之後就不會再買了,生意也就淡了。

也正是因為消費主義的這些不利因素,今年的雙11的商家、平臺以及消費者都做出了改變。

首先是商家。種種跡象顯示,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行業趨勢下,品牌方正在逐步的迴歸理性,由流量維度的競爭迴歸到利潤驅動。對於商家來說,相比於低價促銷帶來的短時間“成交興奮”,如今的商家更加註重保證自己長期的核心利潤率。

其次是平臺。往年的雙11,各大平臺必然都是鋪天蓋地的廣告,但今年卻很意外,各大平臺的聲音小了,但事情卻比往年做的都要多。比如阿里就不再強調競爭,而是一邊把商家規模擴大到29萬,一邊對消費者退貨進行墊付。還有京東,把今年雙11當做了一場自身物流效率的負載實驗,繼續提升物流效率,把過去的次日達做到了部分產品小時達。

唯品會則在商品和服務上都做到了有口皆碑,在商品上唯品會直接和各種大牌從供應鏈切入搞大幅創新放價,想盡辦法讓更多人能獲取價低的正品好貨。在服務上,則和順豐搞特別服務,快遞員能直接帶著新的商品上門換貨。

回顧雙11:商家、平臺、消費者的三個變化,消費邏輯不一樣了

最後是消費者。消費態度已經徹底變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價效比了,認為國產不一定就比進口的差。今年雙11,中國的線上狂歡掀起了一股國貨潮。包括安踏、李寧、百麗、鴻星爾克、完美日記等諸多國貨品牌,在各個電商平臺都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績。

國產百麗在唯品會大牌日上一天就賣出了近5500萬。與此同時,來自唯品會平臺的最新的資料顯示,本次雙11開幕24小時,唯品會站內女裝銷售額TOP10就有8個國貨品牌,男裝TOP10國貨品牌更佔了9席。這不僅意味著國產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援和認可,更意味著原本屬於國產的利潤正在加速回流。

回顧雙11:商家、平臺、消費者的三個變化,消費邏輯不一樣了

今天,伴隨著商家經營理念的轉化,平臺服務的變化以及消費者態度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鋪張喧囂的消費主義時代已經結束,一個腳踏實地按需消費的理性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