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應重新定義產業

文|楊樂渝 葛紅玲

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人類社會正在從工業時代邁進數字時代。數字技術實質性地提升了資料的價值,使資料的即時性、整體性、穿透性、連結性大幅增強,使資料成為連結萬物、成為資源配置和價值創造的核心要素與核心動力,正在重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

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和價值創造的。在工業時代,產業是由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來定義的,即由供給端、能力端來定義的。在終端需求和價值產出相對模糊,而供給端和生產端的資源相對清晰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定義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比如,從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出發,將農業、加工業和服務業劃分為一二三產業,是有助於從專業和產品的角度、從資源配置和生產效率的角度去認知產業的。

然而,這樣的定義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即只有從資源配置而沒有從價值創造、價值輸出的角度來定義產業,而恰恰是價值創造、價值輸出,才是產業的本質;同樣,也正因為如此,大大限制了產業之間的共生與共創。

如果按照工業時代的定義,農業是一產、食品加工是二產、康養服務就是三產,儘管它們都在為人創造健康的價值,但相互之間卻是割裂的,產業層面各有標準、各有規劃,政府層面上歸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彼此之間難互動、難協同、難共生,既無法有效滿足人的全面的、深層次的健康需要,也使得整體資源配置嚴重錯位,也限制了各個產業自身的發展。

事實上,農業、食品加工、康養服務,都在為人創造健康價值,如果從價值創造的邏輯、從價值端看,它們其實都是同一個產業——健康產業。

產業的本質是為使用者創造價值,理應由需求端即價值端來定義。然而,在工業時代,受制於技術等條件的侷限,很難識別終端使用者真實的、全面和即時的需求,終端需求的表達方式也是區域性的、非連續的,產業很難從終端來定義。

而在數字時代,由於資料越來越具有系統性和穿透性,使得終端使用者的需求越來越得以真實、全面和即時地表達,使得從終端即需求端和價值端來定義產業終於成為可能。

馬斯洛先生將人的需求分成了從低到高五個層次,即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自我實現的需求,但不管是什麼層次的需求,都是追求舒適、健康、智慧、快樂等幸福價值。可見,如果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屬點來定義產業,所有為人創造幸福價值的產業就都是一個產業——幸福產業,幸福產業就是從需求端、價值端來定義的產業生態。

毫無疑問,以幸福產業為例,從需求端、價值端來定義產業,以資料驅動、以運營為導向來重構傳統產業,為培育和建立產業生態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框架和操作路徑,這對於推動產業、城鄉和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對產業發展的意義

從需求端、價值端來定義產業,顛覆了工業時代的產業定義,因為人的需求是整體的、系統的、生態的,因而與之對應的產業就不再是一個個相互分割的產業,而是服務於共同目標的同一個產業生態——幸福產業。

因此,縱向劃分的一二三產業也好,橫向劃分的住宅、文旅、健康、養老、體育等產業也罷,從人的需求端、價值端看,雖然生產方式不同、產業效率不同,但其價值邏輯都是一樣的——都在滿足人深層次、多維度、全週期的需要,因此,它們相互之間就是一個產業生態,完全可以在使用者、內容、場景和資料上實現共享。

對城鄉發展的意義

在工業時代,產業發展和城鄉發展也是兩張皮,難以融合,根本問題就在於對產業的認知和管理。城鄉的高質量發展,包括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城鄉統籌等,需要集約發展、融合發展,一句話,需要產業生態。但按照工業化的專業分工邏輯,產業被分割成不同專業部門縱向管理,分類不同、體系不同、標準不同,不僅互不交圈,甚至還經常發生搶奪資源等各類衝突。

人,是城鄉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共同點。因此,如果從需求端、價值端出發來定義產業,就能找到產城融合、產鄉融合的基礎和關鍵。因此,以幸福產業來重新定義各類為人服務的產業,徹底打破各類原本都是為人服務的產業之間的界限,實現各個產業之間的融合與共生,並在此基礎上重構城鄉發展的運營模式,就能從根本上實現以幸福產業為引擎、以運營為導向,有效破解城鄉發展和產業發展兩張皮的矛盾,實現產城、產鄉的融合發展。

對企業發展的意義

企業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使用者創造價值。然而,工業時代,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主要是從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出發來定義的,企業的發展主要是資源型、能力型、競爭型的模式;企業的很多業務是分離的、機會型的,最核心的是,企業與使用者的關係不緊密,甚至是斷裂的,在很多時候,銷售就是產品的終點,這對企業在數字時代的發展構成了致命傷。今天,企業家從需求端、價值端來認知產業、定義產品,將實現產品與使用者、協同夥伴的深度融合,重構業務價值、形成業務生態,重構數字時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價值共生能力和產業運營能力,成為一個為更有效能和效率、為使用者持續創造價值的新經濟企業。

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意義

以人為本,從需求端、價值端,以生態化、資料化的方式來定義

產業——幸福產業,本身就和數字經濟的底層邏輯一致,本身就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近年來,數字經濟在服務業的滲透率已達40%以上,在現實中已經反映出了兩者之間高度融合的趨勢。

重新定義產業只是開始,要培育產業生態、實現產業融合、加速產業發展,必須以數字技術為支撐、以資料為驅動,以共享、連結、協同的運營方式來進行,才能得以實現。同樣,這也為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指明瞭方向,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鋪平了道路,也使數字經濟的發展更具目標性、系統性和創新性,也更有效能和效率。

綜上所述,數字時代和新發展階段,是邏輯重構、價值重生的時代,需要正本清源、以終為始,從需求端、價值端重新定義產業,重構和培育產業的共生價值,建立新的共生關係,激發並釋放出強勁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文作者,楊樂渝,全經聯創始人;葛紅玲,北京工商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22年第21期)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