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科技大廠卡位能源減碳|雙碳觀察

大廠的“加速器”是觀察科技公司每年風向的一個重要引數。

例如,2019年以前騰訊的加速器叫“AI加速器”,與2016年開始的AI風潮同步,但從2019年之後改名叫做“產業加速器”,同年騰訊首次提出要做產業網際網路。

今年,雙碳熱潮湧起,又有了新變化:首期碳中和加速器開啟。隨後,6月9日騰訊就首次對外發布兩款能源行業產品。

此外,還有百度的“加速器”,雖然一直都叫“AI加速器”,主打AI技術的產業落地,但是每期招募的企業領域也有所不同側重。

第七期中“智慧能源”企業僅有3家,到了去年第八期,同類型企業就增加到了9家,整體企業型別也從13類收斂到4類,分別是智慧工業、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金融。

而這與百度佈局“AI+雙碳”的時間線一致,其中“AI+雙碳”業務正是由百度智慧工業部門負責。

由此可見,

加速器和科技公司每年的佈局重點幾乎一致。今年,科技公司的重點無疑都是向碳中和靠攏,其中,能源行業是關鍵抓手。

背後的原因不難猜測。一來,

賽場足夠廣闊

。在《2021中國創新創業生態發展藍皮書》中顯示,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分析,未來30年,中國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僅在能源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規模將達到100萬億元。二來,

能源行業中國企所佔比例較高,減碳需求更迫切

。“出於更高的政治站位和社會責任感,會對自身碳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位行業人士對鈦媒體App表示。

不過,

能源行業本身相對傳統、自身的市場邏輯、商業模式、服務形態、產業鏈條、安全要求、硬體條件等都更為複雜,對於科技公司來說,想要跨界掘金也並非易事。

百萬億能源戰場

當前,能源結構低碳化轉型加速推進,中國近88%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能源系統,因此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能源是主戰場。

能源減碳,既要做減量,也要做增量。減量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減少碳排放,增量是用綠色能源取代原有的能源,最佳化能源結構。

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傳統化石能源發電企業在短期內提高機組效率、降低單位燃料消耗, 在中長期實現角色轉換,從提供電力滿足基本負荷需求轉變為提供系統靈活性調節與執行備用能力。又需要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生產企業在大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結構下,精確預測發電量、降低波動性對電網消納的影響。

而這,都需要技術的加持。就像華北電力大學能源網際網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網際網路專委會主任曾鳴所說,數字革命驅動能源革命,

百萬億能源戰場

雙碳表面上關注的是“碳”的問題,但能源轉化過程的實現都是以技術為載體實現的。比如,在能源輸配環節,利用大資料和AI技術可以進行智慧排程,減少電網波動,提高綠電使用比例;對於區域能源,需要解決能源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為了使分散式清潔能源能夠在本地更好的消納,也需要依賴大量資料的接入和併網的最佳化演算法等技術。

當然,技術帶來的不只是效率、安全的提升,在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看來,

數字技術對能源轉型趨勢的支撐是關鍵。

“數字化技術是一個快速迭代的技術,怎麼跟重資產同時技術特點又特別明顯的電力行業更好融合,在這個基礎上推動以電力行業可持續發展來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經濟性。”

在《2021中國創新創業生態發展藍皮書》中,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分析,未來30年,中國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僅在能源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規模將達到100萬億元。這也意味著,

數字化技術進入到電力行業還能夠實現更低成本的電力供應。

服務於能源減碳目標的各類科技企業將迎來可觀的市場前景。

《創新者的窘境》一書曾提到,“為什麼成功的大企業會倒掉?因為他們按照既定技術軌道發展自己,能力結構逐漸固化,成為無法變革成功的死穴。”怎麼破解這樣的魔咒?書中給出了兩種策略:內部變革或者成立獨立於現有團體的新團隊。

所以,

科技大廠相繼卡位

華為算是動作較早的一個。2020年5月,華為網路能源就更名為“華為數字能源”。一年後,華為數字能源業務獨立,成立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之後陸續成立的軍團中,也有多個與數字能源業務相關。

順著華為的思路,中興通訊也成立了數字能源經營部,朗進科技內部專門設立了數字能源事業部和數字能源子公司。

騰訊則是在2021年10月,將能源業務獨立成為騰訊雲的一級部門。在這之前還宣佈前SAP全球高階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李強加入騰訊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全面負責智慧工業、能源、終端、文旅、地產等業務。

科技大廠相繼卡位

自2019年提出要做“產業網際網路”,騰訊給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聯結器。騰訊高階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在《從連線到啟用:數字化與中國產業新迴圈》一書中說過,從數字化的根本來看,度量和連線是產業網際網路助力產業革新的兩個支點。切入到能源行業,“能源聯結器(Tencent EnerLink)”和“能源數字孿生(Tencent EnerTwin)”兩款產品扮演的仍然是數字助手和聯結器的角色。

“我們不會去做一些偏業務深入應用型的產品,我們把自己定位在多技術融合的中間層,和更多的生態夥伴們一起去解決業務問題。”騰訊雲副總裁、能源和資源行業產研總經理劉立萍表示。

之所以會選擇做聯結器,也是因應能源行業的需求。能源行業的資料很多是連續資料,比如天然氣流體資料,或者石油資料。另外,能源行業過去多年的傳統發展,裡面的資料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體系或者標準,要想把資料之間對接起來不僅涉及到資料規模的問題,還有資料納管的問題。“對這些介面和資料模型進行復雜化的抽象,只有既中立又有技術掌控力的公司才能夠去做這個事情。”騰訊雲副總裁、騰訊優圖實驗室總經理、騰訊智慧工業和服務業產研負責人吳運聲說道。

電子商務出身的京東,則是基於供應鏈的數字化、智慧化技術,為能源行業提供數字化升級方案。比如與陝煤運銷集團的合作搭建運銷雲,實現煤炭的數字化流通;為石油企業提供供應鏈數字化轉型諮詢服務。另一方面,還與天潤新能合作成立新能源公司,提供綜合能源、低碳綠色解決方案及智慧能源管理等服務。

作為首先喊出“All in AI”的百度,在佈局能源減碳時,一如既往地選擇了“AI+雙碳”策略,“碳中和實現的核心在於能源結構最佳化與能效提升,這對能源生產、輸配和消費的各個環節提出了更高要求,大資料、AI在這三個環節也有著巨大應用潛力。”百度智慧工業副總經理常城對鈦媒體App表示。

據鈦媒體瞭解,百度的業務主要聚焦在兩端,一端是能源的生產端,也就是能源供應商;一端是能源消費端,也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一些製造型企業。

科技公司在進入能源產業的第一步大多是組織架構調整,比如設立獨立部門或子公司,以此向外界傳遞自身創新以及進軍能源產業的態度。

“雙碳”戰略下,科技企業把數字化和智慧化帶入能源產業,是大勢所趨,卻也挑戰重重。

根據鈦媒體App觀察,各大能源企業本身在數字化轉型上的佈局也在加快。有的能源企業成立了數字化新公司,比如南方電網成立數字電網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能建成立中能建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有的還透過原有體制的方向轉變推動數字化程序或者進一步加大數字化資金投入和技術研發。

具體到業務上,各家科技公司的特點趨向一致,大多是從自身的優勢業務出發與能源減碳進行關聯。

騰訊雲副總裁,能源和資源行業總經理石梅表示,“騰訊主要是面向業務,透過多技術融合提供一些解決方案,跟能源客戶已有的或者已經選擇的一些大的平臺級產品,應該算是能力的補充。”

另外一家ERP廠商SAP則是選擇合作的形式,與國網數科共同開發“精益電碳賬本”的專案,既發揮自身在企業、產業鏈條中精細化管理的資料和管理能力,又利用國網數科在綠電、綠證方面的專業及相關解決方案,整合出一套解決方案,共同推廣。

另外,能源行業與科技企業間加速融合的特徵雖然越發突出,但

挑戰重重

。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數字化轉型研究室主任高峰就坦言,能源人相對比較傳統,受安全、穩定、可靠執行的壓力,能源領域的分工也非常複雜,去突破自己、擁抱新興的數字化技術難度是比較大的。另一方面,數字化科技企業瞭解能源痛點的人才也是欠缺的。

行業擴容的壓力、融合人才短缺之外,

挑戰重重

。常城表示,對於風電、光伏發電量的預測,很大程度上的挑戰來自於現有氣象資料的質量不高、偏差度較大,對預測結果會有較大影響。而且這項技術本身複雜程度較高,需要與每個場站、每臺機組的具體位置相結合來做預測,因此在提升現有預測精準度上,所需投入的研發成本也是巨大的。

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能源產業技術變革的命題刻不容緩,但能源產業的複雜性,也為融合過程帶來了多方面的問題,對於跨界其中的科技公司來說,想要以數字技術供給者的角色成為能源產業升級變革的關鍵一環,落腳點還是要基於自身定位,發揮核心優勢,真正去解決行業痛點。

面對能源行業內部的發展,科技企業如何定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