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體系下,資料流通安全的挑戰與對策

近年來,隨著我國數字化發展步伐加快,如何在保證資料安全的前提下促進資料要素有效流動和高效釋放,成為數字中國建設中必須突破的核心問題。

近日,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副院長魏亮在某行業會議上分析指出,資料流通包括流通資料、流通活動、流通設施三個層次,並聚焦三個層次分析了當前資料流通安全面臨的挑戰。

“當前,資料被賦予生產要素的新內涵,資料到資料要素經歷了資源化、資產化和資本化的三級演進。”魏亮講道。他認為在資料流通的過程中,資料安全的內涵也不斷拓展,資料安全保護的物件也從傳統的資料安全拓展到三個層次。

● 資料本身的安全,即透過對資料本身採取分類分級、加密脫敏等措施,保護資料及承載資訊的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

● 資料流通活動的安全,即透過規範各類市場主體在資料開放、共享和交易等流通活動行為,保障資料流透過程安全可控、可追溯;

● 資料流通設施的安全,即保護資料流通所涉及的平臺設施安全,防止其承載的海量資料丟失、洩露,保障業務線上、可追溯。

三重體系下,資料流通安全的挑戰與對策

資料流通安全之路依舊考驗重重

針對以上資料流通的三個層次,魏亮指明我國資料流通安全依舊面臨以下挑戰。

在流通資料層面:參與流通的資料形態日益豐富,資料資產梳理和分類分級難度加大。

首先,對於大中型企業而言,承載企業資料的底層平臺種類多,資料體量龐大,型別豐富,增加了內容自動化識別難度和成本。其次,資料形態、內容、場景的變化影響資料分類分級的策略,據調查研究發現,41。7%的企業認為資料一直處於動態變化,資料分類分級難以保持。最後,在規則制定和落地實施方面,各地區、部門資料分類分級制度的定位和規則理解存在差異,企業平衡業務發展和安全的思路方式有待探索。

在流通活動層面,資料資源高度集中,日趨複雜的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引發資料濫用、資料汙染等問題。

首先,資料流通屬於典型的賣方市場,一些平臺企業藉助“資料+演算法”強化對使用者鎖定和設計平臺之間互通障礙,甚至濫用資料,不利於資料要素價值的充分釋放。其次,人工智慧在深度學習過程中,需要大量資料樣本和演算法練習,存在資料被汙染而導致誤判危險。再次,資料流通市場化建設推動資料加速從企業內部流通延伸至外部共享、交易和使用,也增加了資料要素流通的後鏈路風險。最後,資料流通涉及多類多個主體,從供需雙方擴充套件到資料提供方、使用方、平臺管理方、服務提供方,致使傳統誰運營誰負責的原則難以適應第三方。

在流通設施層面,資料流通設施平臺開放互動增強,資料安全防護壓力加大。

首先,算力泛在化演進和協同排程導致資料暴露面增加,從端側看,終端裝置型別複雜,難以採用統一的安全防護措施;從邊側看,邊緣計算節點能夠獲取並存儲使用者大量原始敏感資料,但安全防護措施受限;從排程方式看,算力網路中存在跨系統、使用資料流轉路徑和目標算力節點安全狀態不可控。其次,資料高度匯聚集中,極易引發資料大規模洩露。最後,平臺介面應用多樣化、複雜化導致安全風險敞口增大。

多方協同、共創資料流通治理格局

魏亮表示,圍繞以上提到的資料流通三個層次的安全保障需要,應充分發揮政府、行業、企業各方資源和技術優勢,推動形成多方協同、齊抓共管的治理格局。

政府部門應透過政策引領等方式,在流通資料層,明確各類各級資料差異化的流通條件和安全要求,並結合流通利用和安全保護需求制定流通資料負面清單;在流通活動層,探索分級分層市場準入、“沙盒”監管等創新機制,適度給予創新容錯空間;在流通設施層,建立交易平臺准入評估機制,探索建設跨區域一體化資料流通平臺、“資料銀行”等基礎設施,搭建安全流通環境。

行業機構應結合各領域特點,在流通資料層,加快制定資料分類分級標準規範,開展非結構化資料、重要資料自動識別、分析、達標等技術攻關;在流通活動層,開展安全多方計算、聯邦計算、資料水印等流通安全技術攻關;在流通設施層,大力發展面向流通需求的安全檢測、評估、認證等專業服務。

企業主體應全面落實國家和行業資料分類分級管理要求,在流通資料層,積極應對新技術提升資料分類分級的及時性和準確度;在流通活動層,建設內部資料流通安全一體化管理平臺,強化政企協同聯動;在流通設施層,定期開展流通設施安全監測評估,持續提升安全保護能力。

END

作者:包建羽

責編/版式:沈新竹

稽核:申晴

監製:劉啟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