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標籤入手,建立使用者的熟悉感

在APP中,透過展示使用者的個人標籤來描述使用者當前的情況資訊,可以達到與使用者主動溝通的效果。那麼,如何建立使用者的個人標籤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從個人標籤入手,建立使用者的熟悉感

我們時常會在App上面花費非常多的時間,但有時卻仍然會對它們感到陌生。

原因可能在於雙方未能建立熟悉感,使用者對這段關係缺少了一些掌控力。熟悉感需要不斷地進行雙向互動來加強聯絡,這裡的互動既包括使用者主動發起操作,App被動提供反饋,還包括App主動和使用者進行有效溝通,就像朋友之間那樣。

如何讓“冰冷”的應用程式主動進行有效溝通呢?是否要時不時跳出一兩條促銷廣告或推送來活躍氣氛,告訴有使用者有喜歡的影片更新啦,有新東西要買啦,有新知識要學啦,別人又對精修照片發表建設性意見啦……

當然除了這些以外,我們也可以透過展示App對使用者的印象,告訴他:你有多獨特,取得了多棒的成就,就像朋友之間去深入聊聊對方的好印象(就只聊好聽的,相信我),同樣也是一種良好溝通的體現。

在App中,透過展示使用者的個人標籤來描述使用者當前的情況資訊,達到與使用者主動溝通的效果。

什麼算使用者的個人標籤呢?

想象一下,此刻你正在一家酒吧,看到幾個客人在喝酒吹牛。

小A說:“你們知道麼,上次我在這裡看到一個站著喝酒的怪人,這都什麼年代了居然穿著大褂長衫”。小B插嘴道:“我也見過,他說話都之乎者也的,好像是古代穿越來的讀書人”,對面的小C也說:“我可聽說他在書店偷過書,應該叫偷書人才對”。小二也來了興趣:“我沒記錯的話,你們說的這個人經常來店裡,人們都叫他老孔,一共點過了20多壺酒,50碟豆子…”

如果我們對談話內容進行分析整理,可以得出:

基於自身情況:諢名老孔、穿長衫、站著喝酒。

基於酒店統計:消費50碟豆子、20多壺酒。

基於他人印象:酒店長客、讀書人、偷書人。

從個人標籤入手,建立使用者的熟悉感

在這家酒館特定的環境中,以上的關鍵詞共同組成了老孔的個人形象,它們可以用來向別人描述老孔,也可以讓老孔知曉別人眼中的自己。

這些關鍵詞就是老孔的個人標籤。

在應用程式中,我們也可以將個人標籤簡單分為

基礎標籤、行為標籤、自定義標籤。

1。 基礎標籤

基於客觀使用者資訊所產生的標籤類別,如暱稱、姓名、ID號,頭像、手機號、職位、性別、年齡、登入地、學校、專業、星座、個人介紹等。

這類標籤來自使用者填寫,第三方平臺登入後獲取、系統預設提供等方式。常用於靜態展示,展示的數量也不固定,可以根據使用者和業務的需要,選擇性進行露出。

2。 行為標籤

基於使用者在App中產生的行為進行統計,如社交產品中展示個人關注、粉絲、獲贊個數;電商產品中展示積分、優惠券等等。

這類標籤從使用者中來,再到使用者中去。內容往往根據產品屬性,展示與使用者直接相關的動態資料資訊。

3。 自定義標籤

產品設計人員透過資料分析和行業標準設定,根據定義好的複雜邏輯,將使用者行為特徵帶入其中進行判斷,如果符合則為使用者打上標籤。常見的自定義標籤包括兩種小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