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洩密,虛驚一場還是早有預謀?

自小米創始人、執行長雷軍宣佈造車開始,小米汽車便一直備受關注。

無論是工廠選址、全棧自研、亦或是雷軍接受任何的採訪,都能引發市場對小米造車的巨大關注,是名副其實的流量製造機器。

小米汽車洩密,虛驚一場還是早有預謀?

近日,一則洩露訊息又一次把小米汽車帶上了風口浪尖。

有汽車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公佈了一組圖片,主要展示了車輛前臉和尾部的設計細節,以及小米與北汽模塑相關合作資訊。

小米汽車洩密,虛驚一場還是早有預謀?

企查查的資訊顯示,北汽模塑成立於2008年,是北汽集團間接持股的子公司,主要為北京地區的汽車生產廠家提供以保險槓為主的汽車外飾系統零部件。

對此,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迴應稱,這的確是二級供應商保密的設計檔案洩密,(小米)一定會根據與該供應商簽訂的保密協議進行嚴肅處理。該供應商僅僅是為模具打樣的供應商,洩密的檔案是早期招標過程的設計稿,並非最終檔案。

小米汽車洩密,虛驚一場還是早有預謀?

甚至有人猜測,“洩密圖中所提北汽模塑代表北汽代工”,而王化並未直接回應。

此前,小米方面表示首款車型2024年上半年量產。據媒體報道,小米暫定首款車型是中型溜背式轎車(內部代號為Modena 摩德納)。分為26萬-30萬元區間和35萬元以上兩個版本。小米第二款量產車計劃於2025年推出。

或許是受小米汽車設計檔案洩密訊息的影響,截至1月26日,小米集團盤中漲超10%,報13。06港元,創近6個月的新高。

按照王化的迴應,此次洩密的檔案只是一個設計稿,一個設計稿居然引起如此大的市場關注,甚至有可能還影響了母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我們是該感慨小米汽車先聲奪人的品牌影響力,還是該佩服小米汽車在營銷上的討論呢?

網際網路時代就是這樣,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被無限放大,不僅會影響到本業務的業績表現,更會影響到集團業務的表現。

小米造車進度

小米最早在2021年3月宣佈造車。雷軍宣佈,小米集團將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慧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

小米汽車洩密,虛驚一場還是早有預謀?

2021年4月1日,申請“小米汽車”商標。

2021年7月28日,小米自動駕駛部門宣佈招聘500人自研自動駕駛。

2021年8月25日,小米宣佈以7737萬美元的價格收購自動駕駛公司“深動科技”。

2021年11月18日,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雷軍,註冊資本10億人民幣。

2021年11月27日,小米汽車落戶北京經開區。小米汽車專案預計投資630億元。按照計劃,小米工廠一期計劃於2022年4月開工,2023年6月竣工;小米二期專案計劃於2024年3月開工,2025年3月竣工。一期和二期產能分別為15萬輛。

2022年1月,小米集團任命原北汽極狐汽車總裁於立國擔任小米汽車副總裁兼小米汽車北京總部政委,負責統籌小米汽車綜合管理工作、專項業務推進以及小米汽車北京總部組織和人才建設。

小米汽車洩密,虛驚一場還是早有預謀?

2022年7月,小米開始上路測試自動駕駛。

2022年8月11日,小米集團公佈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進展,首期投入33億元研發費用,組建了超500人規模的研發團隊。

2022年8月17日,有訊息稱小米汽車敲定電池方案,將採用寧德時代麒麟和比亞迪刀片。

2022年9月,原吉利研究院院長鬍崢楠加盟順為資本任投資合夥人。以順為資本合夥人的身份參與小米汽車生態的投資,以高階顧問身份參與小米造車業務。

風吹草動不斷

小米汽車的熱點幾乎都是雷軍帶動起來的。或許因為是造手機的大佬都自帶流量,餘承東是這樣,雷軍同樣如此。

小米汽車洩密,虛驚一場還是早有預謀?

雷軍在2021年那場春季釋出會上就大聲疾呼,“這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專案,我願意押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頗有種《孤勇者》的那份氣概。正所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小米汽車瞬間成為業內討論的熱點。小米次日股價衝高,盤中漲幅一度超過6%,小米概念股也集體大漲。

雷軍的吶喊果然值錢。

小米汽車洩密,虛驚一場還是早有預謀?

還有之後雷軍在接受央視訪談節目說“小米造車是一個被逼出來的選擇”,又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筆者當時也曾質疑過,難道雷軍造車拿出了好幾百億的真金白銀竟然是被逼出來的選擇,這會讓人不禁聯想到馬雲說對錢不感興趣,有種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味道。

確實太凡爾賽了。

去年10月,雷軍發文表示電動車行業進入成熟期時,世界Top5的品牌將佔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小米造車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同時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

此言一出更是石破天驚。

小米汽車洩密,虛驚一場還是早有預謀?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創始人、高管們的個人IP和公司品牌深度繫結,他們輸出觀點、引導輿論,製造流量,完成品牌傳播。

這種形式和傳統營銷模式大相徑庭,不僅可以拉近和使用者的距離,關鍵是成本很低、效果好。

這也是造車新勢力興起之後,帶給這個行業的新變化。但同時也帶來了不良影響,社交媒體上口吐蓮花,放飛自我,給品牌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小米車還沒有量產出來,雷軍就預定了成為TOP 5的目標,邏輯上沒有問題,但是確實容易遭到吐槽。

李想更過分,在社交媒體上直接飆髒話,這對於理想品牌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百姓評車

迴歸到小米汽車檔案洩密的話題,筆者認為小米汽車或許是故意為之,因為一個無傷大雅的設計稿並不值得如此大動干戈,王化也是不直接回應,神秘感滿滿,這種“不正常”的舉動確實頗耐人尋味。

儘管過程令人捉摸不透,結果總歸是好的——畢竟小米股票上漲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