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為何不選擇曹丕?劉備為何不選曹丕做繼承人

一、一樣的託孤場景。

對三國的歷史有所瞭解的人,大都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在劉備彌留之際,專門把諸葛亮請到白帝城,把劉禪託孤給諸葛亮。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這一事件是這樣記載的: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當時的劉備直接說,如果劉禪不成才,諸葛亮可以接替他直接當皇帝。這讓諸葛亮深感知遇之恩。自從以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漢效盡犬馬之勞,在歷史上流傳下一段千古佳話。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為何不選擇曹丕?劉備為何不選曹丕做繼承人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前幾十年,在東吳就已經上演了同樣的一幕託孤的場面。只是主角已經換成了孫策和張昭。

張昭這個人,我們在《三國演義》裡看見過,在《三國演義》裡的赤壁之戰時候,他是以投降派的代表出現的,對他的其他事蹟著墨不多。實際上,張昭在東吳的威望極高,甚至隱隱有蓋過於孫權之勢。孫權又一次和張昭爭吵時候說,“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可見張昭在東吳的地位和威望。

這是因為,張昭文武全才,是孫策創業時候的老臣,是孫策手下的得力助手。《三國志張昭傳》記載: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孫策對張昭待以師友之禮,把張昭比作管仲。張昭在剛剛建立的孫策政權裡,負責管理一切軍政事物。到孫策去世的時候,孫策如同劉備一樣,把孫權託孤給張昭。據《三國志張昭傳》記載: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而按照《吳歷》記載則說的更加明白:(孫)策謂(張)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孫策臨死時對張昭說的話,簡直和劉備對諸葛亮說的一模一樣,張昭可以自立東吳。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為何不選擇曹丕?劉備為何不選曹丕做繼承人

孫策之死

而張昭和諸葛亮一樣,也不負眾望,忠實的執行了孫策的遺命,《三國志張昭傳》記載:權悲感未視事,昭謂權曰:“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慼,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後眾心知有所歸。昭復為權長史,授任如前。

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孫策、孫權對張昭的倚重遠遠超過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而張昭和諸葛亮一樣,以自己的威望和才能盡心輔佐孫權,開創了東吳的功業。

二、不一樣的託孤結局。

可是,相同的場景卻導致了不同的結局。諸葛亮的統治下的蜀漢,連年征戰,沒有建功。人才凋零,最後落得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而劉禪更是人們口中的笑柄,在歷史上留下了扶不起的劉阿斗的名聲。而蜀漢是三國中最弱小的國家,也成為最先亡國的國家。

而張昭則輔佐孫權成為一代雄主,東吳的事業蒸蒸日上。據吳書記載,孫策死時,東吳政權方興未艾,有土崩瓦解之勢。危險超過諸葛亮治蜀之初。是張昭全力輔佐孫權,穩定了當時的局勢。孫權出征,張昭鎮守後方,領幕府事。並且親自領兵,平定各方勢力。在張昭和孫權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東吳最終成就三分功業,孫權也成為東吳的開國皇帝。東吳也成為三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為何不選擇曹丕?劉備為何不選曹丕做繼承人

但是,在這裡我們有一個問題,既然是相同的外部環境,相同的場景,一樣的託孤。可從結果來看出現的差異極為巨大,明顯可以看出來,張昭的託孤效果要遠強過諸葛亮。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差別呢?

三、產生巨大差異的原因。

我認為造成這樣巨大的差異,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張昭和諸葛亮的威望和能力的差距。

張昭的孫策時的老人,孫策將一切文武的事物都託付給張昭,張昭以自己的才能品行,贏得了孫策君臣的信任敬重。這樣,張昭盡心輔佐孫權,沒有人膽敢提出異議。這樣就保證了東吳的統治集團的團結穩定,保證了人事的安全更替。

而諸葛亮在劉備的時代,主要的才能發揮在行政上,在軍隊中的威望不高。為了提高諸葛亮的威望,劉備做了一系列的烘托,但是效果不明顯。在行政和軍隊裡一直有對諸葛亮的反對意見,這個矛盾終諸葛亮一世也沒有解決。為了政策的推行,諸葛亮不得不採取一些必要的手段。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為何不選擇曹丕?劉備為何不選曹丕做繼承人

第二、張昭和諸葛亮的行事作風不同。

我們可以看到,張昭對孫權的輔佐一直都是站在臣子的立場上,從來沒有逾越臣子之道。在東吳集團內部,張昭也沒有采取大權獨攬的做法。孫策臨死前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也沒有把周瑜排除出決策圈,而是讓孫權詢問周瑜的意見。張昭這種公正無私的態度,贏得了東吳上下的敬重。

而諸葛亮則是以自己的幕府為主,所有政事皆由己出。劉備在死前規定了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可諸葛亮為了大權獨攬,根本就不理睬李嚴的任命,直接將他排除到決策圈之外,最後流放了李嚴。

第三、張昭和諸葛亮對待君父的態度不同。

張昭雖然有著巨大的威望,但是,張昭還是把所有問題的決策權都交給孫權,並不自己獨斷專行。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的記載,看到張昭的行事作風。象是赤壁之戰,支援公孫淵等。

張昭對待孫權如同嚴父對待自己親愛的孩子,一旦孫權做錯事情,立刻不留情面的予以勸諫。在處理問題上,盡抒己見,甚至有時候會爭到孫權拔出寶劍的地步。但是,張昭從來不越過孫權來替他做主。這樣,就在工作實踐中鍛鍊了孫權的才幹,提高了孫權的威信。使得孫權一步步成長為一代雄主。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為何不選擇曹丕?劉備為何不選曹丕做繼承人

張昭諫議

而諸葛亮則是對所有的事情都要插手,而且處理方式簡單,可以說根本不顧劉禪的臉面。劉備死前,下詔讓劉禪事諸葛亮如父。這個時候劉禪已經十九歲了,不是三歲的小孩子。而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可以看看,根本就是把劉禪當成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而且平時大事小情都處理自丞相幕府。

最可笑的是劉琰一個跡似私通的事情,竟然將劉琰斬首,讓劉禪顏面何地?這樣對待劉禪,根本不給劉禪學習成長的機會,就是個聰明人也會變成傻子。最後諸葛亮死了,也把繼承人規定好,根本就不給劉禪親政的機會。

如果真如劉備所說,劉禪是個傻子,乾脆廢了他,另立新君得了,何必非要立一個什麼事都不管的“扶不起的劉阿斗”呢?

第四、對待自己能力的正視。

張昭雖然文武全才,但是他對自己能力有著正確的認識。在重大的戰役上,他主動交於能力強過他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從來不對戰役指揮指手畫腳,干涉自己職責以外的事情。當孫權能夠獨立,就主動交出權力,讓賢回家,不貪圖名利。

而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很多人都已經看出諸葛亮在軍事指揮上的短板,可他卻不承認,死握軍權,一意孤行。既不能善用現有的將領,又提拔不出新的將領。最後雖然主觀意願是好的,但無法完成他的目標。只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果。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為何不選擇曹丕?劉備為何不選曹丕做繼承人

由於諸葛亮和張昭的不同行事的方法,同樣的情況,造成了蜀漢和東吳完全兩樣的局面,造就了劉禪和孫權完全兩樣的君主。請問朋友們,你是認為諸葛亮的託孤方式好還是張昭的託孤方式好,也可以發表一下自己看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