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災難,沒有1500萬人的工作,至少1000萬人沒

1930年代的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災難。大蕭條奪去了至少1500萬人的工作,有3400萬人沒有任何收入。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徘徊在飢餓的邊緣。大蕭條期間,大約有8000萬美國人不用靠政府救濟就能活下去。

1930年代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災難,沒有1500萬人的工作,至少1000萬人沒

並非所有的城市中產階級都瀕臨破產,除了少數的富豪之外,也有很多富裕家庭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至少他們還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不用忍飢挨餓。那麼,下面咱們就看看,20世紀30年代,這些富裕的美國家庭都是怎麼生活的。

1930年代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災難,沒有1500萬人的工作,至少1000萬人沒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中產階級並沒有想象中開放,從衣著上我們就能看出來。成年女士的裙子最短只能到小腿,一旦膝蓋以上的部位沒有被遮蓋住,就會引來周圍人的指指點點,懷疑這名女士所從事的職業。

中產階級的女士就算燙了捲髮,出門也會戴上帽子,那時候的教育認為,女性應該知道自己的身份,穿衣做事都要合乎規矩才行。所以,至少在穿著上,她們不會讓自己顯得太另類。她們不會在大街上抽菸,即便那時候女士抽菸也是很正常的。她們如果外出時需要補妝,也一定會選擇私人房間或者女衛生間才行。

1930年代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災難,沒有1500萬人的工作,至少1000萬人沒

外出工作的男人,著裝出奇的一致,西裝加上折邊氈帽是標配,絕對沒有人想要在款式或者顏色上標新立異。那個時候,不戴帽子走在街上的男性,會被認為毫無禮貌——有些男人哪怕已經破產,也必須戴上帽子才願意出門。

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也必須注重自己的著裝。女孩子穿的也是長裙,並且由母親教導一些必要的禮儀。男孩子的標準衣著就是深色套裝、針織的帽子,再加上繫帶靴(長大一些就是皮鞋)。

母親是當時家庭的“檢查員”,她會檢視丈夫的西裝有沒有汙漬或破損,也會在孩子上學前檢查他們的穿著是否得體。在當時,富裕家庭的孩子去上學,也同樣不會穿的很另類。

所以,如果你檢視那個時代的照片,或者反映那個時代的電影,就會發現中產階級的衣著並沒有太多花樣,就算是愛美的女士,似乎在穿衣上也很保守。

1930年代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災難,沒有1500萬人的工作,至少1000萬人沒

如果說中產階級相對“保守”的穿著是為了更好的融入社會,畢竟那時候人們不喜歡另類。那麼,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就只能受到時代的限制了。當時,大多數的家用電器都沒有普及開來,就算是富裕家庭也要儘量自己動手。

寒冷的冬天,人們普遍使用手工加煤的火爐取暖,煤炭則由專人送到家門口。冰箱是真正的“冰箱”,不用電,就是一個裝冰的箱子。賣冰人會把冰塊送到每家每戶,妻子會在視窗寫上需要的冰的數量,等待送上門就行。

那個時代的電動洗衣機還沒有非常普及,很多家庭依然手洗衣服,搓衣板就成了必需品。妻子洗完衣服之後,就會用加熱的烙鐵熨燙它們。孩子們想喝橙汁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買回來橙子,然後使勁在榨汁器上擠壓……

大量的家用電器普及之前,家庭主婦是非常辛苦的。一些非常富裕的家庭當然可以請保姆,但是大蕭條時期的中產階級也不會太奢侈,妻子們還是親自完成家庭的清潔工作。從洗衣服到打掃衛生,從做飯到刷碗,很多人都是親力親為。

1930年代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災難,沒有1500萬人的工作,至少1000萬人沒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家庭,最重要的家用電器是收音機。幾乎每個家庭的客廳中,都要擺放收音機,富裕家庭可以選擇“豪華版”的收音機。諸如福克斯廣播電臺、紐約廣播電臺之類的公司,會把每天的節目單印在報紙上,方便人們查閱。

白天的時候,丈夫去上班,妻子在家可以收聽一些娛樂性的連續劇。晚飯後,新聞、綜藝節目和喜劇成了主角,適合一家人同時收聽。與此同時,在孩子們放學之後的一些時間段,還有一些兒童節目。

當時的美國家庭,晚飯後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圍坐在一起收聽電臺,這是他們獲取外界資訊最重要的方式。1938年,年輕的奧遜·威爾斯就透過電臺獻出了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頗為紀實的手法讓很多美國人相信確有其事,造成了巨大的混亂……

1930年代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災難,沒有1500萬人的工作,至少1000萬人沒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幸運的生活在大蕭條時期不受影響的家庭中,還是有很多樂趣的。從衣著穿戴我們就能看出來,當時的美國中產階級相對“保守”,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也非常重視。

大多數的中產階級母親,都會非常用心的教導孩子們。和現在經常反抗父母的孩子相比,那時候的青少年顯然要乖很多,他們很少和父母產生衝突,也不會隨意對別人說起家庭中的矛盾。孩子們很早就接受“獨立性”的教育,所以他們大多數都會自己賺零花錢。幫助別人修剪草坪或者剷雪,都能賺到錢,雖然不多,但對於當時的孩子夠用了。

他們拿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跑到雜貨店購買糖果、冰激凌或者是可樂,當然,也可以買一些小玩具。

孩子們的另一個樂趣,就是週末能和父母一起去兜風。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喜歡開車外出,尤其是一家人外出遊玩。大蕭條時期,很多中產家庭收入下降,父母們也就減少了逛街購物的時間,更多的陪伴孩子——於是,週末外出越來越頻繁。

到了夏天,稍微富裕的家庭,父母們為了避免孩子染上脊髓灰質炎,會把他們送到童子軍或者夏令營,讓他們在野外度過一段時間。那些待在家中的孩子,父母也會盡量讓他們少出門,很多人甚至會主動戴上口罩才外出。

在家中,孩子們也有很多可以玩的,比如拼圖、跳棋、橋牌或者其他室內遊戲,有些是父母也參與進來的。

雖然沒有電腦遊戲和網路,但是那時候的孩子們並不枯燥,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樂趣反而更多。

1930年代美國,正在經歷一場大災難,沒有1500萬人的工作,至少1000萬人沒

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家庭,都在培養守規矩的孩子。這一點,哪怕學校的教育中也能看出來,當時美國的公民教科書上有這麼一段話:“學不會順從的孩子,一生都會吃虧。如果在家不服從,即使他參加選舉,選出了制定法律的人,也不可能遵守國家的法律……”孩子們被教育的要順從聽話,而不是追求自由。

當時的很多美國學校甚至都不告訴孩子們關於蘇聯的事情,他們不關心遙遠東方的變化,甚至對歐洲的事情也沒什麼興趣。富裕的中產階級所關心的,是大蕭條還會持續多久,失業會不會輪到自己,警察能不能把流浪者阻擋在城市之外……

家庭主婦同樣不關心外界的事情,她們每天要面對很多推銷員,這些人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新產品。她們要考慮丈夫的收入,同時挑選那些看起來確實能幫助家人的產品,比如洗滌產品和除臭劑。

20世紀30年代,美國那些沒在大蕭條中失業的中產階級,不用為餓肚子擔心,過著相對“奢侈”的生活。他們的生活,展現了美國那個特殊的時代,最“穩定”的一個階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