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山裡話長沙] 黃忠良: 綠色綠水讓生態文明無處不在

[我在大山裡話長沙] 黃忠良: 綠色綠水讓生態文明無處不在

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資料圖片

[我在大山裡話長沙] 黃忠良: 綠色綠水讓生態文明無處不在

黃忠良在保護區內觀測地下水水位。

趙一豪攝(人民視覺)

人物小傳

黃忠良,1957年出生於湖南省邵陽市,1982年進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現華南植物園)鼎湖山樹木園(鼎湖山保護區管理局)工作,2011年至2016年任鼎湖山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共從事20多項課題研究,發表180多篇論文。獲得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個人等榮譽。

位於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鬱鬱蔥蔥。山風吹過,枝葉的空隙中透露出一線熾熱的陽光。

鼎湖山保護區建於1956年,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自然保護區,1979年成為中國最早一批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的保護區之一,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現華南植物園)負責管理。這裡是華南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保護區管理局研究員黃忠良翻開一本泛黃的書,“這本《鼎湖山植物手冊》記錄了這裡的全部共計兩萬多種植物,每一種我都記得。”他笑著說。

這本皺巴巴的《鼎湖山植物手冊》,伴隨著黃忠良紮根在鼎湖山已39年。如今,最新版《鼎湖山植物》剛剛出版,主編正是黃忠良。

“一年過去,鼎湖山的常見植物我基本上都認識了”

1982年夏天,黃忠良從原中南林學院畢業,分配到了當時的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鼎湖山樹木園工作。

“我一來,植物所的領導就對我說,你是這裡的第一個大學生,要好好向這裡的專家學習,將來你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黃忠良被寄予了厚望,“我記得,標本組的老師從單點陣圖書館裡拿出了這本《鼎湖山植物手冊》送給我,讓我學習。”

自此,黃忠良跟著標本組的老師們整天在山上轉來轉去,早出晚歸。那陣子,黃忠良常常需要爬上七八十度的陡峭山坡,發現新的植物物種,就採集標本。“印象中最多的一天採集了100多個標本,我拿了一個大蛇皮袋揹回來的。”黃忠良回憶,“一年過去,鼎湖山的常見植物我基本上都認識了,也決心就此紮根在這座山裡。”

39年來,黃忠良的足跡幾乎踏遍了鼎湖山的每一個角落,採集了2萬多份標本,還建立起一個標本室。

“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什麼時候成熟,天天就琢磨這些”

“在鼎湖山保護區,保護優質和珍稀瀕危樹種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保護這些植物的自然演替狀態不受到人為干擾。”黃忠良說,這裡的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包括的樹木型別有錐慄、黃果厚殼桂和荷木等,他一直負責鼎湖山珍稀瀕危植物的監測和研究工作。

除了監測,如何對珍稀瀕危植物進行人工繁育,也是黃忠良一直在研究的課題。“桫欏堪稱植物界的大熊貓,整個鼎湖山只發現了幾棵,我們便調查它的群落生長環境,進行種群發展研究。透過反覆試驗,人工育種基本成功。”黃忠良笑著說,“從幾株慢慢繁殖出來將近100株,在鼎湖山這一地域內,桫欏的瀕危狀態暫時得到緩解。”

有了桫欏的種群保護工作經驗,黃忠良開始探索對更多珍稀瀕危植物進行保護。“觀光木種子顏色鮮豔,澱粉含量高,容易被動物吃掉;格木的種子外殼硬,胚芽出不來……”黃忠良說,“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什麼時候成熟,天天就琢磨這些。”就這樣,一種接一種、一株接一株,黃忠良慢慢建立起了一個“珍稀瀕危植物園”,在這個20畝左右的園子裡,最多的時候有60多種珍稀瀕危植物在生長;目前觀光木有十來株,格木也有10株左右,長勢良好。

“雖然退休了,但我還是離不開鼎湖山”

鼎湖山保護區位於珠江三角洲地區,靠近城市,周邊人口密度大。

“最怕發生火災。”黃忠良至今依然記得一次險些釀成大禍的火災。1987年重陽節那天下午5點多鐘,遊客們漸漸散去,黃忠良突然接到瞭望哨報告:雞籠山頂冒煙了。“我馬上拿起打火棍,和大家集合之後,抄近路奔赴著火處,1000多米的海拔,不到兩個小時我們就跑到了。”黃忠良和同事們奮力撲火,直到晚上9點才終於控制住了火勢。

“後來調查發現,是遊客偷偷跑上去放鞭炮引起的。”黃忠良告訴記者,在容易發生火災的時期,同事們要全員出動,24小時待命,守住所有進山路口。

如今,黃忠良是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研究員,也是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這些年,他培養了20多名碩士博士。“我希望可以儘量多為保護區培養一些年輕人。”黃忠良深知在鼎湖山工作的艱辛,“我招學生不僅看知識的全面性,更要能吃苦。”

“今天早上8點出發,預計下午5點多下山。”黃忠良至今仍親自帶學生上山,“2017年我退休後返聘到2019年底,現在雖然退休了,但我還是離不開鼎湖山。資料蒐集、寫作、審稿等交接工作我還在幹,有時候還會給志願者團隊的研學活動講講課,做點科普工作。”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27日 15 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