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的寒食散可以治傷寒病,卻無法治人們想要成仙的心病!

提起張仲景,大家都會想到的都是他“醫聖”的名號。在中國古代,凡是能稱“聖”自然是非常了不得的人物了,在唐朝時期的皇帝,都喜歡以聖人自居。

張仲景在醫學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還寫出了傳世鉅作《傷寒雜病論》。坊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他治病救人的奇人異事。然而卻有人說張仲景的一劑寒食散毒死了無數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張仲景為何可以被稱為“醫宗之聖”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是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出生於東漢末年亂世的張仲景,他的父親張宗漢曾是一位官員,張仲景受他父親的言傳身教,從小就讀過很多典籍。

醫聖張仲景的寒食散可以治傷寒病,卻無法治人們想要成仙的心病!

當時的社會是一個極為混亂的時代,軍閥混戰,經濟凋敝,老百姓顛沛流離,瘟疫也是經常有的事情,正因為目睹了這樣的社會慘狀,使得張仲景對對醫術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最崇拜的人就是名醫扁鵲,對於扁鵲的醫術十分欽佩,也想成為一代名醫。

在張仲景十歲左右,就拜了一位很有名的醫生張伯祖為師,跟隨他學習醫學知識。張伯祖也十分喜愛這個刻苦認真的徒弟,將自己一身醫術,都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張仲景。

張仲景為了自己的理想,勤學苦讀,還廣泛的收集民間業內流傳的各種藥方,加以甄別研究,最後形成最佳的治療手段。很快他青出於藍,超過了自己的老師。

雖然,張仲景無心官場,但由於漢朝時期獨特官員選拔制度“察舉制”,張仲景還是由於名聲成為了一位官員,任長沙太守。

都說官民有別,但張仲景還是希望自己能為百姓們治病消災,於是他就特意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定為“問診日”,張仲景就坐在堂上免費為百姓診病。

百姓們十分高興,有人甚至不惜遠途跋涉而來,只是為了能讓張仲景替他治病。張仲景看見百姓們對他如此愛戴,更是堅定了要精研醫術的信心。

醫聖張仲景的寒食散可以治傷寒病,卻無法治人們想要成仙的心病!

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極大的表現出張仲景為老百姓救治的願景,在元朝的時候,人們就以 “醫宗之聖”來稱呼他了。

我個人感覺現在的醫療從業者不應該只以利作為從醫的目的,應該更多的服務社會,這樣才能夠贏得更廣泛的尊重,人活一世,並非只為錢,尤其是尊重這種東西,不一定是用錢就能夠買得到的!

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具有怎樣的意義

張仲景除了給老百姓看病,也寫出了《傷寒雜病論》這樣的醫學著作,這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中國有句老話,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意思就是老師在教學生的時候,總會有所保留,只有對自己的兒子才能夠傾囊相授。在中國古代,醫生是祖傳的職業,往往是父死子繼,代代相傳,很多醫術在傳承中出現遺失。

在漢朝時期張仲景就有這樣的覺悟,是相當難得的事情。

醫聖張仲景的寒食散可以治傷寒病,卻無法治人們想要成仙的心病!

而從《傷寒雜病論》的功效來說,那就更厲害了,東漢末年正處於亂世,社會動盪、戰爭頻發,打仗就會有人受傷,有人死亡,而且死屍一多就容易引起瘟疫,百姓們也因此飽受折磨。在當時傷寒病也是造成百姓大規模死亡的元兇之一,就連張仲景的本家也因為傷寒病死了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口。

張仲景看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貧民百姓和親人,更是心中不忍,於是便專門針對傷寒病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攻克這一難題。

所謂的傷寒病,應該就是以拉稀為主要症狀,人在著涼之後就容易腹瀉,腹瀉不愈容易引發病變,最終導致瘟疫,正因為如此,傷寒病在漢朝之前才是對人威脅最大的疾病。

他從古方中尋求治療的理論,不斷借鑑融合其他醫者的治療方法,又根據自己經手的病人的病情來尋找最有效的藥方,在這段不斷探索的旅程中,張仲景創造了《傷寒雜病論》這部醫學著作。

醫聖張仲景的藥“寒食散”為何會成為毒藥?

張仲景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發明了寒食散,專門應對傷寒病的,提起寒食散,可能很多人會感覺到陌生,其實“寒食散”有個更為通俗的稱呼“五石散”,在很多關於古代皇帝尋求長生不老的故事當中,都有這個名稱,之所以叫五石散是因為它的成分中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磺這五種原材料。

醫聖張仲景的寒食散可以治傷寒病,卻無法治人們想要成仙的心病!

寒食散原本是用於治療傷寒病的, 也就是腹瀉,用這幾種粉面的成分,應該能夠有效止瀉,從而恢復人的體力。即使是現在,很多治療腹瀉的藥物中,都叫什麼散。

服用少量寒食散的話,就可以治療腹瀉一類的疾病,一旦吃多了必然引發其他的副作用。

正是這些副作用,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帶走了無數人的性命。

張仲景研發寒食散的初衷是好的,然而據《全晉書》等史料記載,寒食散在魏晉時期卻變成了一種害人不淺的毒藥,不少名士都曾沉迷於此,例如大書法家王羲之、竹林七賢、讓梨的孔融、大才子謝安等等。

甚至有不少人因為服食導致殘疾、甚至死亡,那他們為何會瘋狂服用寒食散呢?

寒食散的副作用之一:美容功效

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魏晉時期,更是寧願死,也要死的飄逸。

服用寒食散之後,由於藥效是散熱,所以人的臉色就會特別的紅潤有光澤,雙目也會炯炯有神,這種樣貌體態在當時非常受人們的歡迎,所以有不少人就為了讓自己更美而選擇服用寒食散。

醫聖張仲景的寒食散可以治傷寒病,卻無法治人們想要成仙的心病!

魏晉風流是指當時的名士們都身著寬袍,衣袖飄然,自有魏晉時期不一樣風流態度。

但是這種風流卻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服食寒食散。長時間服食寒食散,體型會變得瘦弱,再加上服藥之後,身體發熱,面板就很容易造成擦傷,因此魏晉時期的人都會選擇柔軟的寬大衣服,風一吹,衣衫凜凜,所以就會顯得非常有氣勢。但是這都是靠透支自己的健康換來的,怕是有些不值當。

寒食散的副作用之二:壯陽奇效

蘇軾曾在自己的《東坡志林》中提到過:“世有食鍾乳烏喙而縱酒色所以求長年者,蓋始於何晏。晏少而富貴,故服寒食散以濟其欲。”

何晏此人是曹操的養子,後來娶了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成了駙馬爺。他就特別喜歡吃寒食散。

何晏吃寒食散並非是為了治病,而是把寒食散當作春藥來嗑,具體效果就不得而知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啊!

寒食散的最大副作用——追求長生不老

當然,寒食散能夠成為全民性的“毒藥”,並非美容和壯陽,這些東西畢竟不是剛需,在古代真正的剛需是人追求長生不老的願景,其實這是一種病,得治,只不過寒食散並非對症的藥。

醫聖張仲景的寒食散可以治傷寒病,卻無法治人們想要成仙的心病!

因為寒食散的藥性猛烈,服用量大一點的話,就會使人全身發熱,使人產生一種短期內的迷幻的感覺,甚至精神極度亢奮,就像現在影視劇中的“癮君子”的樣子。

在古代人們認為這是快要成仙的前奏,在魏晉時期,追求長生不老一直是社會熱門話題,煉丹造藥的也都是熱門專業,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服食寒食散成為上流社會流行的習俗,至於效果怎麼樣,就看吸食的多少了,吸食猛一點的話,估計走的就早一點,吸食少一點的話,估計走的就慢一些。

當然,不要因此而嘲笑古代的老百姓,在中國古代,至少有三位帝王的死跟寒食散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總結

張仲景研發寒食散的時候,想的都是治病救人,又哪裡會料到,人們卻沒有將寒食散當作藥物來用。

寒食散其實只是治療腹瀉有奇效,並不能滿足人們成仙的慾望,說張仲景因此害死很多人,純粹是扯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