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林俜

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義烏高華》4。23演出的時候錯過了,文化界的朋友說戲時間長了。茅威濤在百越公眾號上說:此劇應屬上品。我去看這戲的時候, 離第一次演出過了一個月,是否做了微調不知道。

主演之一李忠在朋友圈一詠三嘆,猜想他在創作過程中遇到了瓶頸,突破演慣傳統戲的自己, 確實很不容易。

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以戲宣教,演繹本地人情。義婺人最拿得出手的應該是現代戲《雞毛飛上天》。圍繞大眾人民的創業生活,表現這一群義烏人身上的堅韌品質, 來達到頌揚一群人的目的。

義婺的劇目突破來自我家八百六十年前的先祖——徐僑,突然間被中央紀委表揚了, 然後義婺人開始大刀闊斧創排本土大人物的劇目。從《徐文清公》到《孝子詞》,再到《一代河神朱之錫》《真理的味道》,義婺舞臺上的本土大人物越來越豐富,人物的地緣性和聚焦性更強烈,大製作的投入更有黃忠大呂的感覺。

《義烏高華》 國家一級編劇,從導演到作曲、舞美、燈光,幾乎把浙江小百花的創排家底都搬來了,是不是又一部小百花的詩化模式大戲?

近些年來劇本一直都地方戲曲的絆腳石。比如初看《徐文清公》,我覺得文字很完美, 之乎者也, 引經據典,合乎我家先祖的帝師和婺學開山祖的身份。等我五刷這戲的時候,已經改得面目全非, 原因是下鄉演出的時候, 老百姓看不懂,再加上這戲後半部有幾分沉悶,很難討喜歡大鑼大鼓的老百姓, 於是把那些之乎者也改成了啊唉呀,把引用的經典改成俗語。

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義烏高華》五天的首輪演了 ,二刷這本戲的人,我估計是難得的一位。

首看,我折服在大製作和劇本的流暢上。第一次覺得,多媒體也能很大氣的和一桌二椅時代無縫結合。劇本的流暢,引人入勝,沉浸其中,這在義婺舞臺上,算得上濃彩的一筆。

王宏執筆,國家一級編劇, 劇本從文學角度來看,故事流暢,人物飽滿。兩條主線,“道口”和“怕”,一明一暗, 烘托出謝高華這個人物在那個特殊時代心路歷程,有前行, 有躊躇,有矛盾,有掙扎。

一線”道口”, 以佈景的形式在劇中出現三次, 喻示的是謝高華的三次選擇, 事業家庭、為官之道、 前路迷茫,三個選擇,都痛徹心肺,成功的塑造出這個人物平凡裡的不平凡。在“做”“不做”中糾結和矛盾,呈現出主人公首先是血肉人物然後才是黨員幹部, 沒有謳歌式的頌揚,沒有浮誇的諂媚。

另一線“怕”,貫通全戲,在與代表想要活下去的農民馮玉倩,最先覺醒的基層幹部老村書,沒有被世事打趴下的知識分子葛世才,第一批有知識、靈敏感極強的義烏商人張平這些人的命運交織中,謝高華在內心矛盾和糾結著,在經歷小大人的死,人物在陣痛中突圍,把謝高華這個人物豐富、飽滿、立體起來。

,劇本對謝高華的人物形象塑得完美,矛盾、衝突、高潮一氣呵成。湯義波在表演上,可圈可點,跳出了固有的戲曲程式化。從最初我看他《徐文清公》時滿身的麒派痕跡到現在自然消化,三年的時間,他的努力是可見的。但是傳統戲演多了,演現代戲,多少還是有些束縛,手足不知如何安放,是最初的無適。首看時看他,滿場叉腰,二刷時不知是不是看習慣了,又覺得沒有那生硬。

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轉個彎,我們說說不足吧!

先說這劇本里的兩個橋段。第一場在道口前思念亡妻, 第九場和女兒回憶亡妻。不知道編劇想透過這兩個橋段來表達什麼樣的情感?是想側面來寫謝高華的柔情?襯托鐵腕?第八場小大人重傷, 第九場中後半段小大人死之前, 這中間插入和女兒回憶亡妻,編者是想昇華第九場戲的悲劇色彩嗎?試想觀者還沉浸在小大人的不幸中, 那麼後一場劇情走向應該是兩個選擇,小大人的生或死, 那麼插入“思妻”的橋段就顯得很突然,此時劇情、演員情緒、樂曲延續,觀眾觀感都成了斷層。小大人的離開、張平的崩潰變得生硬。

謝高華在整個戲裡,他是個積極向上的硬漢,不是楚霸王,楚霸王他是失敗者,需要虞姬為他再添悲劇色彩。在謝高華身上,這個沒有出現的“孩子他媽”是否有必要?整齣戲都在講述謝高華工作歷程,做為旁枝的家庭生活的硬插入,使謝高華顯得兒女情長英雄氣短。不否認這個旁枝對人物的樹立有一點用處, 但在這個有限的時間裡,他起的作用還是有限 ,取捨之間,是否考慮一下這橋段的必要性。

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再來說說張平這個小角色。《義烏高華》中最意難平的角色,當屬張平。劇中的張平,遊學外省回來,抓住在先機,僱傭八個工人,他是勇敢的,在那個時代環境下,他又謹小慎微,步履小心。在他身上是第一代義烏商人的縮影。李忠似乎沒有 get到他的勇敢,卻抓住他的謹慎。

然後我們扒扒張平的結局。我說過,張平是代表商人,他是市場開拓的基石。但是,小大人的死,這個人物就頹廢了,他的命運終結在小大人的故鄉?他的設定,不應該是明亮的嗎?挑開謝書記“怕”的面紗,不應該是一個陽光的張平,更有戰鬥力的張平嗎?不應該是一個跌倒到再爬起來的張平嗎?

能把故事寫得那麼自然的編劇,是否可以考慮下張平的結局?代表也為天下先的義烏商人,張平不應該是暗淡的。

馮玉倩這個角色止步在面懟謝書記一場。沒能有後續,現實裡她的後續是第一代市場的開市。這個開市,劇中用光影投射第一代市場的場境就轉場了,在這裡的,有個畫外音或是文字交代,其實也是很完美的。

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好劇本加上楊導“詩化”格調,大製作下的《義烏高華》,史詩般的美。一個小劇團,化繭成蝶,值得讚歎。

接下來的言論 ,

這戲的大問題也是在劇本上。網上搜了一下編劇,大編劇寫過很多話劇劇本, 但是沒有一本關於地方戲曲的。也是因為這樣,執筆戲曲劇本的侷限性就出來了,縱觀全劇唱詞, 都是七字以上, 十三、十五字、偶數字的句式也比比皆是。這樣的句式, 相當的話劇。

婺劇, 它是曲牌體戲曲,類同崑曲, 他的一曲一字一平仄都是很有特點的, 這樣

編曲劉建寬,越劇作曲家,深諳板腔體的樂章,所以,整本戲下來,婺劇的樂句,板腔的模式,不斷的重複一部分的樂章,沒有成段的曲牌,只有

道口,選擇的艱難 ——婺劇《義烏高華》觀後

一個近六百年曆史的戲曲劇種,一個擁有六種聲腔的戲曲劇種,一個曾經擁有“義烏腔”這麼厚重的承載的戲曲劇種, 一個以徽戲見長的地方戲劇團, 為什麼會在一部大成本大製作的婺劇大戲面前,顯得捉襟見肘,底氣欠欠?不能展現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宣傳著我們大編劇、大導演、大編曲、大製作的時候, 是否有底氣喊一聲我們是大婺劇?

站在道口,面臨選擇的,豈止是劇中人?演著劇中人的婺劇人,面臨的也是傳統和創新突破的選擇。《義烏高華》他有突破,他有創新,他是義婺人在前行的證明。同時也留下思索,

《義烏高華》首輪演了結束,接下來還要

瑕不掩瑜, 《義烏高華》在我眼裡,不算純正婺劇, 權且當是部婺歌版的大話劇、 音樂劇,但他時代感強,劇本流暢,主題好,當下主流下,是一部好戲,值得一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