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何一夜暴富?跟隨考古的腳步,看看彌生時代

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何一夜暴富?跟隨考古的腳步,看看彌生時代

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何一夜暴富?跟隨考古的腳步,看看彌生時代

日本彌生時代的典型器物——銅鐸

在日本史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一環常常被人們忽略,那就是彌生時代。彌生時代讓日本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飛躍。在彌生時代,即公元前三世紀前後,原本發展緩慢的日本原始社會突然一夜暴富,飛躍進全新的農業社會。透過對大量出土文物和遺址的深入研究,日本考古學家認為,

彌生時代的跨越根本在於中國秦漢時期的移民入島。他們帶來了大陸先進的農耕文明,給日本列島帶入了全新的經濟生產方式,從而根本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今天,我們將從日本彌生時代遺址著手,考究出土器物,推演經濟形態與社會組織形式,窺探日本文明早期的歷史場景。

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何一夜暴富?跟隨考古的腳步,看看彌生時代

大英博物館藏日本彌生時代陶器

引言

首先,我們明確什麼是彌生時代:彌生時代,起源於九州北部,爾後快速向東發展。代表彌生文化的是農耕、金屬器具、彌生土陶器等。金屬器主要有祭祀用的青銅器和農耕生產用的鍬、鐮等鐵器。彌生後期,日本有了製造金屬器的能力,形成以西部為中心的銅劍、銅鐔文化圈和以近畿為中心的銅鐸文化圈。這時,它們作為利器的功能往往被忽視,更多地被用於祭祀和裝飾,併成為權威的象徵。

顯而易見,日本在彌生時代進入了文明時期,經濟上出現了農業,手工業,青銅鑄造業,社會組織形式上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分化,考古學中的“古國”在此時可能已經出現。

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何一夜暴富?跟隨考古的腳步,看看彌生時代

吉野裡歷史公園,日本規模最大的彌生時代環濠部落遺蹟

一、農業作物

據考古資料,日本的水稻農耕從繩文時代就已開始,

“至遲在繩文晚期九州地區已經出現水稻農耕”。“在彌生文化的數千處遺址的粗陶上,屢屢發現有稻穀的壓痕和碳化的稻穀顆粒, 這意味著水稻農業的出現。”

正是因為農業的出現,日本社會較為低階的社會組織形式——村落形成了。在彌生時代水田耕作的面積較小,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工具簡陋,為了引水灌溉、開荒種糧,日本人由原本的分散居住開始聚居。這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就由採集、狩獵向農耕社會轉變,從山林、海灘向低窪地移動,很多人集居在一起,形成了村落。

隨著生產規模即耕種面積的不斷擴大,小的村落慢慢地形成大的村落,就出現了村落首領,他們掌握了很多的稻田,統一安排稻田耕作,水利、灌溉技術進一步提高,規模也進一步擴大,同時使用鐵製工具,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初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因此出現。

二、水田

日本初次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大規模的水田遺蹟(靜岡登呂遺址), 是在1943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但當時的發掘工作由於戰爭而中斷。戰爭結束後,1947—1950 年又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模地發掘, 從而拉開了日本大規模水田遺址發掘的序幕。現在, 日本已發掘了百處以上的彌生時代水田遺址, 積累了豐富的資料。日本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水田遺蹟是在日本西部的北部九州, 年代為繩紋時代晚期( 公元前30 年以前)。進人彌生時代以後, 水田逐漸向其他地區擴散, 除了北海道之外稻作農耕已遍佈整個日本。

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何一夜暴富?跟隨考古的腳步,看看彌生時代

日本彌生時代登呂遺址復原的水田

水田的大規模出現,意味著農業在日本境內的推廣,而數量眾多的田地的耕作需要大量且集中居住的人口,因此村落規模進一步擴大,並有向早期國家形態的發展的趨勢。

三、農業生產工具

日本彌生時代的農具, 以木製為主, 另外有一定數量的鐵、銅、石制農具。

在日本諸多遺址出土過不同形狀的木質鋤頭,可見在彌生時代日本的農業生產工具已經有了初步的根據用途不同所進行的有意識的劃分。

青銅農具在日本被稱為銅“鍬先”,實際上都是鍬(在中國古代被稱為“插” 或“粗” 等。)的銅質凹口刃部。年代從彌生時代中期後半開始出現, 到晚期後半時較多。這是一種小型鍬, 刃部最寬的為9。3、最窄的為8釐米。

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何一夜暴富?跟隨考古的腳步,看看彌生時代

日本彌生時代鐵農具

鐵農具在日本被稱為鐵“鍬先”或“鋤先”。它是用長方形的鐵板將兩端反折回來而成( 圖2),並套在木鍬和木鋤的前端使用。其日本彌生時代的鐵刃口一般寬10-13、長4-8釐米。鑄造鐵刃口的年代為彌生時代中期至晚期,而鍛造鐵刃口的年代為彌生時代晚期出現, 古墳時代前期盛行。

這種鐵鍬從形制上觀察, 它是日本特有的, 並且可能是模仿銅鍬先的形制變化而來。之所以會形成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制, 其原因可能是當時的日本受到冶鐵技術的限制, 製造銅鍬先那樣複雜的形制有一定的困難,因而才出現這種形制。

青銅農具和鐵農具的出現說明日本已經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具有了初步的文明形態,而金屬農具的產生是農業生產的需要所推動的。

由此可見當時這種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形態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

四、水田灌溉系統

在日本, 當最初的水田出現時就已經伴隨有堰和水渠了。在繩紋時代晚期, 用水渠引水、用堰來分水、用田埂保水這一組灌溉水田的技術, 以及伴隨著有一定功能分化的農具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農耕體系傳播到了日本。其最初登陸的地點是在九州北部。例如, 在九州北部佐賀縣的菜煙遺址, 發現了目前最早的水田, 並伴隨有寬0。5—1。35 米的水渠。到了彌生時代的早期前段, 在該遺址中又發現有寬1。5—3。5、深0。2—0。5 米的水渠, 在水渠中有用木板和圓木樁構築, 其間用木材、板材和木製品填塞而作成的堰。水渠兩側的田埂用木板和木樁兩面加固, 水田就在水渠的周圍展開。這些水田、堰和水渠坐落在丘陵夾峙的谷底低地谷口部。推測可能是在谷頭部的湧水處開渠導水, 再透過堰來分水。

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何一夜暴富?跟隨考古的腳步,看看彌生時代

日本彌生時代農業場景想象圖

在日本彌生時代, 水田灌溉系統的規模都較小, 作為同一組單位水田的灌溉系統在中小河流、即河流的支流就完結了, 這種灌溉在河川之間並不連結或發生關係。也就是說, 日本彌生時代只存在小型的灌溉系統, 並且是每條河流獨立的、個別分散的。這種水田灌溉系統的普遍存在, 除了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之外, 還反映出當時日本社會集團間關係。

這種在同一個小型的水田灌溉系統內的不同水田群之間彼此存在著利益關係, 在它們的背後應該存在著一個有共同利益關係的人類集團。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分散的人類集團最終形成了早期的國家形態。

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何一夜暴富?跟隨考古的腳步,看看彌生時代

彌生時代人的裝束復原想象

文史君說

綜上所述,透過對日本彌生時代考古發現遺蹟、遺物的研究,尤其是其中農作物殘留、農業生產工具、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的研究,我們可以窺探日本在文明早期的社會生活場景。因農業生產的需要,人類起初利用木料製造簡易的生產工具。後來或許是因為開墾面積的擴大或是人口的增加,用簡陋的工具進行農業生產不足以承擔繁重的負擔,因此對於金屬冶煉技術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原始居民的生產力。

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何一夜暴富?跟隨考古的腳步,看看彌生時代

日本彌生時代的聚落環壕,可以起到防禦作用

獨立的人類個體難以抵抗自然力的侵襲,農業生產促使一個集中的,有力的,統一的人類集團出現,這種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不斷激發著日本社會內在的動力,朝向一個統一的集中的政權發展。

我們尚不能確定在彌生時代日本是否已經出現古國,不過我們可以明確的是,正是日本人在彌生時代文明因素的積累,迎來了接下來具有更加輝煌的日本文明的古墳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成春友,汪捷:《日本歷史文化詞典》,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勇:《日本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羅二虎:《中日古代稻作文化──以漢代和彌生時代為中心》,《農業考古》2001年第1期。

川越哲志,韓國河:《日本彌生時代初期的鐵器研究——以川越哲志氏的研究為中心》,《江漢考古》2001年第3期。

金關恕,鄭若葵:《日本彌生時代的祭祀和稻作農業》,《農業考古》1991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召燕不讀書)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