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因皇帝的一句話,大臣為了避免其猜疑,直接取了兒子性命

在古代,皇帝是最尊貴的人。他們手中擁有很大的權力,天下間所有人都必須臣服與他。但其實並不是坐上皇位就可以高枕無憂。很多皇帝雖身在皇位,但整日提心吊膽。因為他們害怕有人會奪走他們的權力,皇帝需要時刻對身邊的人提防。一些皇帝為了鞏固皇權,會做出很多殘忍的舉動。就好比說朱元璋,他是平民出身,皇帝之位得來不易。他對於身邊的人猜疑就很大,生怕有人覬覦他的位置。在朱元璋時期,做官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皇帝隨時都有可能對你不滿。在起義之初,朱元璋身邊有很多有能力的人,但是當朱元璋坐上皇位之後,這些人卻很少能善終。當時僅因皇帝的一句話,大臣為了避免其猜疑,直接取了兒子性命。這個大臣就是傅友德。

僅因皇帝的一句話,大臣為了避免其猜疑,直接取了兒子性命

當時傅友德也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人。傅友德家中貧困,為了生活,無奈拉起起義大旗,最終加入朱元璋的隊伍。之後他就跟隨軍隊四處作戰,常常都是作為先鋒衝鋒陷陣。最後他直接殺入大都,致使元軍投降。可以說朱元璋最後能夠成功,傅友德功不可沒。為了獎賞他的功績,朱元璋甚至賜給了他免死金牌,可以說是最高的榮譽了。但是朱元璋對於他的信任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他年紀漸大,猜疑也就越來越多。最關鍵的是,朱元璋屬意的太子去世,他立了孫子做下一任君主。因為這件事情,朱元璋的不安感也逐漸增加。

僅因皇帝的一句話,大臣為了避免其猜疑,直接取了兒子性命

因為朱允炆年紀不夠,所以皇帝擔心他管不住這些人。如果到時候這些大臣憑藉手中權力造反,那麼自己親手打下的天下,就要拱手讓人了。朱元璋晚年一直處於這種憂慮中,最終他開始對這些大臣下手。一些人聞風而動,覺得皇帝對他們有了猜疑以後,就直接辭官回鄉。但是傅友德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沒有及時脫身,因此被捲入爭鬥中。因為傅友德當時位高權重,很明顯就是朱元璋第一個要對付的人。身邊不少人都在和他說,一定要小心皇帝降罪於你。雖然傅友德對於這件事情心知肚明,但是他卻無能為力,只能靜觀其變。沒想到,最後真的殃及到了他。

僅因皇帝的一句話,大臣為了避免其猜疑,直接取了兒子性命

皇帝並沒有直接對他下手,而是拿他的孩子開刀。當時傅友德的兒子在宮中做侍衛,但是沒有佩戴劍囊。這件事情被朱元璋看到了,他就表示就很不滿。之後在皇帝設宴的時候,傅友德又表現出對菜品不滿。兩件事情讓朱元璋很是不高興,所以他直接對傅友德說,你兒子的劍術不錯。其實言下之意就是,怪罪他的兒子不佩戴劍囊,想要造反。傅友德離開後,皇帝又讓人去傳話說,為何剛剛對皇帝如此不敬。至此傅友德明白了,皇帝就是在千方百計的挑錯,總有一天會對自己下手。於是一氣之下,傅友德回去就取了兒子的性命,然後砍下了他的頭顱。自己又親自去見朱元璋,然後在他面前自殺。其實傅友德這樣的做法,就是在告訴皇帝,自己已經知道他的意圖,現在的做法,就是表明自己寧死不屈的態度。

僅因皇帝的一句話,大臣為了避免其猜疑,直接取了兒子性命

筆者認為,傅友德確實能力很高,但是他並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當時皇帝對各大臣都有猜疑,但是他卻選擇了最剛烈的方法去解決。他的這個做法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他的家人受到牽連。當時他的做法觸怒了朱元璋,於是朱元璋降罪到了他家人身上。將他所有的族人全部流放,貶為奴隸。傅友德為了解一時之氣,不僅斷送了他和兒子的性命,還牽連到了無辜的人。這樣的做法其實並不明智。當時朱元璋有了削權心思的時候,傅友德就應該及時的退出。雖然手中沒有了權力,但是可保自己和家人平安。所以有時及時的割捨一些權力,反而對自己有利。尤其是在面對一些有猜疑之心的君主時,行事就需要更加謹慎,否則最後就會對自己不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