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2021年5月28日,凌晨3點02分,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控制大廳。

所有人屏氣凝神,盯著大螢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我站在控制大廳中央,一直把相機舉在眼前,透過取景窗看著這一切。“98,99,100!”歡呼和掌聲瞬間爆發,人們紛紛起立、鼓掌、互相擁抱。我不斷按下快門,記錄下這一歷史性時刻。熱烈的氛圍和激動的心情,讓我全然忘卻了在此前的漫長等待中,不斷與睏意作鬥爭的掙扎感。

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 5月28日凌晨拍攝的實驗成功後的EAST控制大廳。

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 5月28日凌晨,在EAST控制大廳,工作人員在實驗成功後起立慶祝。

就這樣,我有幸現場見證了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下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可重複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執行,向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同時,我也是現場唯一一名攝影記者,獨家照片的價值不言而喻。能如此幸運得到這個機會,源自新華社安徽分社攝影團隊幾個月來的不懈努力。

今年年初我們得知,“人造太陽”正在進行升級改造,準備挑戰科學新目標。大科學裝置的重要實驗,具有很強的新聞價值。同時,是否有機會拍攝神秘的“人造太陽”內部影像,對攝影記者來說充滿誘惑。

高精尖科學裝置的管理規定十分嚴格,直到4月13日,我和同事劉軍喜、黃博涵才獲得了第一次拍攝機會,但十分“不解渴”,只允許拍攝裝置外觀。

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 4月13日拍攝的EAST。

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 4月13日,工作人員對EAST進行升級改造。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經過不斷溝通,4月28日,我們終於獲准進入“人造太陽”內部核心區域拍攝。這個機會彌足珍貴,因為拍攝結束後,“人造太陽”就將封閉,準備進行下一步實驗。可以說,我們抓住了最後的機會。“人造太陽”內部是狹窄的環形結構,光滑的金屬表面讓人無處借力,只能努力在狹小的空間裡維持平衡,同時爭分奪秒拍攝照片和影片。多拍一些,就多一份珍貴的影像資料。想到自己站立的地方竟然能達到上千萬甚至上億攝氏度,感覺十分神奇。

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 4月28日,工作人員對EAST進行升級改造。

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 4月28日,工作人員對EAST進行升級改造。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改造完成,只待實驗。等待期間,分社採編團隊付出很大努力對接溝通,只為爭取在關鍵時刻有實時報道,甚至獨家報道的可能。終於在5月26日晚上得到訊息,第二天“人造太陽”將會衝擊世界紀錄,而新華社得到了獨家拍攝照片的機會。

5月27日上午8點多,我和同事們就來到“人造太陽”控制大廳等待,科學家們開始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放電實驗。實驗有不確定性,我們對此有心理準備,只是沒想到,等待的過程會如此漫長。

夜幕降臨後,大廳裡的氣氛更加嚴肅而熱烈。經過整個白天的執行,科研工作者們對裝置的狀態更加了解,大家都想加一口氣,一舉成功。然而破紀錄何其容易,這是一場對耐心的考驗。

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 5月28日凌晨,工作人員在EAST控制大廳操作實驗。

十多個小時的等待中,我們也逐漸和旁邊的科學家們熟絡起來,他們深入淺出的解釋,讓我們也瞭解到一些皮毛知識。

彷彿是考驗一般,深夜裡還經歷了令人沮喪的“假成功”。0點左右,一次放電實驗一舉達到105秒,正當全場歡呼雀躍時,一旁科研人員一句“實驗不成功,中間40秒左右溫度下來了”。瞬間,心情回到谷底。

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 5月28日凌晨,在EAST控制大廳,工作人員在檢視實驗資料。

所有人都在和睏意做鬥爭,我們一度懷疑,今天是不是無法實現目標了。畢竟科學家們也說,他們經歷過太多次實驗熬到深夜卻一無所獲,但實驗還在一次次繼續,時間來到了凌晨三點。

凌晨3點,見證“人造太陽”創世界紀錄

↑ 5月28日凌晨,在EAST控制大廳,螢幕顯示實驗進入10秒倒計時。

突然之間,成功的時刻到來了,又驚又喜的感覺,之前的等待都值得了。

這是一次特殊而難忘的拍攝經歷,相信在未來,“人造太陽”還會創下新紀錄,期待到時,我仍然能有幸現場見證。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

記者:周牧

編輯:劉金海、雒圓、王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