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很拉風的機器,40多萬買的!蕭山一老闆忍痛賣1000,幹這行的越來越少了

曾經很拉風的機器,40多萬買的!蕭山一老闆忍痛賣1000,幹這行的越來越少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原先一些常見的職業,如今已經難覓蹤跡或鮮少見到,甚至一些年輕人只聽說過,沒見過。

在五一勞動節之際,本報推出“尋找即將消失的職業”體驗報道,一起去了解這些曾經很普遍的職業,尋找背後的故事。

以前,我們拍照後都把膠捲底片沖印成照片儲存,隨著數碼相機的出現,膠捲也就慢慢淡出人們視線。那麼,那些膠捲底片沖印師,如今都去了哪裡?從朝陽百貨店到新世紀廣場店再到人民路店,一件黃色外套見證時光流轉,一家大樟樹邊的小店歷經時境變遷。

曾經很拉風的機器,40多萬買的!蕭山一老闆忍痛賣1000,幹這行的越來越少了

董紀明,他是曾經的膠捲沖印師,如今的數碼沖印店老闆,20多年從業經驗也讓他成為了光影流轉的見證人。

曾經很拉風的機器,40多萬買的!蕭山一老闆忍痛賣1000,幹這行的越來越少了

曾經店裡最貴的機器要40多萬

“最早的手工膠捲沖印的過程非常複雜,需要暗房(或暗袋)、帶片芯的顯影罐、顯影液、定影液、計時鐘、剪刀、夾子、溫度計、量杯等一系列裝置。沖印彩色照片時,還要用到彩顯液、漂白液、定影液、穩定劑等。”

雖然告別手工膠捲沖印的歲月已經10多年,但對沖印的過程,董紀明記憶猶新。

上世紀90年代初,膠捲沖印有了機器,沖印出來的照片色澤更加靚麗,董紀明的小店也迎來了營業的巔峰期。“

1997年,我們店裡進了第一臺膠片沖印機器,那時候售價就要40多萬,抵得上10個人一年的工資了。

膠捲相機一般是三四百塊錢一臺,再配上20元一卷的膠捲,列印照片則是5毛錢一張。誇張點說,當時哪位小夥子要是有一臺膠捲相機,也不亞於現在有一臺跑車,是公認的時髦人。”

每當國慶、兒童節、春節等節假日,照相館就人滿為患,沖印照片的生意紅火。董紀明向記者展示了一大堆膠捲盒子,逐一解釋不同,“為了能儘早看到照片,大年初一、初二都有很多人排隊來洗照片,一卷膠捲可以拍36張照片,一次拍不了這麼多,基本每個到我這裡洗照片的人都會感嘆,洗出來的照片感覺真不一樣。”

曾經很拉風的機器,40多萬買的!蕭山一老闆忍痛賣1000,幹這行的越來越少了

大畫幅相機沖洗成片

在董紀明心裡,上世紀90年代有他人生中最難忘、最美好的回憶。那是他事業剛起步的時候,也是他引以為豪的一門技能,那是一種“很麻煩”但卻“不嫌麻煩”的生活態度。

洗照片成了情懷

2000年,已沒什麼人拍黑白照,膠捲沖印早已機器化,裝置日益先進。到了2007年,已經很少有人來照相館沖印膠捲照片,

膠捲沖印機遭到淘汰,董紀明以1000來塊錢忍痛出售了當年天價購入的膠捲沖印機。

曾經很拉風的機器,40多萬買的!蕭山一老闆忍痛賣1000,幹這行的越來越少了

從拍照必須依賴照相館到人手一部智慧手機,拍照變成隨時隨地可以完成的事;從沖印一卷膠捲需要一個星期,到列印照片5分鐘取件,成片速度越來越快;技術的成熟和更新,也讓沖印過程更簡單、更智慧。

當年和我一起開沖印店的同行現在基本都已經轉行了,

來沖洗照片的人以中老年人或是機關單位的為主。”鑑於經營現狀的無奈,董紀明的沖印店也開始做起了拍攝證件照、列印照片的工作。

早幾年前住在這附近的一對老夫妻,丈夫曾經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拿著一張年輕時穿著軍裝的老照片來找董紀明,問是否能將照片翻新一下。“提供的照片只有半個手掌這麼大,邊角還有些破損,但表面擦得很乾淨,一看就是精心收藏的相片。”單純的複製影印肯定行不通,當時的我嘗試了很多方法,

最終還是選擇用電腦掃描修復,新翻拍的照片比原來更高畫質。

”拿到新照片後的老夫妻對董紀明讚不絕口,“那一瞬間,我覺得時代進步了也挺好,用最新的技術保留最美好的記憶。”

董紀明還有一個習慣,會把自己拍下來的照片沖洗出來,放入相簿。“現在懂拍照的人越來越多,但像我一樣還傻傻的喜歡沖印出來的人卻不多,

我把它們印出來作為紀念,放慢生活的腳步,留住美好的瞬間。

曾經很拉風的機器,40多萬買的!蕭山一老闆忍痛賣1000,幹這行的越來越少了

曾經很拉風的機器,40多萬買的!蕭山一老闆忍痛賣1000,幹這行的越來越少了

美顏成為拍照新時尚,朋友圈變成修圖鬥秀場,手機裡很少能找到有一張本真純粹、未經修飾的照片,

原始的膠捲底片到現在很能被人念著,被人尋找,是一件多麼可遇不可求的事。

曾經很拉風的機器,40多萬買的!蕭山一老闆忍痛賣1000,幹這行的越來越少了

文、攝/記者 魏樂釔 通訊員 翁野峻

編輯/賀一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