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絕技,可惜已經快失傳

最好的技術不是機器,而是人心中的心氣;最硬的材料不是金剛石,而是人意中的志氣;最烈的溫度不是火焰,而是人腦中的無懼;最美的人兒不是模特,而且千千萬萬為祖國發展無私奉獻的英雄們。

回顧祖國發展的七十餘年,正是一代代工人匠人的無私奉獻精神。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群鑽”的過程中就是這樣,多少同行匠人在為祖國創造新技術的路途上同心協力,創造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機床絕技——“群鑽”。

“群鑽”的技術雖然已經接近失傳,可它不畏困難、群眾智慧的結晶之力卻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一支大旗,飄蕩在人們的心中。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絕技,可惜已經快失傳

用鑽頭鑽出中國的科技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中央把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發展提升到了國家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的要求列表中,促進了各行各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將我國工業化發展的藍圖推向了實現的可能。

在我國的重工業領域裡,一名二級工人倪志福不滿足於運用每天被他磨壞12個的國外科技——麻花鑽,來自新世紀“蘇-76”自行炮車的“終減速外殼(高錳防彈鋼)”的新材料鑽孔,開始思考如何減少鑽頭的磨損。

終於創造出來了一款摒棄常規一個尖、三個刃麻花鑽,擁有三個尖、七個刃的新鑽頭。在他的試驗下,新鑽頭的運用使得工廠的效率大大提升,倪志福創造出來了“群鑽”的初代,成為人們傳頌的新聞人物。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絕技,可惜已經快失傳

1956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在穩步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創造新的成績,翻身當家的中國工人階級滿懷激動地響應著偉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他們在圖書館、茅草屋、田野裡潑灑著辛勤的汗水,汲取著先進的知識。

他們自發的或者有組織的學習知識和經驗,拎著鋤頭、拿著碗筷,擠在村頭的大教室裡,希望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在北京的永定機械廠裡,剛被拉到工廠的於啟勳教授正在被工人師傅團團圍住,他今天要教授給工人同志們的知識是:“金屬切削原理基本知識”和“先進刀具”。在這些渴望專業知識的工人中,模範工人倪志福,正聽得津津有味。

他沒想過老一輩口口相傳的工藝手法竟然可以用專業的知識這樣解釋,更沒想到他認為幾乎完美的工藝手法竟然還可以更加完美。

永定機械廠團委書記翟泰豐敏銳地察覺到了倪志福的激動之情,找來了老師於啟勳幫助倪志福總結他最近正在研發的新鑽頭工藝。兩顆純潔而炙熱的心,就這樣被連線在了一起,碰撞出激動的火花。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絕技,可惜已經快失傳

於啟勳欣賞倪志福踏實肯幹的匠人精神,倪志福敬重於啟勳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就這樣兩人開始在中國重工業的鑽孔技術上發光發熱。

從刀具切削力到刀具磨損,從鑽孔加工精度到鑽孔表面質量,於啟勳和倪志福將每一處細節考量到極致,將每一種寸材料完善到瘋狂。

在學習試驗的期間,倪志福每每有問題總是以最謙卑的態度向“於老師”小心請教,於啟勳每每回答倪志福提出的問題,也總會傾囊相授。於啟勳在專業知識上見長,倪志福在操作經驗上見長,兩人相互間既是良師,也是益友。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絕技,可惜已經快失傳

用人心搭建未來的篷帳

但是倪志福還除了是一名學生,更是一名一線的生產強將。彼時正值三大改造關鍵時期,生產任務重、生產要求高、生產壓力大,那是必須的。

工人師傅們為了給新中國的發展保駕護航承擔著巨大的工作重擔,所以倪志福的試驗也只能在擠出來的業餘時間裡進行。

為了更快完成開發,於啟勳就開始每天往永定機械廠跑。然而,從於啟勳所在的北京工業學院到倪志福所在的永定機械廠,走最近的路都需要換四趟車,行駛五十公里。

於啟勳每天花費五六個小時在路上,吃光了每月的定糧,就餓著肚子往工廠跑;遇見傾盆大雨,客車不能通行,就冒著雨前行。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絕技,可惜已經快失傳

終於在兩人的不懈努力下,1955年初成雛形的鑽頭以倪志福的名字命名“倪鑽”,來到國家頂尖機床技術雲集的年會上參加評比。

在廟會上,各大先進代表在相互競技的同時,學習著對方先進的知識,“倪志福鑽頭”對面攤位“張趙李鑽頭”希望和倪志福進行一次競賽,將廟會的氛圍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面對對方的“叫囂”,倪志福沉著地點了點頭,來到了道路的中央。這次比賽要求是:用一塊厚度150毫米的鋼塊,設定用直徑16毫米鑽頭打孔,要求一分鐘打透,並且達到規定光潔度和垂直度要求。

觀戰的人越來越多,漸漸地,倪志福被包圍了起來。隨著裁判得一聲令下,兩人將機床的鑽頭摁到了規定的鋼板圈中。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絕技,可惜已經快失傳

只見倪志福的鑽頭鑽得飛快,還沒一分鐘他便時間又快、質量又好地鑽出了一個鑽孔。而對方的鑽頭卻在“咔嚓”一聲斷在了鋼板之中。一時間“倪鑽”的名聲在整個廟會打響,人們都紛紛來到了倪志福的攤位前,想要一睹風采。

一時間,“倪鑽”名聲大噪,各地都開始邀請倪志福來自己的工廠表演、彙報,倪志福也在傳播先進知識的同時,不斷進行著改造和學習。

可慢慢的,倪志福的鑽頭在各地彙報的時候出現了問題:當他的鑽頭在遇到除了高錳鋼之外的不鏽鋼、非金屬材料等時候。鑽頭便不再像測試那般神武,敗下了陣來。

於是,倪志福開始虛心向全國各地的同行學習,吸收同行工廠在加工其他材料上所用鑽頭的長處,不斷完善、創新自己的鑽頭。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絕技,可惜已經快失傳

1965年一個比較完善的鑽頭被創造了出來,倪志福將它命名為“群鑽”,他說是因為這個鑽頭絕非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群眾智慧的結晶。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就此成為一項絕技,在中國的市場上大放異彩,極大地節約了鑽頭的損耗。然而,隨著“群鑽”難以打磨和合金鑽頭的發明,“群鑽”慢慢被社會替代,幾乎瀕臨失傳。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絕技,可惜已經快失傳

用胸懷譜寫中國的傳奇

從“麻花鑽”到“倪鑽”,再到“群鑽”的發明,倪志福和、於啟勳和所有中國的工人匠人用他們雙手譜寫著中國工業發展的驚鴻之歌。他們也在用他們的行動不斷告訴世界什麼叫中國的大國胸懷,什麼叫中國的匠人精神。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絕技,可惜已經快失傳

他們無私奉獻,心繫祖國。從於啟勳先生的不辭辛苦,每天自發坐車五六個小時,風雨無阻只為可以為祖國更快發展,到倪志福先生的加班加點,再苦再累也要擠出時間創新鑽頭。

他們用他們的無畏和拼搏告訴世界:中國的快速發展來源於她所擁有的人民,而中國的人民皆可以為了祖國全力拼搏。

他們虛心學習,塌心鑽研。從“群鑽”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倪志福用他人人皆師的態度,向身邊所有可以運用到的資源求教。在他成名到全國各地進行宣講的時候,他也以一個學者的身份不斷學習和改進著自己的作品。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發明的群鑽絕技,可惜已經快失傳

中國在建國之初也面臨過技術落後於人的窘境,但是在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慢慢進步,趕超其他國家。一個不斷學習的國家、一群不斷求學的人民,國家怎能不繁榮昌盛呢?

他們團結一心,共同奮進。從倪志福參加廟會的期間,各地的精英相互學習、耐心教授,到全國工人無私給予自己鑽頭長項的經驗。中國工匠從一個小小的機床技術上就在團結一心,只為祖國的發展。

社會主義成長到今天,並不是隨便成功的,而是多少中國人民在她背後無私的奉獻。中國人民用自己的無私、團結、奮進,成為世界中流砥柱,讓世界尊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