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處世怎麼才能做到“恰到好處”做到這七個字卻難於登天

人處事怎麼才能做到恰到好處?丁總說,恰到好處是‘正好’,‘正好’是假的,不是究竟本來,是假的就立不住。我不懂,就問他是什麼究竟本來?他說‘一切’。我還是不懂,就說,你就告訴我應該怎麼做。丁總說了一句話:隨緣惜緣不攀緣!——豆豆《遙遠的救世主》

什麼叫隨緣?佛家這樣解釋過這兩個字:

隨緣,是隨順各種因緣的意思,是指哪一種因緣先成熟,距離最近,就到哪裡去。

學誠法師說:隨緣,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把握自己命運的方向,隨著因緣變化而採取適宜的行為,這才是真正“做生命的主人”擁有的態度。

大安法師說:隨緣不是消極,隨緣就是順著我們的本分去做,素位而行。我是富貴的時候就過富貴人的生活,把富貴人的生活做好,來幫助別人。我是貧窮的時候,我就過貧窮人的生活,我就節衣縮食,我也過好我貧窮的生活,這就隨緣。

濟群法師說:如何隨緣?這就要考量各種因素,審時度勢,然後做出智慧選擇,而不是一廂情願。

星雲大師說:佛教裡講“隨緣”是非常積極的,因為很多不同力量綜合起來才叫做一個“緣”。植物要長出一個果實來,需要很多條件——良好的土壤、水分、陽光、肥料,有人的呵護,最後才可能長出好的果實。這一切條件具備,才是緣分成熟。

那什麼又叫攀緣呢?

佛家的解釋是:指凡夫的心意不定,隨著外境而轉。

比如,人在無聊的時候,或是心不能安的時候,總是想抓住一些外界的東西來讓心安住,藉助外界的一些東西讓自己有“事”可做,聊天、看報、喝茶、社交、聽音樂等等,這一切都是讓自己的心不空虛寂寞,沒有失落感,就好像自己漂浮在水裡,抱著一塊浮木讓自己不沉入水裡一樣,用身體去攀浮木,這就是一種攀緣心。

凡事若能做到隨緣,而非攀緣,攀緣來自於妄想,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如何斷絕攀緣之心?佛家說: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人處世怎麼才能做到“恰到好處”做到這七個字卻難於登天

這便又回到之前丁元英說的那句“惜緣隨緣不攀緣”。

豆豆在《遙遠的救世主》裡描述了一個自稱是“站在佛門邊緣”的人丁元英,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可這一步卻難如登天。

可丁元英自認自己與佛門的緣分算是站到這門檻便緣盡了,不進不出,亦邪亦正。屬於“痞性”的佛緣。

丁元英對於佛學的領悟來自於哪裡?除了悟性,他還上過佛學院。這在豆豆的《天幕紅塵》裡有描述。

葉子農便是丁元英,丁元英也是葉子農。

葉子農念過兩年政法學校,後退學去唸了兩年佛學院,又退學。

為什麼不繼續讀完便主動退學?以他的造詣,是可以有更深的領悟與發展。之後他便移民德國柏林,關在破舊的四十平小屋裡自己研究學問。包括宗教、政治、經濟、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等。

人處世怎麼才能做到“恰到好處”做到這七個字卻難於登天

葉子農說,從政法學校退學是因為自己困在一個“境”裡出不出,想找個“解”。

從佛學院退學出來是因為這兩年他領悟到了生命的兩個字“出離”。

葉子農所說的這個“出離”,實際上就是“出離心”。

“出離”的本意是遠離輪迴、紅塵。可是,人生在紅塵,又如何可以遠離?無論怎麼輪迴,也逃不過這個紅塵之境。

就好比你選擇了歸隱或是出家,但依然逃不脫流轉在這個世俗的境地。你要生存,就無法避免世俗的穿衣吃服,那麼,唯一能出離的,便只有我們的心。

“出離心”是什麼?讓自己不要貪嗔痴,不要執著於事物的表象,不要為了生存而生存。

葉子農說,自己花了兩年上佛學院去尋求一個對生命的“解”,花了兩年,用一年悟得一個字,而悟出“出離”二字。

於是,他去了柏林,呆在狹小又簡陋的房間裡,過著與世隔絕,大隱於世的自由生活,尋求的是一種精神的滿足與心靈的逍遙。

人處世怎麼才能做到“恰到好處”做到這七個字卻難於登天

生活裡,常人很難做到不攀緣,大概隨緣的也少之又少,很多都是強行扭轉,堅信人定勝天,有的活了半輩子,才開始了悟,一切皆是宿命,皆有定數;有的人活了一輩子,卻依然無法明瞭命運的安排,貪嗔痴了一輩子。

惜緣,難!

隨緣,更難!

攀緣,卻是大多數人無形中的常態。

如果說丁元英是隨緣、惜緣的人,那麼,葉子農便是不攀緣的人。

可人要做到不攀緣,是何其難上加難,隨緣尚且難能做到,更有懂得惜緣、惜福之人,又是何其少,何其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