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以為,歷史上皇后都自稱“臣妾”,那可真就無知了!

p最近宮廷劇非常火熱,居中的皇后娘娘最常用的“臣妾”兩字。

但是,根據真實歷史記載,皇后是不可以使用臣妾兩字的,因為皇后應當以“妾身”自稱,與皇上說話時則應該使用“賤妾”或是“小妾”。

如果你真以為,歷史上皇后都自稱“臣妾”,那可真就無知了!

可是,奇特的是,無論是在講述哪一個朝代的宮廷劇中,不管是誰的皇后,只要她們一見到了皇上,幾乎都一律自稱為“臣妾”。尊貴的皇后、皇帝的正妻如此謙稱,看似好像是在皇帝面前顯得溫柔恭順、嫻雅婉約,實則卻突顯出編劇對傳統文化的不熟悉或不敬,同時一再濫用了臣妾這個詞。

我們得先清楚,皇后的稱呼是從秦朝開始的,皇后與皇帝的稱呼是互相對應的。而在典籍中,皇后多半被略稱為“後”,而這個“後”實際上是比“皇后”出現得還要早。國君的正妻在秦代之前,總是被稱呼為“後”或是“王后”。既是“王之後”,那就意味著身為國君的正妻是得擔負起後宮的重責大任,不僅要恪守本分,不能逾矩地去幹預朝政,還得輔助國王管理內務、協調嬪妃之間的關係。因此,正妻得站穩立場,不可敗壞婦德而令君主得同時為前朝與後宮的事情操心憂慮。想要成為輔佐君王而千古流芳的一代賢后,還是野心勃勃極欲掌權篡位、顛覆社稷或危害忠臣良民的壞心婦人,皆看身居中宮的皇后如何行事了。

如果你真以為,歷史上皇后都自稱“臣妾”,那可真就無知了!

只是,為何皇后不該對皇上使用“臣妾”一詞呢?因為“臣妾”這個稱呼是普羅大眾都能夠使用的。因此統御六宮的身份,身分如此高貴,怎麼可以使用與平民百姓一樣的稱號呢?倘若皇后真的使用了“臣妾”一詞,那只是在貶低自己的地位罷了。至於東西六宮的妃嬪常自謙為“臣妾”,是在表示君臣身份的差別,這倒無妨。

臣、妾

那麼,為啥皇后就可以使用“妾身”、“賤妾”或是“小妾”呢?“妾”不是顯得很不正規,是代表著比正妻還卑微的地位嗎?

其實,“妾”有數種意思,例如:有罪的女子、女奴、男子除了正妻還另有所娶的女子、女子的謙稱等。因此,妾在古代既然是女子通用的自稱,那麼女子在夫君面前,自當會自謙為妾了。例如,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古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遭到夫婿焦仲卿之母逐出的劉蘭芝就自稱為妾: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再如唐代詩人孟郊藉由女子角度出發來著墨烈女心志的《列女操》,亦使用了女子的自稱:“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如果你真以為,歷史上皇后都自稱“臣妾”,那可真就無知了!

既然“妾”是古代女子的通稱,那麼為什麼不可以使用“臣妾”呢?

我們先將這個詞拆開來,單獨看看“臣”這個字,就會發現它有數種意思,例如:被抓獲的戰俘、男性奴隸、事君者、男人的自稱等。因此,“臣”與“妾”能夠分別用在男人與女人對自己的謙稱。既有分男女,就絕對不能混用或亂用,更不可以同時使用“臣”與“妾”兩字來做為謙稱。切記!“臣”與“妾”是男人與女人對自己的謙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的典章制度中有規定,只有滿族官員在上奏章時,能夠自稱為“奴才”,若是漢臣就只能自稱為“臣”了,漢臣若是自稱為“奴才”,那可就是“冒稱”了,是要受到懲罰的。畢竟在清代皇帝的眼裡,“臣”是連“奴才”都不如的。清代“臣”的低微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你真以為,歷史上皇后都自稱“臣妾”,那可真就無知了!

那麼,合用的兩字又代表啥意思呢?“臣妾”本來是指天下的男女,自古以來特指低賤之人。《戰國策秦四》載道:“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尚書傳》有載:“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禮注》亦言:“臣妾,男女貧賤之稱。”因此,“臣妾”是指臣服者或被統治者,後來臣妾逐漸演變出臣服的意思,《史記》與《漢書》都有此種用法。

總而言之,“臣妾”是指身為臣民的眾男女的一種統稱,對於具體的一男或一女則不可稱為“臣妾”。

因此,皇后、嬪妃見到了皇上,是可以自稱為“妾”、“賤妾”或“小妾”等,最萬不該自稱為“臣妾”。妃嬪除了自稱為妾,亦可以採用“娘娘”等稱號。

倘若你有空翻閱一下《後漢書》、《新唐書》、《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古籍,便能夠了解后妃在同皇上對談時,一概不以“臣妾”自稱的。

下一回,當你再看見某出宮廷劇中的皇后對帝王使用“臣妾”時,就能夠露出瞭然於心的聰慧笑容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