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雷達首次參與載人飛船回收任務 探測精度提升到“百米級”

新型雷達首次參與載人飛船回收任務 探測精度提升到“百米級”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網9月17日訊(記者 謝露瑩)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順利返回,狀態良好。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以下簡稱23所)測量雷達首次參與載人飛船的回收任務,首戰首捷,為“神舟回家”鋪就坦途。

22年前,國內第一部精密跟蹤相控陣測量雷達“回收一號”保障了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平安回家。今年,23所又用新制雷達成功保障神舟十二號返回任務。這款保障神舟十二號的雷達是基於23所質量管理流程和系列化、平臺化設計模式,它可靠性強、靈活度高,對目標場景適應性好,單點失效的機率更小。它能夠讓著陸時的探測精度從“公里級”提升到“百米級”,從而為回收落點預報提供精準資料,大大減少搜救時間,提高搜救效率。

記者瞭解到,依靠光學、紅外探測裝置,回收任務過程中,工作人員能探測到航天器的方向。但是,由於落點區域太大,能見度受天氣條件等影響,工作人員很難明確航天器降落的具體地點。本次回收任務著陸場相較嫦娥五號返回時有所調整,返回時間、面臨的氣候環境也有所區別。23所創新研製的被動無源定位雷達系統是返回器跟蹤測量的“最後一棒”,在航天器降落傘開傘之後發揮作用。

新型雷達首次參與載人飛船回收任務 探測精度提升到“百米級”

本次任務中,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無源定位雷達系統承擔了返回跟蹤測量任務,關係著一系列返回資料的獲得,對順利返回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開傘之後,這款雷達可以密切跟蹤測量返回器的位置資訊,第一時間報送給指揮中心。相比光學、紅外探測裝置,在能見度低的天氣條件下,這款雷達可以在著陸場建立一個座標系,網格化地探測,提升探測精度。同時,23所的研究員們在雷達軟體中增加了新裝置新演算法,既能定位又能測速,並且無人值守、自動開機,多個站點網格化探測資訊,進一步提升探測精度。

隨著中國空間站時代的開啟,快速研製高可靠的測量雷達產品成為時代發展的需求。結合多年累積的航天測控保障經驗與嚴慎細實的航天質量體系,23所已逐步實現了型號的通用平臺化研製,研製出多型高水平航天測量雷達,圓滿完成了不同場站的測控任務,高質高效踐行“航天使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