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昭: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在接過父親的旗幟後,表現如何?

鹹平二年(999年)的冬天,寒風瑟瑟,冰雪覆蓋著遼宋兩國的邊境。彼時的契丹騎兵們跨過黃河,馳騁在遼闊的華北平原上。本以為就可如此輕易地攻向汴京的時候,他們遇到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此時的遂城城牆上,站著一位虎背熊腰、劍眉星目的將軍。他正目光緊緊地望著遠方,神色肅穆卻不失威嚴。

在數日之後,他將帶領這座小小的邊城及其居民擊潰這一波來犯之敵。不僅如此,他還將未來的十餘年間成為遼軍難以逾越的長城。他,便是被遼國人認為天將下凡的楊六郎——楊延昭。

楊延昭: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在接過父親的旗幟後,表現如何?

▲由吳尊飾演的楊六郎

一、將門之後,驍勇善戰

楊延昭,本命延朗,公元958生於太原,為名將楊業之子。在後世流傳的楊家將故事中,人們更加喜歡稱他為楊六郎。這一點,也被後人誤傳為他是楊業的六子。不過這一名號有著更為傳奇的來歷,這裡暫且不表。且說回楊延昭小時候,那時的他較為寡言,不喜歡與人交流。但所謂七歲看老,他年幼的時就比較喜歡擺兵佈陣這樣的軍事遊戲。就來楊業也評價他說:‘’這個孩子最像我。‘’等楊延昭長大後,楊業便將他帶在軍中,一同作戰。在雍熙北伐(986年)的時候,楊業命他作為先鋒進攻應、朔二地。在朔州城下,延昭被亂箭中傷手臂,但他卻愈戰愈勇。不過,這是他們父子二人最後一次並肩作戰了。

楊延昭: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在接過父親的旗幟後,表現如何?

▲影視劇中的楊門七兄弟

當年七月,遼軍大舉反擊,宋軍的形勢急轉直下。在陳家谷一役中,因友軍放棄救援,楊業力竭被俘最後絕食而死。聽聞該訊息的宋太宗震怒與惋惜之餘,也將楊延昭蔭補為崇義副使。不久,他又累遷江、淮南都巡檢使、崇儀使、定遠軍知軍,最終任保州(今河北滿城縣一帶)緣邊都巡檢使。當宋廷給予他如同京官一般的待遇時,他也接過了父輩的旗幟漸漸成長為一名戍邊名將。

楊延昭: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在接過父親的旗幟後,表現如何?

二、智勇雙全,名將初成

鹹平二年冬(999年),遼軍襲擾北宋邊境爆發河北之戰。地處邊境一帶的遂城(今保定徐水區)自然也成為遼軍襲擾的目標,而此時的楊延昭正好身居此地。當時改成尚未準備好防禦工事,駐防此地的些許宋兵可謂人人自危。不過此時的楊延昭毫不畏懼,他命城中所有壯丁拿好兵器登牆守衛。而且,他叫人將外牆淋溼。因當時正值寒冬之際,城牆很快就固結起一層冰牆。當遼兵趕到此地想要登城一戰時,卻發現無法攀爬上牆。沒有準備足夠給養的遼軍嘗試一陣子後,便匆匆散去。經此一役,足可見楊延昭身為邊關大將的沉著與擔當。

在另一邊,宋真宗也於當年12月御駕親征至大名府(今邯鄲市大名縣)。皇帝在大名府督戰十餘天后,鎮守邊關的各地均沒有收到任何戰報。為此,楊延昭多次請求他的上司傅潛派兵增援。在中山府(今定州市一帶)手握重兵的傅潛卻屢屢拒絕,這一情況很快被上報至大名行營。於是乎傅潛被治以重罪,作為下屬的楊延昭也被詔至大名進行對答。面對皇帝的考問,楊延昭胸有成竹、對答如流,對於邊防戰事更是觀點獨特。這一表現讓皇帝十分的高興,嘖嘖稱讚道:‘’此子有其父楊業之風範‘’。這次面談後,楊延昭被授予莫州刺史,並被賜予優厚的賞賜。

楊延昭: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在接過父親的旗幟後,表現如何?

▲本文出現的中山府、大名府及澶州現在所在地

按照宋史的記載,當楊延昭於當年冬天回到邊境時,撤退不久的契丹軍隊再次南下。面對來勢洶洶的契丹軍隊,楊延昭絲毫不見慌張。他鎮靜地精兵埋伏在了樹木茂盛的羊山西面。當遼軍發起進攻後,楊延昭率軍從北面發起突襲。他並非想一擊鑿穿敵軍,而是風箏作戰——引誘敵軍。面對且戰且退的宋軍,契丹軍憤怒的追擊,想要殺了楊延昭。戰鬥一路轉移到了山的西面,此時楊延昭安排的伏兵迅速出擊。這一招使對面的契丹軍隊大驚失色,最終大敗。此役,楊延昭一馬當先,直接俘虜了敵將,並將其腦袋作為戰利品進獻朝廷。捷報傳至朝廷後,楊延昭官加當地的團練使一職,直接掌有一地的軍政大權。而且,宋真宗拿握捷報對宰相說:‘’楊嗣與楊延昭他們都是駐守在遙遠的邊疆,朝中多有嫉妒他們的人,我盡力庇護他們才能有如此戰績。‘’由此可見,宋真宗對楊延昭這般邊關將士可謂愛戴有加。但據編寫《續資治通鑑長編》的李燾考證,這一事發生在鹹平四年的可能性更大一點。根據他所翻閱的北宋實錄以及遼國資料,鹹平二年、三年均沒有此事,而在鹹平四年有一役可與之相對應。當然這是題外話,且看下文關於楊延昭的另一段傳奇戰事。

楊延昭: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在接過父親的旗幟後,表現如何?

▲宋真宗畫像

三、不顧上命,越境強襲

話說鎮守邊關數十載的楊延昭,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鹹平五年(1002年),遼軍突襲保州。聽聞訊息後,他與同僚趕忙率軍前去支援。快到保州一地時,他們遭到遼軍伏擊,楊延昭無奈潰敗。這次失手,給了朝中有心之人一個彈劾他們的機會。不過,好在宋真宗寬宥有加,楊延昭與楊嗣並沒有受到很大的懲罰。後來在次年的夏天,契丹再犯望都(今保定望都縣)危在旦夕。此時,曾想要彈劾楊延昭的李繼宣卻畏懼不前。藉此機會,皇帝就將楊延昭重新啟用,命他為都巡檢使。官復原職後,楊延昭應詔上書陳述秋季禦敵之策。隨後,他又被調回前線佈防。

楊延昭: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在接過父親的旗幟後,表現如何?

景德元年(1004年),遼軍進逼澶州,汴京也危在旦夕。當時,宋真宗已經將楊延昭的部下增至1萬人。按照計劃,邊境一帶的部隊應相互掩護、牽制遼軍。但此時遼軍已經威脅到了北宋都城,楊延昭進言都部署王超率部直襲遼國,不允。在澶州城中,宋真宗又再次來到前線督戰。在這危難時刻,楊延昭私自率兵越過國界直襲遼國。很快他們便攻破了遼國古城,有效地呼應了澶州的守軍。不得已,腹背受敵的遼軍同意與宋議和。就這般,雙方於次年締結了‘’澶淵之盟‘’。

楊延昭: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在接過父親的旗幟後,表現如何?

▲宋真宗親自督戰的澶州之戰示意圖

四、楊氏家風,永垂後世

宋遼締約之後,楊延昭在邊境度過了歲月靜好的時光。直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他最終病逝於自己奉獻了一生的邊關疆場。楊延昭可謂智勇雙全,生而為戰。在他二十多年的戍邊日月中,楊延昭屢屢身先士卒,絕不坐鎮後方。每次凱旋的獎賞,楊延昭都分發給了部眾,卻從來不過問自己家中的花銷。他和自己計程車兵同吃同住,軍中也是令行禁止,所以他的軍隊作戰經常勝利。面對獲得的眾多功勞,他都讓與自己的部下,讓他們升職加官。有這般好上司,楊延昭的手下也是熱於為他奉獻自己的力量,追隨於他奮勇殺敵。

楊延昭:歷史上真實的“楊六郎”在接過父親的旗幟後,表現如何?

而對於遼國軍隊來說,他是那道難以逾越的邊關長城。契丹人認定他是六郎星(天狼星)下凡,這便是‘’楊六郎‘’的由來。契丹人畏懼他,北宋百姓敬愛他,就連需要保持儀表的皇帝也是如此。在楊延昭去世之後,宋真宗十分悲痛,哀呼痛失良將。隨後,他令內官護送楊延昭的遺體回家鄉厚葬。當靈柩經過河朔一地時,百姓無不哀悼痛苦。在他身後,他家中的門客、隨從基本都被量才錄用。而他的三個兒子也被蔭補為官,其中就有另一位楊門名將——楊文廣。

楊氏一門三代報國,雖不及流傳的‘’楊家將‘’故事那般悲壯,但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那一抹重彩。回顧中華民族穿越的悠久歲月,楊延昭一門可謂一個縮影,一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縮影。當風沙四起、迷霧重重之時,總有這麼一群人,一群如楊延昭這般熱血報國、矢志為民的人挺身而出。他們將自己的一腔熱血熔鑄進了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中,而這些人物正是指引著炎黃兒女一往無前耀眼的星光。

參考資料:

1、《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傳三十一》

2、《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十六》

3、《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十八》

4、《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