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在歡樂的琵琶聲中,長城與月亮相顧無言

七言絕句是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簡稱“七絕”。它在中國詩歌史上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初唐時期才嶄露頭角。但那時的七絕不僅在藝術形式上不夠成熟,在詩壇上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直到盛唐時期,它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而湧現出一大批擅長七絕的傑出詩人。譬如著名的大詩人詩仙李白就是其中的一員。而他的《望廬山瀑布》和《早發白帝城》更是七絕中千古流傳的佳作。但即使李太白,在七絕詩的領域中也不得不向一個人俯首稱臣,那就是有“七絕聖手”之稱的王昌齡。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在歡樂的琵琶聲中,長城與月亮相顧無言

王昌齡是開元十五年的進士,因為他曾在開元二十二年擔任過江寧丞,所以被後世稱為“王江寧”。在詩歌創作上,他擅長七絕,以思路縝密、清晰聞名於世,獲得了“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他創作的一首邊塞詩。詩的名字叫《從軍行》,一共有七首。全面描繪了盛唐時期的邊塞風光和那些保家衛國的將士,展現出大唐盛世的氣象萬千,而本詩是其中的第二首。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在歡樂的琵琶聲中,長城與月亮相顧無言

從軍行七首(其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琵琶是一種具有西域風格的樂器,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歐陽修就曾在他的《明妃曲》中介紹過琵琶的由來,即“推手為琵卻手琶”。由此可見,這麼一件歷史悠久的樂器。而在唐代,用琵琶演奏歌舞是邊塞常見的一種娛樂專案。

所以在詩歌的開頭,詩人就藉助琵琶表演,描繪出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場面。對於在邊疆生活的將士們而言,歡快的時光本來就很少,而這次的琵琶演奏還是全新的曲調,這實在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詩人以此營造出喜悅的氛圍,但全新的琵琶聲就能帶來真正的喜悅嗎?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在歡樂的琵琶聲中,長城與月亮相顧無言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當內心充滿苦澀的時候,外在的歡聲笑語,聽在有心人的耳中只會加重他的悲傷。更何況演奏的雖然是新的曲調,但其中的寓意卻還是永久的離愁,“總是關山舊別情”。

“關山”有兩重含義,其一是指漢樂府中的一首樂曲《關山月》,描述了戍邊將士對故鄉的思念。其二則是藉助關河萬里的層層險阻,加深了將士們的思念與痛苦。而這種因離別帶來的痛苦並不是短暫的現象。詩人用“舊”字,表現出別情的由來已久。

“總是”兩個字則是針對首句詩發出的感嘆,邊關的樂曲無論新舊,都離不開將士們的思念之情。詩人透過這兩個字把“新聲”又拉回到“舊別情”的範疇,為下文埋下了伏筆。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在歡樂的琵琶聲中,長城與月亮相顧無言

無論是新曲還是老調,都是在不斷地述說著離別的痛苦和殷切的思念,經年累月的聆聽,邊關將士會不會聽膩了呢?詩人在第三句詩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繚亂邊愁聽不盡”。

“繚亂”二字點明瞭此類樂曲的雜亂無章,藉以表明將士們的萬千愁緒。此外“繚亂”還有擾亂人心的含義,而真正讓人心緒不寧的正是永恆不變的“邊愁”。正因如此,詩人用“聽不盡”三個字說出了將士們的心聲。只要身在邊關,只要是表達思念故鄉和親友的樂曲,就永遠都不會有聽膩的那一天!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在歡樂的琵琶聲中,長城與月亮相顧無言

在前三句裡,詩人把邊關將士的離愁別緒描寫到了極致,尤其是“聽不盡”三個字,將這種愁苦的心情推到了巔峰。所以詩人在第四句詩裡不在借樂聲抒發離情,而是將筆鋒一轉,透過邊關的景色,使思念之情獲得了一次質的飛躍,讓它昇華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即“高高秋月照長城”。

月亮象徵著團圓,對於遠離親友和故鄉的邊關將士而言,月亮代表了可望而不可即的親情。長城則是國家和人民的保衛者,它代表了無數的戍邊將士。詩人透過明月照長城的悲壯畫面,既描繪出將士和親友遙遙相望的場景,又表現出他們之間望眼欲穿的思念。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在歡樂的琵琶聲中,長城與月亮相顧無言

靜閱閒話

本詩的前三句一波三折,讓讀者隨著邊關將士的離合悲歡,深刻體會到他們內心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以及在思念下痛苦的煎熬。最後一句詩則把這種思念與煎熬昇華為榮譽感和使命感。就好像現代歌曲《十五的月亮》中唱的一樣,“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寧靜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至於那枚象徵著榮譽的軍功章自然是英雄和親友共同努力的成果。

參考資料《全唐詩》《唐才子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