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只為殺一人,令蜀國晚30年滅亡,此人是誰

從201年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諸葛亮成為了蜀國的絕對核心,33年的人生全部奉獻給了蜀漢和一統天下的宏大願景。諸葛亮不僅五次北伐,更促成吳蜀聯盟,使蜀國穩定發展直到263年。

(壹)諸葛亮的偏愛

大圖模式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只為殺一人,令蜀國晚30年滅亡,此人是誰

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也是蜀國的丞相,諸葛亮為了實現《隆中對》裡的偉大抱負,盡心盡力,建言獻策。讓羸弱的蜀國成為能和曹魏、孫權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諸葛亮的五次北伐,更是打的曹魏心驚膽戰。

每次諸葛亮傾舉國之力北伐的時候,都會給自己留後手。其中,在永安駐守一萬精兵,就是為了防止“盟友”吳國的偷襲。這個計策,直到蜀國滅亡的時候都沒停止,也徹底葬送了吳國的長江戰略,保證了蜀國的穩定。

大圖模式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只為殺一人,令蜀國晚30年滅亡,此人是誰

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的路上,病逝於五丈原。而他臨終前仍不忘交給楊儀一個錦囊,楊儀也正是憑藉著這個錦囊妙計,成功除掉魏延,讓蜀國能夠在沒有丞相諸葛亮的情況下,依然堅守了30年。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在陳壽撰寫的《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對於魏延的描寫,以“部曲”的身份,跟隨隨先主入蜀。“部曲”在古代有兩重解釋,第一個解釋是軍隊編制及私兵之稱;還有人解釋到為家僕之稱。所以我們能夠明確一點,“部曲”出身的魏延,實際上出身貧賤,是從家族私人編隊中投入正規軍的。

大圖模式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只為殺一人,令蜀國晚30年滅亡,此人是誰

211年,魏延跟隨劉備一同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初步得到了劉備的信任。次年,劉備與劉璋徹底決裂,在軍兵不滿萬,孤軍無糧時,魏延成為劉備拿下益州的最大助力。在擊退了劉璝、張任、泠苞等精銳後,派遣黃忠、魏延等分統軍隊平定廣漢郡,而魏延也升級為牙門將軍。

魏延升遷速度之快,除了自己英勇作戰,表現搶眼外,還有劉備的刻意提拔。我們都知道,蜀國能夠擁有如此多的良將、人才和劉備的識人、用人分不開。而劉備也一眼就看中了魏延的能力,他不僅僅作為士兵,更有將軍之勢。而這一點也在日後被諸葛亮證實,令魏延成為後五虎將時代下,蜀國的第一戰力。

大圖模式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只為殺一人,令蜀國晚30年滅亡,此人是誰

219年,鎮遠將軍;221年,鎮北將軍;223年,被封為都亭侯。短短4年的時間,魏延被諸葛亮提升為都亭侯,在軍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李嚴,可以說是非常地器重。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魏延的軍事才能,絕對算是頂尖的。

為什麼諸葛亮這麼偏愛魏延?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三國志》裡的這段話,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畫面,魏延每次跟隨諸葛亮北伐,都會單獨提出要帶領一萬精兵支取潼關,最終和諸葛亮大部隊會合。而諸葛亮給出的意見則是“亮制而不許”,單純地制止,但卻沒有否定魏延的想法,可見諸葛亮從魏延的策略中看出了可行性,這個計策在如今被稱為“子午谷奇謀”。

大圖模式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只為殺一人,令蜀國晚30年滅亡,此人是誰

並且,這句話中還有另一個細節“延每隨亮出”,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並不是一次而為,而是每一次出征都向諸葛亮建議,這裡看出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也不一樣。通常作為蜀漢的丞相和主帥,如果部下一次建議被拒絕後,通常不敢再次提出相同建議,而魏延不止兩次甚至每次都提出,諸葛亮也未怒,可見諸葛亮對於魏延還是很喜歡的。

(貳)為什麼諸葛亮要除掉魏延?

既然諸葛亮如此器重魏延,為什麼還要設計除掉他呢?其實這裡,我們要回到魏延的出生來看。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

這是一段在《三國志》中描寫馬岱在砍下魏延首級後,交給楊儀時說的一段話。我們都知道,楊儀和魏延關係如同水火,這其實和魏延的出生有關。我們知道魏延是“部曲”出身,但是在楊儀的話裡稱魏延為“庸奴”。魏延最早其實是某個家族的奴才,而士大夫出身的楊儀自然不屑為伍。

大圖模式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只為殺一人,令蜀國晚30年滅亡,此人是誰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而魏延能夠從“部曲”中脫穎而出,和他善於培養士卒,並且勇猛過人有關。但因出身貧賤,魏延在身居高位後,恃才傲物,對很多人都看不上。甚至憑藉著自己武將的身份,用刀去恐嚇別人,得罪了蜀國不少將領,其中楊儀就在其中。

這一點魏延和關羽的“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很像,也得罪了很多人,這成為了他們致死的因素之一。

大圖模式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只為殺一人,令蜀國晚30年滅亡,此人是誰

在諸葛亮死前,魏延已經官至徵西大將軍,進封為南鄭侯。作為蜀國的最強戰力,諸葛亮每次北伐都一定要帶上魏延,重用程度還超過劉備。但因魏延性格上的缺陷,在諸葛亮死後仍堅持北伐,拒絕楊儀要求其斷後的命令。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而這也正中諸葛亮所留的錦囊妙計“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其實這時候的諸葛亮給了魏延一次機會,如果能夠服從命令斷後撤退,魏延可以安然無恙,繼續做他的將軍。但也正因諸葛亮熟悉魏延,所以才知道這種情況的機率有多低,以至於在生前以錦囊形式告知楊儀。

大圖模式

諸葛亮生前最後一計只為殺一人,令蜀國晚30年滅亡,此人是誰

諸葛亮的這條錦囊妙計,除了要除掉魏延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為了平衡蜀漢政權。因魏延和楊儀素來不和,而諸葛亮在世時可以作為調節,但當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絕對有可能發展成宮鬥。

同時,姜維和魏延作為蜀軍中僅次於諸葛亮的存在,都在軍中很有威望。魏延自傲的性格,不一定屈身於姜維之下,同理,姜維也是一樣的,權力慾望極強,不甘受制於人。所以,在軍隊的競爭中,雙方也有可能發生內耗,這也不利於蜀國的安定團結。

基於上訴兩點,諸葛亮才痛下殺手,決心除掉魏延。234年,在魏延告發楊儀失利後,被楊儀冠以叛變的名義,被馬岱砍下首級。而蜀國也在沒有諸葛亮的時代,繼續多存在了30年。(完)

參考資料: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唐律疏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