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正月十五終於過了

元宵一吃,年總算過完了!

單身狗的春節總是特別難熬

不但要被三姑六婆催婚

還要被一群熊孩子催紅包

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心靈飽受摧殘也就夠了

還要我的錢包被蹂躪

心如刀絞

有苦難言

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有些地方壓歲錢給個10塊、20塊

意思意思也就算了

但有些家裡低於1000塊拿不出手啊!

七大姑八大姨的孩子排成隊啊!

看看我大福建的單身狗有多慘吧!!!!

半年的工資說沒就沒了

都說時代在進步

但從發壓歲錢這個角度

我覺得時代在大退步!

熟讀歷史的我保證

回到中國古代

單身狗哪用發這麼多壓歲錢!!!

01 漢代:花不了的“壓勝錢”

漢代,社會趨於安定,人們的求富意識空前活躍。舉國上下, 奢靡之風大盛。有了財,就要保財。不止要保財,還要保命。

於是漢代開始,就有了具有“壓歲錢”的祈福意義的貨幣,只不過那時的壓歲錢叫“壓勝錢”,也叫“厭勝錢”。

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漢代壓勝錢,錢幣文有小篆體“祖巳必祭, 長宜子孫”六字

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刀幣

“壓勝”通“厭勝”,“厭勝”的原意是“以詛咒壓伏其人”,是方士們用咒語和媒介去幫助他人來詛咒仇人,制服被詛咒者的工具。《後漢書》中有“因誣言欲作盅道祝詛,以菟為厭勝之術”的記載。用菟作為媒介,達到將咒詛的法力附於其上的目的。

厭通“壓”,壓勝錢就是人們據厭勝法的原理,為避邪祈福而製造的一種似錢幣的物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錢”,而是一種外形類似於流通貨幣的掛件,只能用於收藏或佩戴。

沒錯,漢代小孩收到的“壓歲錢”是不能用來花的!

不僅不能用來花,我們今天看到的漢代壓勝錢多從墓葬中出土,可見當時人們認為這類“錢幣”還有可供死人在陰間使用的功能。

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一面文“予天母極”,一面文“宜子孫保”的壓勝錢。

壓勝錢一直到明末清初都有鑄造。

由於壓勝錢兼有宗教、時令、喪葬等多重意義,到了後來,其功用便漸漸分離了。

02 唐宋:就是討個吉利!

一般來說,壓勝錢又分為吉語錢、生肖錢、咒語錢、民間傳說故事錢和秘戲錢幾種。其中吉語錢顧名思義,就是在錢幣的正面刻上祝福的文字,如“狀元及第”、“五子登科”以及“開市大吉”等等,背面則通常為龍鳳、雙魚、星斗等圖案。刻上“狀元及第”的壓勝錢就可以當作小孩的壓歲錢使用。

吉語錢的數量最龐大,流傳也最為廣泛。

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寫有“狀元及第”字樣的吉語錢。

比如到了宋代,逢小孩滿月時,有親朋雲集慶賀,饋贈喜錢的習俗,這時贈送的錢幣叫做“洗兒錢”。還有“百歲錢”、“長命錢”,是在孩子滿週歲時,戴在孩子身上保平安的錢,面文通常為“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等。背面有吉祥圖案。

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長命鎖

真正意義上的“壓歲錢” 既可以說屬於時令錢的一種,又可說脫胎于吉語錢。

唐代宮廷有發“春日散錢”的傳統,當時的“春節”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

到了宋代,正月初一成為春節。《燕京歲時記》裡這樣描述:“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用彩繩錢串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不僅富於裝飾性,還有借神力祈福之意。因此,當時壓歲錢又稱為“串錢”。不只放在床腳的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串錢

可以看到,當時的小孩拿不到多少壓歲錢,拿了也不是用來花的。壓歲錢在宋代依然具有較濃的護身符性質,主要作為祈福迎春的“彩頭”出現。

此後,壓歲錢越發普及起來,但數量仍然不多。

元代吳當《除夕有感》中有“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爭分壓歲錢”的描繪。

到清代,“紅包”的雛形已經出現:“兒童度歲,長者與以錢,貫用紅,置之臥所,日‘壓歲錢’”。時人陳壽祺之詩亦道:“嬌小催分壓歲錢,朝來環珥拜新年。春風滿地吹紈綺,若個紅香墜袖邊。”

清末,湖南醴陵縣(今醴陵市),除夕“ 給兒童喜錢,曰‘壓歲錢’”;在藍山縣,“尊屬給小輩錢數十文,曰“壓歲錢”。

03 民國:發明紅包的人站出來!

民國時期,壓歲錢的祈福與裝飾意味變得更弱,作為貨幣本身的只能凸顯,發壓歲錢已然成為了過年時候的重頭戲。

當時報刊記載,“壓歲錢者,均取自戚黨中之長老者”,新年的慣例,向長輩作揖或是磕頭即可得到。“凡新年中日常之用度,即恃此款。”

新年自元旦至初十,但凡到親戚家,對方“必以茶果相款,臨行更以壓歲錢為壽”。拿出來招待你的盤子裡除了年糕、橘子、腰菱、落花生等物什外,還有沉甸甸的紅紙包,裡面裝著壓歲錢。

民國早期,銅子還沒有通行。那時用的錢幣還多為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鑄造的,兩面光厚的白銅錢。多是用紅頭繩穿著,二百的、四百的種種不一。也有紅紙裡著兩角或是四角小洋的。

上世紀20年代的《紅雜誌》刊載了小孩拿到壓歲錢的第一件事:到家裡“先把懷中所得的壓歲錢大包小包一包一包拿出來數數,一共有一千左右白銅錢,十三四角小洋,兩塊大洋”。

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大洋”即銀元,相當於七錢二分白銀

當然,在孩子看來,拿到這些錢可磕了不少頭,是用“‘腳步’和‘額角’去換來的”。然而也總是免不了被收去的命運:“誰知我一拿出來,我媽老實不客氣一古腦兒收受去了。嘴裡還道:‘好妮子,乖點。娘替你積受起來做新衣裳。’這一下,我恨極了。”

壓歲錢不僅有可能被父母沒收,還有可能被兄弟姐妹“私吞”。1924年2月2日,梁啟超在《與順兒書》中道: “我給的壓歲錢,也有你一份,但是已經交給你弟弟妹妹們。他們說組織一個會,共同替你保管,不知他們怎樣替你保管法,你回來再和他們算賬罷!”

但窮人家的小孩,從一個親戚那裡能得到兩塊大洋已實屬不易。1937 年《申報》所載《壓歲錢》一文中,祖母告誡自己的小孫子:“記住,你要把這兩塊錢好好地藏起來,因為這是我打了一年棉線才積下來給你的。”

1927-1937年,上海平均每日工資大致為0.5-0.6元,每月工資大致為14~15元。推算下來,兩塊大洋與今天的壓歲錢平均水平也相差不大。

20世紀30年代,壓歲錢封袋——也就是今天的紅包——開始流行起來。1935年貨幣改革後,銀元廢止。但花花綠綠的鈔票似乎沒有銀幣那樣“沉甸甸”,於是有人想出一種壓歲錢袋:紙幣塞進了梅紅封套,這樣一來,裝潢美觀又吉利。這價廉物美的壓歲錢袋,乃是紙店年終的好買賣。

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民國時期的紅封袋

當時,謝文益印刷所曾大量刊載廣告,售賣“紅封袋”,也就是今天的紅包,五毛一個。

壓歲錢封袋在民國時期的流行狀況,有文章載稱:“過去銀元流行的時候,壓歲錢普遍是一元。隨著物價的高漲,壓歲錢也漲價了。“年年壓歲,歲歲增財”。在這不景氣的年頭,支出的壓歲錢也不能算是小數。

05 年味兒淡了,錢味兒濃了

都說現在年味兒越來越淡了,但錢味兒倒是越來越濃了。

不知從何時起,流行起晚輩給長輩紅包。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撫育自己成人的至親,不在過節時候表示表示,自己良心都會不安。給長輩既要講規矩,又不能厚此薄彼。給了父親紅包,不給母親大人紅包,你試試第二天你老孃的臉色會不會好看?只給爺爺奶奶,不給外公外婆?你看你母親家的親戚會怎麼數落你不懂事。

給長輩的紅包可不是對付小朋友一樣三瓜倆棗能打發的,孝字頭上不封頂,給個1000、2000都是基本款,給個10000、20000也不嫌多。

小朋友雖然在單個紅包的數值上不大,但禁不住“人海戰術”。七大姑八大姨一來走親戚,好傢伙,多少年沒見的親戚都拽著兩個孩子來了。你一邊要聽著親戚盤問你工作、催逼你結婚、數落你不懂事,還要滿臉微笑給他們家孩子送上紅包!什麼叫還錢買罪受!春節全體會了。

如果生在大福建這麼彪悍的地方,你的春節大出血程度更加難以描述。

2018年根據某記賬資料做出的資料顯示

福建12000元

浙江3100元

北京2900元

上海1600元

江蘇1000元

河北800元

雲南400元

廣西300元

廣東50元

……

古代人不用為發紅包犯愁!中國人的壓歲錢簡史

一過春節我就深切感受到結婚生娃的重要性!

我這麼多年撒出去的錢,必須要收回來呀!

沒有小娃娃,就缺少了在春節互換紅包的“法寶”

想想還是古人好

壓歲錢就是圖個吉利,哪像現在這樣大興“攀比”之風

作為一個單身狗,日子本來就苦呵呵了

每當春節回鄉,別人在過春節

我總覺得自己是在過“宰牲節”!

說多了都是淚……

何以解憂

唯有脫單

參考文獻:

[1] 民哀:《壓歲錢捉賊》,《紅雜誌》,1923年第一冊;

[2] 《申報》,1942年2月8日;

[3] 《小友壓歲錢濟貧》,《申報》,1943年2月10日;

[4] 《讀者助學訊息·南洋中學生提議組織“中學生團契”》,《申報》, 1945年1月29日;

[5] 施慧:《民間壓歲錢習俗小考》,《神州民俗(學術版)》,2010年第1期;

[6] 王金梅:《古代壓勝錢民俗性類別與功能初探》,《文物世界》,2014年第6期;

[7] 郭浩悅:《壓勝錢與民俗》,《湖北錢幣專刊(總第16期)》,2017年;

[8] 蘇全有:《論民國時期的壓歲錢習俗及其改良》,《安陽工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