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次出手黃金4萬斤,乾隆連三百斤都湊不齊,黃金都哪兒去了

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名副其實的黃金帝國:漢朝。眾多的古代史書典籍,以及漢墓出土文物都證實,漢朝尤其是西漢,黃金的流通總量之大,應用頻率之高,在整個古代貨幣流通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因此很早就有“漢多黃金”的說法。

劉邦一次出手黃金4萬斤,乾隆連三百斤都湊不齊,黃金都哪兒去了

漢朝皇帝和公卿貴族手中,囤積了大量的黃金。無論是皇帝賞賜臣下,還是大臣貴族之間互相贈送禮物,黃金都是當仁不讓的首選。早在西漢建立之初,這種風氣就已經形成。《史記》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劉邦一次出手黃金4萬斤,乾隆連三百斤都湊不齊,黃金都哪兒去了

劉邦採納謀士陳平的建議,準備向項羽的手下重臣施展反間計,“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一次就出手黃金四萬斤交給陳平,眼都不帶眨的。他的後輩子孫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個個揮金如土。

漢武帝劉徹,把衛長公主嫁給了他最寵信的方士欒大,作為陪嫁禮物,“齎金萬斤”,一次就出手黃金一萬斤。漢文帝登基後,大肆賞賜功臣,有一人受賜黃金5000斤,有二人受賜2000斤,3人受賜1000斤,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劉邦一次出手黃金4萬斤,乾隆連三百斤都湊不齊,黃金都哪兒去了

皇帝拿著黃金當磚頭,王公大臣們也毫不遜色。漢初功臣太尉周勃,在友人生日時,一次出手黃金500斤作為賀禮。梁孝王劉武,倉庫中積存黃金四十萬斤。到了西漢末年的王莽時代,國庫中更是積存“黃金六十萬斤”。

漢朝的度量衡體系中,當時一斤大約相當於250克左右,即使如此,這麼多黃金依然是個海量的存在。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認為史書記載誇張過度,不盡不實。但近年來陸續發掘的漢朝陵墓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黃金,如西安十里鋪村西漢墓區,一次出土金餅219枚,每枚247克左右,且成色極高接近純金。而聞名天下的海昏侯漢墓中,更是一次出土金器478件,合計超過115公斤。“漢多黃金”看來鐵證如山,確切無疑。

劉邦一次出手黃金4萬斤,乾隆連三百斤都湊不齊,黃金都哪兒去了

然而,從歷史記載來看,漢朝時如此之多的黃金儲量,在歷史發展中呈現遞減的大趨勢。東漢時黃金的應用量已經比西漢大為下降,三國時代大規模的黃金流通事件已經很少見。不可一世的董卓敗亡後,他的府庫中只有“金二三萬斤”。劉備平定益州賞賜功臣,關羽、張飛、諸葛亮每人得到黃金五百斤,已經是三國時代最大的一筆賞賜了。

此後的隋唐、宋元、明清時期,從史書記載來看,黃金應用量和出現頻率急劇衰減,漢朝時黃金的日常流通性質淡化,漸漸轉變為奢侈品,即使是皇帝手中,黃金也不那麼富餘。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六,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后病逝。乾隆悲痛欲絕,為了表達對母親的孝心,他下旨打造一座金塔,用來供奉存放母親生前的落髮。然而讓乾隆尷尬的是,他找遍整個皇宮,才勉強湊了一千三百餘兩,遠遠不夠。

劉邦一次出手黃金4萬斤,乾隆連三百斤都湊不齊,黃金都哪兒去了

無奈之下,乾隆下令,把宮中舊藏金冊、金印、壽康宮茶膳房金器,連重僅七錢的金琺琅鼻菸壺,含金二錢五分的一雙金筷子,只有二錢重的金茶匙,全都被蒐羅出來,勉強湊了三千零九兩九錢八分,清朝一兩約37克,當時三千兩摺合現在二百多斤,連三百斤都湊不齊,還是含量不足的“六成金”。

古代留下的海量黃金都哪兒去了?專家分析,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是漢朝是歷史上厚葬之風最濃重的時候,帝王將相往往會把難以計數的巨量黃金帶入陵墓中,造成很多黃金長眠於地下,不為人知。這被視為漢朝以後黃金存世量急劇減少的主因。後世發掘出的僅僅是其中比例很小的一部分。

第二個原因,古人在建築寺廟、塑造神佛塑像之時,為了表示虔誠之心,往往會大量使用泥金、塗金等手段,這部分黃金從此退出流通,千百年累積下來數量也不會太小。

第三點原因,古代貴族崇尚奢靡之風,大量使用黃金製作首飾、工藝品、日常器皿,這部分黃金數量也極為巨大,其中一部分日後還會被回爐重新進入流通,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成為文物和個人收藏品,退出流通環節。

劉邦一次出手黃金4萬斤,乾隆連三百斤都湊不齊,黃金都哪兒去了

第四點原因,古代由於金礦開採技術千百年來停滯不前,長期停留在低效的“淘金”階段,導致進入市場的黃金總量與消耗量不成比例,導致黃金產出量長期低於消耗量。以上種種因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西漢鉅額黃金消失問題研究》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