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為什麼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

1、養老的現實問題

老百姓和皇帝最大的區別是皇帝不需要擔心養老問題但老百姓需要。古代老百姓養兒防老是唯一選擇。老大往往在自己年老時早就娶妻生子,開枝散葉,長壽的已經升級為爺爺輩了。

七十古來稀,父母和子女的年齡相差並不像現在這麼大,往往只相差十四五歲。當父親70歲,兒子已經五十多歲了,也已經是老人了。(當然現代並不是,古代50多就是老人,這個你可以去農村轉轉)如果父親活得更久到80歲,最大的兒子可能也需要人照顧了。一個老人照顧另一個老人,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變數。老舍先生所寫的《四世同堂》很能說明問題。

歷史冷知識為什麼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

相反老小和父親年齡可能相差近三四十歲,差得最多的可能到五十歲或更多。當父親老時,老小還是壯年或青年,所以撫養照顧不存在任何問題。

從養兒防老的角度來說老么比老大更合適。例如蒙古族有“幼子守灶”習俗。

皇帝是不需要擔心養老問題,只要這個王朝存在,他的生存是不存在任何問題,除非是發生混亂,比如梁武帝、齊桓公等人的確晚年悽慘,餓死。不過這些都是小機率的事情。

歷史冷知識為什麼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

2、財產和權力交替問題

老百姓家中的老大是未來的家主,他會握有家族的權力,俗話說長兄為父,所以長兄是父親角色的替補隊員。一般家族會議時,老大就會擁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老大娶妻生子之後,單幹就成了很普遍的事情,他家也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團體,老小可能結婚比較晚,相對來說在父親和老大的壓力下,他選擇依附父親的機率是最大的,老小從二代權力競爭的角度來說,他也是老大的潛在競爭者。

這種權力結構,老小依附父親遠比依附老大有利得多。雖然古代講究悌,但現實情況和理想有差異。老大在父親去世後,欺負老小的事情還是屢有發生。老小的家庭結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這樣對父親的孝心受到干擾的因素就會少得多。要知道古代百姓大多不是富裕家庭,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這是對人心的考驗。人心受到的考驗就越少,惡發生的可能性越少。

歷史冷知識為什麼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

皇帝考慮的不是自己晚年怎麼生活的問題,而是將整個天下怎麼平穩地傳遞下來。

皇帝希望天下人服自己,同時也希望天下人服自己的接班人。讓天下人服需要時間,讓天下人服接班人自然也需要時間。

老小出生最晚,他和皇帝年齡差距特別大。古代如果是幼主繼位,天下往往會出現動盪,比如太后干政,如宣統與隆裕太后,再比如權臣干政如西漢的霍光和劉弗陵,秦始皇和呂不韋。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會造成權力旁落的現象,這是皇帝不願意看到的。

一般皇帝確立太子之後,就會全力培養太子,讓他監國,培養太子府的屬官,這幫人就是太子繼位之後的重臣。這些都需要時間,這個時間長子有,幼子卻沒有。

有時皇帝還會主動幫助太子清除一些權力太大的官員,比如朱元璋為他的孫子繼位殺了很多跟著他打天下的重臣,就是怕朱允玟節制不了他們。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很殘酷的鬥爭。

歷史冷知識為什麼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

太子只有一個,如果弄好幾個太子,那大臣就會出現不同的選擇,就會發生內訌,天下危也,所以立嫡立長這種習俗對王朝穩定是很有好處的。並非皇帝喜歡長子,而是正常情況下長子繼位,服的人最多,因為這個符合當時百官的認知,這對權力穩定交接是很有好處的。

結語:

老百姓最關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問題,皇帝最關心的是權力怎麼平衡過度的問題。

正因為兩個關注的核心不同,使得他們對待後代的態度差異也很大。當然皇帝喜歡小兒子在歷史上也經常發生,老百姓喜歡長子也是經常發生。這些都不能一概而論。

知常容是從純利益的角度去分析這種客觀現象,如實陳述,將所有包在外頭的人情味全拋開了,撕開這一層或許會引發一些朋友的不快,這裡表現歉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