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有座塔,用來流放犯人,可犯人寧願死,也不願被流放至此

清朝時有座塔,用來流放犯人,可犯人寧願死,也不願被流放至此

提起清朝的酷刑,人們很容易想起清朝十大酷刑。但是在清朝有一種刑罰,雖然沒立即將犯人處決,但是卻成為犯人最恐懼的刑罰,這就是流刑。

可能有的讀者會說,不就是流刑嗎怎麼就讓犯人如此恐懼?相信很多人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曾看到過這樣的情節,一名犯人被戴上枷鎖在衙役的看管下流放的蠻荒或者西北荒涼地帶,最後客死他鄉。

清朝時有座塔,用來流放犯人,可犯人寧願死,也不願被流放至此

據史籍記載,歷史上關於罪犯的流放記錄最早開始於五代後晉天福年間,到清朝時流放犯人的這個刑罰來到了最高峰。清朝對流放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先後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軍道里表》等法律文書。

不僅如此,清朝還對流放的距離遠近進行了極其細緻的規定。分為四個等級,2000裡(附近)、2500裡(近邊)、3000裡(邊遠)、4000裡(極邊和煙瘴地帶)。

然而,在清朝犯人在被處罰流放時,只要聽到自己將被流放到一個地方時,很多人在去之前選擇自殺。

清朝時有座塔,用來流放犯人,可犯人寧願死,也不願被流放至此

那麼究竟這個流放地點在哪,竟然讓罪犯如此恐懼?小編說的這個流放地點就是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設定寧古塔,這裡被當時人稱為人間地獄。“按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寧古塔在清朝時其實是一個城名,也是清朝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一個重鎮,舊址位於今黑龍江省安寧縣西海林河南岸舊街鎮。由於這裡環境惡劣,常年天寒地凍,寸草不生,五穀不長,清朝統治者認為這裡很適合進行罪犯的改造。

清朝時有座塔,用來流放犯人,可犯人寧願死,也不願被流放至此

由於很多犯人被流放至此,結果不是被凍死就在與沙俄的作戰中戰死,因此清朝流放的犯人只要得知自己將被流放到這裡時,他們其中很多人都會選擇自殺。

據清朝的《大清律例》裡規定,“強盜免死減者,行劫數家止首一家者,夥盜供出首盜即時拿獲者,偷盜墳墓二次者,具僉發寧古塔等處。”

清朝時有座塔,用來流放犯人,可犯人寧願死,也不願被流放至此

另外,清朝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一般要在那裡呆10年時間,然後考察犯人的表現。如果被流放的犯人在這期間表現很好,他們會被允許回籍;如果流放的犯人是無期流放,那麼永遠不得回籍,除非有皇帝特赦。

清朝時有座塔,用來流放犯人,可犯人寧願死,也不願被流放至此

“寧古塔,不知何方輿,歷代不知何所屬。數千裡內外,無寸碣可稽,無故老可問。”當時犯人在寧古塔90%以上最後都死於非命,這也是為何犯人寧願選擇自殺也不願意去寧古塔的最大原因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