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會自傳,這幕後的推手是“誰”

誰是星體自轉的幕後推手

星體自轉在宇宙中是一種較普遍的現象。但這種動力來自何處,卻是一個未解之謎。

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會自傳,這幕後的推手是“誰”

康德關於太陽系形成的假說認為星體的自轉動力來源於“第一次啟動”,即所謂星體最初形成時的壓縮斥力。但他無法解釋斥力為什麼一定要引起星體自轉,也不能解釋這些星體為什麼會數億年轉個不停。儘管他指出牛頓對斥力沒有像對引力說得那麼清楚,但他自己對斥力的解釋同樣是模糊不清的。

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會自傳,這幕後的推手是“誰”

要使星體自轉保持數億年之久,僅有慣性是不夠的。星體當然不會是永動機,其自轉必有維持它的動力。

根據“高溫高壓下物質中的電子會逃逸”這個原理,星體的內部只要存在高溫和高壓,就會產生電子的運動,而電子的運動就會最終形成星體磁場。

關於地球的自轉,我們可以用左手定則輕鬆地找到答案:把手掌心對著地磁N極(地球北極),讓磁力線穿過掌心,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電流的方向(電子運動的反方向),則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的自轉方向。由此可以看出,地球自轉的動力正是來源於地球內部的電流和磁場。

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會自傳,這幕後的推手是“誰”

從理論上說,只要這顆星體受到另一顆星體的激磁,就會形成兩極對稱的磁場,星體就會被啟動自轉;如果另一個星體為它提供了電場引力,也會打破它電磁場的球對稱格局從而起到激磁的效果;此外,星體的撞擊在達到一定威力時也會使星體產生旋轉力,但這種情況極其特殊。

地層是由半導電物質所構成,儘管處於高溫狀態下的這些半導電物質會有極大的電阻。但由於電子逃逸的動能和速度都非常大,會使電子像接力賽一樣從地心向外溢位,形成恆穩的電流。這就可以把地核到地表的物質看成是由無數的通電導線構成的,每根導線都由地表指向地心;這些導線在磁場和電流的相互影響下,無一例外地受到安培力的作用。

整個地球因此被造成一部直流電動機,產生了較快的自轉。但是,根據直流磁電機的原理,磁場的旋轉和轉予的轉動是永遠不能同步的。地球作為一個非同步的直流電動機,其地核與地幔的旋轉必然不會同步,核心與外層轉動將會永遠保持著一定的轉數差。

美國的科學家透過實驗觀察發現,地核的自轉與地殼和地幔的轉動並不同步,為這一理論提供了有力佐證。

行星的公轉動力也一直使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康德的“行星是由圍繞原始太陽旋轉的薄盤物質演化來的”這一假說使人們深信不疑。在這個假說中。

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會自傳,這幕後的推手是“誰”

康德認為太陽系行星普遍存在的向心力來源於太陽的吸引,公轉的動力也來源於這種向心力。他假設,一顆行星受到了引力作用,它就會沿著引力的方向加速掉落“下去”,在較短的時間內與引力的中心體合為一體。在加速運動中如果受到側面一擊,而且這一擊的力量足夠大時,這顆行星就會從中心體的附近掠過,以降落時所獲得的速度再升高到降落前的高度,以便繼續不斷地沿著軌道圍繞中心體運動。

康德的上述說法是沒有說服力的。這種“側面的一擊”是很特殊的現象,不能造成宇宙中星體沿圓形軌道執行的普遍現象。如果是引力的作用形成了這種運動,軌道應該是扁的,怎麼會接近圓形呢

還有另一個讓康德無法自圓其說的問題是,為什麼衛星不選擇恆星作為它們的“主人”,卻偏要充當行星的追隨者呢比如月球,與地球相比,太陽對它的引力更大,太陽的影響會使月球在太陽系內成為行星,月球沒有理由成為地球的“奴僕”而對太陽“不恭”。

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會自傳,這幕後的推手是“誰”

按照引力的本質是電場力的原理,在宇宙中漂浮的不帶電的星體之間並不存在萬有引力。不帶電的星體只有在闖入帶電星體引力場時,它才會被該星體的引力捕獲。結局有三種:一是落到星體表面。科學家對太陽的研究表明,數億年間它吞噬了大量由岩石構成的含鐵的小行星和彗星,這就是有力的佐證。二是被引力加速從而飛向遠方,成為另一顆帶電星體的伴侶,或成為一位宇宙孤旅。三是在引力場中按扁圓的軌道做環繞執行,就像彗星的軌道一樣。這是因為中性星體的直線執行慣性很難被恆星的引力完全抵消,因此,絕大多數被捕獲的中性的行星是在扁圓形的軌道上執行的,即使經過恆星引力場數億年的修正其軌道也不會變圓。只有帶電星體在恆星的磁場中,才會在洛倫茲力的作用下,穩定地按相對較圓的軌道執行。

多年來對人造衛星的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人造衛星並不乖乖地執行在指定的圓形軌道上,總是要不斷地對它進行糾正。有人發現了這樣一個秘密:把衛星的一面塗上深色的油漆,它就“聽話”多了。

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會自傳,這幕後的推手是“誰”

這真的是一個重大的發現。有人解釋說,深色的油漆會吸收太陽的鞍多熱能,而另一面卻不會,這種能量的差異會使衛星的軌道發生改變。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

學過物理學的人都知道,同一物體上如果出現兩種不同的溫度,那麼溫差電現象就自然地產生了。這種溫差電勢的存在,使物體的表面產生了相對的兩個電場,電場在磁場內受到了作用力,因此衛星才會有穩定的執行軌跡。現代科學證明,電離層和磁層是行星的普遍現象。

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會自傳,這幕後的推手是“誰”

行星普遍存在電場,在太陽的磁場內每個行星都可以被看成一個帶電體。比如,經科學證實,地球電離層的最外層(F層)就存在大量的電子,這使整個地球在太陽的磁場中顯示負電場特性。

而太陽卻是一顆帶正電的星體。它時刻都在向外拋射正電粒子。正因為如此,航天員才發現“太陽系中處處存在著電流”。

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會自傳,這幕後的推手是“誰”

如果一顆帶負電的行星進入太陽的電場力作用範圍,它必然會被太陽捕獲,但它卻難以撞向太陽表面,這是因為電場在磁場中還受到另一個重要的作用力,即洛侖茲力。洛侖茲力是一種複雜的電磁力關係,它解釋的是帶電體(電荷)在磁場中的受力問題。其原理表明,帶電體的速度方向與磁力線只要存在有一定的夾角,帶電體就會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帶電的行星只要最初的速度方向與太陽磁力線的方向存在一定夾角,它都會因受到洛倫茲力而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這就是公轉動力的來源。

這就構成了這樣一個太陽系的執行規律:太陽靠電場和磁場束縛著八大行星,行星因自身的電場在太陽的磁場中受到洛侖茲力而做圓周運動;行星靠磁場和電場束縛著它們的衛星,衛星因自身較弱的電場在行星的磁場中受洛侖茲力而做圓周運動。負電場較強的行星靠近太陽,受到的洛侖茲力較大,執行速度較快;負電場較弱的行星遠離太陽。受洛倫茲力較小,執行速度較慢。因此在太陽系中,行星由近及遠是按照電場的強弱來分佈的。

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會自傳,這幕後的推手是“誰”

行星的衛星與太陽帶有同性的電場,它們之間沒有引力,甚至有較弱的斥力,因此它們才能夠繞行星公轉而不圍繞太陽公轉。

由此可以看出,電場在星體執行中起到的是主要的作用。太陽系八大行星都是太陽捕獲的帶電場的星體,它們在太陽的磁場中都因受到了洛侖茲力而做圓周運動。而中性的星體卻很難做穩定的圓周運動,就像彗星。它們的結局或是撞向吸引它的帶電星體,形成大大小小的環形山,或是被星體的引力加速,飄向更遠的星際。絕大多數星系的恆星存在行星的這種執行結構,每一個類似太陽系這樣的天文單位都構成了一個宇宙的“原子”——正核被負電體環繞的物質形態。而恆星與恆星之間就是斥力與引力的辯證統一,就像物質的分子。

公轉的動力源於洛侖茲力。這可以對宇宙中許多現象進行解釋。比如。天文學家發現天狼甲和天狼乙每隔50年彼此繞行一週。當天狼甲成為天空中最亮的星時,天狼乙繞天狼甲公轉;當天狼乙成為天空中最亮的星時,天狼甲圍繞天狼乙公轉。

許多科學家對此現象很不理解,這兩顆星不斷變換主僕角色讓他們覺得奇怪。如果我們明白了是洛侖茲力導致了星體公轉,那就不會感到奇怪了。當一顆恆星的電場和磁場發生改變時,它必然影響附近星體的運動。天狼甲和天狼乙正是因為彼此的電磁場在週期性地交替改變,所以才會有互相繞行這樣的現象。

宇宙中的星體為什麼會自傳,這幕後的推手是“誰”

宏觀星體的運動和微觀原子領域的運動有共同的規律。行星圍繞恆星公轉與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具有相同的性質,只不過電子在執行中受到的磁力較為複雜,不能保持行星那樣的公轉同面性。但有個別例外,比如鐵磁質,它內部一些電子的運動應該是符合公轉同面性和同向性的,因為只有這樣才會形成兩極對稱的磁場。

由於電場的複雜性,各星體之間因此表現出不同的作用力,帶有同種電場的星體之間相排斥,帶有異種電場的星體之間相吸引。

依此原理,可以對恆星間的相對位置關係進行解釋,即帶有同性電場的恆星之間將顯示出排斥力。天文學家對宇宙的觀測發現,恆星間普遍呈現光譜紅移(個別例外),即所謂彼此遠離現象。正因為這個現象,“大爆炸”假說才被很多天文學家奉為真理。

如果彼此遠離真的是客觀實際。那不正是電場斥力在發揮作用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