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光榮之路》改編自漢弗雷·科比原著小說,在讀中學時,庫布里克就被該小說打動。庫布里克總拍戰爭,但他所有的電影都在反戰,在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進行反戰。

這裡需要提到他的處女作《恐懼與慾望》,也是一部戰爭片(60分鐘),庫布里克把它看做是自己不成熟的作品,在豆瓣也被大多數豆紅差評,可我要好好表達下自己的私愛。

《恐懼與慾望》講4個士兵失落到敵軍領地,因怕告密把一個迷路女子綁在樹上,而後又不甘心匆匆逃走,計劃趁機暗殺敵軍將領,贏得功名。

恐懼是對敵人、是對自己的良心;慾望是戰爭環境下人的獸性、是自我價值的重塑。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恐懼與慾望》

影片超現實的剪輯手法和富有哲思的文字內涵相得益彰,一個被綁在樹上的女人,身處戰時的森林之中,我們不能丟掉文明,文明又是什麼?

“剛剛的暴力你愉悅嗎? ”

“說實話,我也挺享受的。”

《恐懼與慾望》關注戰爭中個人心理的微妙變化,這是無序環境中人性之惡的釋放,影片主要在反思戰爭帶給士兵個人的“榮譽感”。為了這份榮譽,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他甘願送死做誘餌。

他真是愛國嗎,他是恨自己,無法接受平凡的人生,但因為有了戰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英雄。

《光榮之路》的反戰從個人上升到集體,這是一部描寫將軍與上校,上校與隊長,隊長與士兵的電影。

在拍一場戰鬥戲時,600名群眾演員的拍攝經常被導演庫布里克中斷,他要求這些群眾演員不要試圖扮演英雄,而要表現出內心的恐懼。

庫布里克延續了《恐懼與慾望》的反思,讓士兵放下戰爭榮譽帶來的“慾望”,抓住他們作為人的恐懼。下面附上一段電影最為精彩的對白,發生在戰爭的前夜。

明天我並不害怕死亡,我只是害怕被殺

不懂你說的什麼意思?- 你更願意那種死法?

刺刀還是機槍?- 當然是機槍

這就是我的意思 它們都是用鋼鐵扎破你的肚子…

只不過機槍更快,更乾淨,痛苦更少 是不是?

這又說明什麼?- 這說明我們大多…

怕受傷更甚過於怕死亡

看看Bernard,他最怕毒氣 而我一點也不怕

他看到過被毒死的照片,而我沒有見過

但是我告訴你 我最怕頭上沒有鋼盔,怕得要死

但是我屁股上有沒有鋼盔我無所謂

為什麼會這樣呢?- 你的腦子在這兒麼

因為我知道頭上的傷勢會比屁股上的嚴重得多

屁股上就是肉 可頭上…頭上可全都是骨頭

- 隨你怎麼說 - 告訴我

除了刺刀,你最害怕什麼?

- 大爆炸 - 沒錯,和我一樣

因為我知道那會把你炸成碎片

你看,就像我告訴你的 如果你真的害怕死亡…

你下半輩子將一直活在恐懼中…

因為你知道你遲早有一天會死 任何一天都可能

如果死亡是你真正的害怕的東西

那你為什麼在乎是什麼殺了你?

你太聰明瞭,教授 我只知道沒有人想死

第一場戲是將軍與將軍的會談,將軍布洛拉德接手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觀眾直接代入將軍的俯視視角看待士兵,跟隨將軍檢閱士氣,下達命令。

電影以交戰前後分為兩部分,前半段對士兵的俯視讓人感到壓抑與無助。我們知道他們將面對一場純犧牲的戰役,最讓人膽戰心驚的是進攻前上校主觀鏡頭的巡視,一張張望向鏡頭的臉,一個個即將用生命付出戰鬥的鮮活的人。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觀眾的全知視角帶來一種赴死的悲壯,我們知道理想正義的上校所不知道將軍間的密談,知道偵查兵被掩藏的冤死,知道躲在戰壕內士兵們可能面臨的自己人的炮火,知道將軍沒有感受到的殘酷前線。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仔細留意會發現,庫布里克在拍戰爭場面時,大多是用一種輕微的俯視角度,幾乎沒有給到士兵衝鋒正面的鏡頭,他們在密集的炮火下如同螻蟻。這是導演在排程上建立“反英雄”的價值觀。

“自己人打自己人”是影片一個突出的文字意象,從膽小隊長誤殺隊友的手雷,將軍下令炮擊自己的陣營,到後面審判槍決的三名士兵,都是自己人對自己人的傷害。

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整部電影源於將軍為保軍銜拿士兵做的無謂犧牲,《光榮之路》反戰反的是軍隊所信奉的“極權”環境(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而這種極權的官僚主義不僅適用於戰爭時期,也是對所有類似政治環境國家的當頭一棒。

最可怕的傷害不是來自敵人,而是自相殘殺。軍事法庭這場戲是官僚對底層的壓迫,是代表人性理想上校的大聲抗議。有這樣一組排程同樣讓我印象深刻。

為底層士兵利益進行辯護的上校做總結髮言

鏡頭從同樣是士兵的護衛身後橫移過去

影片後半段,從群體降為個人,我們看到的是三位被施以死刑具體的人,又在個體的悲劇中感受到群體的惡。敵人甚至不需要露面,影片透過一樁樁荒謬的自相殘殺,揭露權利關係的黑暗面,進而追問我們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這一問題最先在片頭下達命令的橋段點明

我全靠你了,上校 整個法國就全靠你了

你覺得我在開玩笑嗎,上校?

我不是公牛,將軍 我不需要晃著斗篷來刺激我

我不喜歡你把法國國旗比作鬥牛士的斗篷

我沒有不尊重法國國旗的意思,長官

愛國主義也許過時了,但愛國者是真誠的

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想 Samuel Johnson也說過不同意見

- 這人是誰?- Samuel Johnson,長官

好的,他對愛國主義怎麼看?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這句基本上概括了影片對戰爭的態度,愛國主義是無賴們的藉口,士兵是軍官的犧牲品。

現實是,戰爭無法與愛國主義、愛國者撇清關係,愛國主義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手段,“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不僅是士兵的反思,也是軍官的自省。

愛國主義不是純粹的惡,只是當別人為我們鋪成一道光榮之路,我們需要時刻反思,保持獨立思維,維護基本的人性。

獻給愛國者光榮之路的背後實質可能是一條行刑之路。

民族主義的思想亦是同理,當我們被紅色潮流所淹沒,背後掩藏的,可能是紅色的血水。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對將軍的舉報沒能挽救三位成為愛國手段的犧牲品,再次加深的悲壯氛圍,使行刑變得富有儀式感。行刑場景的剪輯排程同樣驚心動魄。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一個大遠景出來,整個場面莊嚴,肅靜,在烈日的直射下乾淨空曠到恐怖。切到近景的時候,拍攝角度仍然給後景留下大量空白,把前景人物突出,渲染了不安的氛圍。

主觀鏡頭的使用已經是最基本的電影語言,並不稀奇,但在主觀鏡頭裡讓演員直視鏡頭,卻相當少見。這種“直視”觀眾帶給觀眾的不安,移情於主觀鏡頭的主人——步入死刑臺計程車兵。

透過這一排程,讓觀眾與士兵在心理上達到瞬間的同步,給人極深的印象。

好的電影都會給人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光榮之路》的結尾同樣值得回味。上校的理想主義遭到腐敗官僚的打擊,聽到隔壁軍人們居然在槍殺同伴不久便尋歡作樂,充滿怒意的觀望卻被治癒的一幕打動。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全片唯一的敵人(德國人)形象是出現在片尾被俘的德國女人,在她開口之前,鏡頭對準的是期待用嬉笑調戲暫時逃避戰爭苦難的人物群像。

當她開始歌唱,宛如天使降臨,鏡頭對準一張又一張臉,這是受戰爭折磨無奈又無助的人,透過合唱的歌聲,我們在這些臉上看到了有別於將軍的人性之光。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光榮之路》影評我們到底在為何而戰!

救贖者的角色由作為敵人的德國女人扮演,這樣戲劇式的反差是獻給和平的讚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