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步兵、弩兵和騎兵是怎麼作戰的李靖說得很清楚

關於古代的歷史劇中,常常有戰爭的鏡頭。這些戰爭戲份基本都是一個套路,即:雙方列陣,列陣完畢後互相通話,說完話就各派一人出來單挑,不管勝負如何,最後雙方肯定是一擁而上,士兵兩兩對砍,或者圍著大將給人家送人頭。

如果古代戰爭中,士兵打仗真的都是一擁而上,那還排那麼整齊的隊伍幹嘛?

古代戰爭中,步兵、弩兵和騎兵是怎麼作戰的李靖說得很清楚

實際上,打仗是要講究隊伍和陣法的。士兵手裡的兵器,基本決定了他的位置。比如弩兵弓箭手,他們一般都是要要先出手,放一陣子箭,等到敵人靠近,再由長槍兵上前廝殺等到。這一點,在唐朝的《衛公兵法》中說得很詳細。

唐朝時,士兵五十人為一個基本作戰單位。這五十人並不是按五人一排,站成十排的方正隊伍,而是楔形隊伍。

其中,最前面一人是隊長,在隊長身後是副隊長一名。副隊長負責扛著大旗,指引士兵前進的方向,如果遇到將軍發號施令,這旗幟還可以告訴後面計程車兵,接下來的行動。副隊長的身後左右站立兩人,這兩人是傔旗,也就是護旗兵,他們的職責就是保護副隊長,保護旗幟,倘若旗幟倒下,這兩人最先挨罰。護旗兵身後,則是四十五名士兵,他們分成五行,第一行七人,第二行八人,第三行九人,第四行十人,第五行十一人。他們成三角形均勻展開,與前面的四人形成尖銳的楔形。

古代戰爭中,步兵、弩兵和騎兵是怎麼作戰的李靖說得很清楚

在楔形隊伍的最後,是隊副,隊副不是副隊長,而是押官,也就是監督官,作用就是監督士兵作戰。作戰時,誰要是不聽號令或者執行錯誤又或者是不敢衝鋒,隊副就手執大陌刀,上去一刀砍死。

上面的隊伍中,士兵都是手執長槍,唐代士兵的武備中,槍是必備品。

古代戰爭中,步兵、弩兵和騎兵是怎麼作戰的李靖說得很清楚

其他如弓箭手、騎兵也都是這樣的隊形。具體作戰時很複雜,根本不是大家一起衝到敵人隊伍中,然後兩兩對砍,那不叫打仗,那叫街頭互毆。以弩手為例,士兵打仗的過程如下:

弩手也是五十人一隊,每人一具弩,五十支弩箭,披甲護膊,全副武裝,除了弩和箭之外,弩手們也要帶陌刀或長棍。各隊依然是楔形隊伍,主帥一聲令下,大家就會調整弩箭,把弦扣在弩牙上,準備發射。再一聲令下,說明敵軍已經在一百五十步內時,這是弓箭的射程範圍,所以弩手們就要一齊發射。第三次下令時,敵軍已經逼近到二十步,這個時候,弩手們不再射箭 ,而是手持陌刀或者棍棒,隨步兵隊伍上前廝殺。

古代戰爭中,步兵、弩兵和騎兵是怎麼作戰的李靖說得很清楚

那如果是騎兵,怎麼作戰呢?短兵相接之前,騎兵是下馬的,這可以讓馬節省一點體力,而不是像電視劇中,騎兵一直騎在馬背上。弓弩手射箭之後,退入步兵隊伍中,隨之一起衝鋒。這個時候,下馬騎兵是不可以行動的,除非步兵失利,下馬騎兵才會向前迎擊敵人。騎兵衝鋒時,步兵要退到一邊,整理隊伍,稍作休整,若是騎兵戰況不利,步兵會繼續衝鋒。如果步兵交戰時,敵軍失敗撤退,騎兵也會上馬追擊。

李衛公就是李靖,這種作戰方法雖然這不能代表全部,但可以作為一個縮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