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矛盾用“蘇解紛”,就像有困難打110

“接到調解員電話時我真有點驚訝,沒想到這麼小的事都有人管。”11月4日,崑山和霖光電高科有限公司職員林立(化名)辦完調解手續,鬆了一口氣。一年前,公司幫林立在崑山高新區時代花園租住一套房屋。10月中旬租期滿了,房東收房時發現牆面、傢俱因滲水出現損壞,要求林立賠償。林立表示,滲水可能是房屋結構及質量問題導致,而且滲水期間自己不在崑山,沒法發現問題。雙方各執一詞,僵持不下。就在林立一籌莫展之時,他嘗試用“蘇解紛”微信小程式尋求幫助。十幾分鍾後,他接到轄區調解員高偉打來的電話。經過高偉1個小時的調處,雙方握手言和。房東扣除滲水造成的損失及水電、煤氣、物業等費用合計4350元,一次性退還林立剩餘押金。為健全矛盾糾紛全週期管理,省司法廳創新打造“蘇解紛”非訴服務平臺,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一體化研判”,透過推廣“蘇解紛”微信小程式,為群眾化解矛盾糾紛提供線上新渠道。開啟“蘇解紛”,輸入基本身份資訊,提交糾紛簡要情況後,後臺啟動接案、分流、化解、聯動、處置程式,能為申請人提供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政複議、公證、仲裁等8類非訴訟糾紛化解服務。“有糾紛,調解員第一時間響應!”省司法廳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處四級調研員朱海波告訴記者,“蘇解紛”平臺最大特點是調解模式的變革,把以前人找部門的被動調解模式,變成“群眾派單、部門接單、調解員辦單”的線上模式,案子來了隨到隨接,大大提高糾紛化解效率。“蘇解紛”還與法院訴訟服務平臺對接,接收基層法院分流的矛盾糾紛,可實現線上受理、訴前調解、雲端解紛的“一站式”糾紛化解。常州市鐘樓區萬福橋社群個體經營戶張黎,最近同樣體會到線上調解的方便。去年5月,張黎借給李某10萬元人民幣,約定一年後還款。不料到期後,張黎多次致電李某催要無果,便在“蘇解紛”平臺申請調解。11月6日,鐘樓區司法局荷花池司法所透過平臺瞭解情況並進行調解,雙方最終以分期還款方式達成一致,並向法院申請確認司法效力,迅速實現案結事了。“有矛盾用‘蘇解紛’,就像有困難打110!”南京市民張先生不久前專門撥打12345熱線,向浦口區司法局表示感謝。8月30日,張先生騎電瓶車與汽車發生剮蹭,爭執之際用“蘇解紛”申請調解,立刻就有調解員聯絡他。調解員先幫雙方協商調解,又幫著聯絡保險理賠,從上午9點忙到下午3點。調解插上“雲翅膀”,解決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討債難是所有供應商頭疼的事,為了討債經常找律師、跑司法所,甚至還得打官司。現在,我們足不出戶線上調解,一次也不用跑。”無錫建築材料供應商祝某說。祝某一直為外地人吳某供應建築材料,吳某拖欠其4700多元材料款遲遲不付。祝某透過“蘇解紛”小程式發出調解申請,案子很快分派到新吳區梅村街道非訴訟服務中心。調解員透過“蘇解紛”與雙方“隔空對話”,不到4小時,雙方就達成協議。快速反應機制將矛盾防範關口前移,有助於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崑山市澱山湖司法所所長單振春說,調解員從被動等待到主動服務,早早介入糾紛,降低糾紛雙方正面衝突的可能性。“根據相對情況分析,司法所能對一段時間集中多發的糾紛做到預先處置,同時更加精準地開展普法宣傳。”高偉告訴記者。據瞭解,“蘇解紛”自8月在全省推廣以來,註冊數每天以萬人計增加。截至10月底,“蘇解紛”註冊人數為536590人,申請量為2529件。“蘇解紛”非訴服務平臺入駐律師、公證、調解機構以及行政單位等4003家、人員6211人,服務網路覆蓋面持續擴大。同時,案件來源由法院引調為主向機構登記、公眾申請為主轉變。現有的線下調解力量,能否應對不斷湧到線上等待調解的糾紛?朱海波介紹,近年來,我省深入推進基層人民調解組織、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建設,大力發展個人調解工作室,推廣“金牌調解”“老兵調解”等。全省已建成縣、鄉、村三級調解委員會22583個,建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1238個、企事業單位調解組織1472個、調解工作室3500個。可以說,人民調解的觸角,已經延伸到城鄉的每個角落。一些地方在調解隊伍專業化上做文章。無錫市濱湖區司法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科科長陸磊告訴記者,濱湖區今年在矛盾集中多發領域配強調解力量,成立旅遊、物業、價格、醫患、勞動、交通6個調處分中心,每個中心配備2-3個有經驗、懂法律的專職調解員;南通市通州區構建“2+5+X”調解聯動工作機制,整合司法幹警、法律明白人、法律顧問、調解員、網格員等力量,打造全覆蓋的調解組織網路。據瞭解,22個有行政調解職能的省級部門均已入駐平臺。糾紛經平臺分流後,平臺協調行政調解、行政複議、行政裁決機關和公證、仲裁機構進行辦理,並跟蹤督辦後續化解工作。平臺對超過3天不受理的糾紛、超過一個月未能完成調處的糾紛等,設定告警功能。下一步,我省將以“蘇解紛”為基礎構建“以人民調解為基礎、以行政調解為主導、以司法調解為保障”的“大調解”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大力推動市域治理現代化,切實打通基層法律服務為民“最後一公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