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帶來新突破 磁共振“類腦”時代開啟

AI賦能帶來新突破 磁共振“類腦”時代開啟

對於磁共振未來發展,多位專家展開對話。論壇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上海10月29日電 (記者 陳靜)磁共振的創新演進是一場以硬體系統不斷升級為核心、以序列、應用的不斷拓展為側翼的漸進式創新。智慧賦能磁共振,使之擁有自主意志?這不是科幻。歷經多年潛心研究,中國高階醫療影像裝置自主研發的磁共振“類腦”平臺uAIFITechnology29日揭開“面紗”。

據悉,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磁共振實現了擬人化的主動思考和感知,高效精準匹配掃描需求;同時,主動進化,具備自主學習能力。

AI賦能帶來新突破 磁共振“類腦”時代開啟

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磁共振實現了擬人化的主動思考和感知,高效精準匹配掃描需求。論壇主辦方供圖

當日,記者獲悉,數百位來自醫療行業的頂級學者、全國知名三甲醫院(綜合性大醫院)專家雲集2021磁共振未來創新大會,超越影像、融合創新、開啟磁共振“類腦”時代。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放射科主任袁慧書表示:“uAIFI技術的加持,使1。5T磁共振進階到準3。0T階段,可面向神經、肌骨關節、腹部、盆腔及血管等重點領域全面解決臨床問題。”

研發企業——上海聯影醫療磁共振事業部總裁李國斌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uAIFITechnology磁共振‘類腦’平臺研發耗時4年,透過賦能磁共振掃描全流程,覆蓋了多樣臨床場景。未來,我們希望在技術開發、科研合作、臨床轉化、產業轉化共創碩果。”

據瞭解,長期以來,噪音大、掃描慢、操作複雜、閱片難度大、偽影來源多等都是磁共振應用中存在的多重痛點。研發人員當日對記者解釋,uAIFI Technology磁共振“類腦”平臺由智慧感測器、晶片等共同驅動磁共振智慧“類腦”中控平臺,用人工智慧神經網路模擬大腦神經元,改變磁共振傳統硬軟體系統“孤島”現狀。平臺中包含的諸多核心技術,覆蓋磁共振掃描全流程,逐一突破現有痛點。

uAIFITechnology“類腦”平臺極大提升了放射科醫生與技師的診斷效率。 該磁共振“類腦”平臺率先嚐試使用天眼技術,技師只需一個手勢,就可在0。5秒中完成原本至少6次按鍵的任務。

“ uAIFITechnology‘類腦’平臺搭載的百秒成像技術,大幅提升了心臟成像成功率與效率,推動無創性影像學檢查的發展。”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放射科主任夏黎明對記者表示。據悉,在診斷環節,uAIFITechnology“類腦”平臺極大提升了醫生的診斷效率,其所節約的時間量相當於增加了熟練的技師。

對於磁共振未來發展,多位專家展開對話。“長久以來,最先進的裝置往往在海外打磨應用,待到成熟後才進入中國,因此中國醫生很少能參與進原創性高質量科研。基於產學研醫創新融合平臺,我們有更多機會參與孵化前瞻性的科研成果,推動醫學轉化!”北京協和醫院放射科副主任王怡寧說。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醫學科名譽主任陸建平指出:“磁共振應該向診療前端進一步發展,覆蓋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成為普通人日常健康自檢的工具。”“開拓磁共振的未來之路,必須推動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的科研成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嚴福華說,“基於醫工融合的交叉創新平臺,我們可以實現真正的源頭迴圈創新: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執行系主任王廣志認為:“磁共振未來發展有‘兩大車輪’:一個是技術上新突破,原創性技術革新全面提升臨床診斷質量,助力人類重大疾病攻關;另一個是產學研醫深度融合,好問題來自臨床,好方法要回到臨床,加速醫學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是原始性創新的關鍵動力。”

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王梅雲認為:“放射科醫生不僅要做精準診斷,更應參與推動無創治療,其中多模態融合至關重要,透過多模態裝置配合,多模態的平臺管理(超聲、放射、核醫學)實現診療一體化做出更大貢獻。” 聯影集團董事長薛敏表示:“中國在網際網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這兩大領域已經世界領先。聯影希望攜手產學研醫各界夥伴,協同創新,建立起覆蓋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流程的全智慧醫療健康生態。”(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