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輪椅:向弱勢人群傾斜,是"共享"最美的本意

“網際網路+”時代,“共享經濟”的概念旋風般吹向各個大小行業與領域,繼“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雨傘”之後,“共享輪椅”出現在本地部分醫院。發現相對於傳統輪椅來說,共享輪椅除設計上比較貼心外,還具有24小時隨時借還、固定樁歸還避免亂停亂放等優點。不過,也發現,對於不識支付寶、微信的老人家,共享輪椅目前借還起來就顯得不那麼友好。

“網際網路經濟”燒到醫院,這一點都不稀奇。其實在前網際網路時代,各大醫院門口也有出租座椅、輪椅甚至是陪護用行軍床的,需要交付押金、按時長收費,只不過那個時候沒有“共享”這個概念,“租賃”二字聽起來不如“共享”那麼高大上罷了。當然,按照目前的收費標準,共享輪椅近乎免費。雖然要交押金,但是借用完就可以馬上退,比一些設定了退押金門檻的共享單車、共享汽車要好得多。而且,共享輪椅使用前兩小時免費,之後再收費,對於大部分醫院的患者而言,兩小時恐怕已足夠覆蓋就診時間。這麼看來,共享輪椅比其他共享經濟產品,無論共享還是公益色彩都要濃得多。

共享輪椅:向弱勢人群傾斜,是"共享"最美的本意

站在醫院的角度,輪椅租賃本就是非盈利專案,一般來說,負責管理的往往是護士。而護士的本職工作是照料病人,照看輪椅不倫不類,也分散精力。而且,輪椅需要投入,據說一般的傳統輪椅,使用週期在3年左右,成本幾百錢左右。共享輪椅由第三方投資管理,對醫院來說省下了購置和維護費用,醫院當然願意。對於患者尤其是年輕人來說,共享輪椅借還簡單、操作方便,也省去了排隊的時間,看上去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

儘管如此,把共享輪椅引入醫院,我還是覺得必須考慮得更周全一些。首先,公立醫院是公益性質的單位,為患者免費提供醫療協助乃是分內之事。雖說共享輪椅近乎免費,但從本質上說,這個產品依然屬於租賃性質。本該免費提供的公共服務,卻引入商業操作來為自己“減負”,這總讓人感覺哪裡有點不對勁。醫院引進共享輪椅,跟商家提供共享充電寶,性質不太一樣,因為充電寶與商家經營內容無太大關係,純粹屬於提供便利;但醫院不一樣,腿腳不便的老人、患者,沒了輪椅無法接受治療,輪椅屬於必需的醫療協助專案。換個場景,機場候機樓平時免費提供的行李推車,假如也搞“共享”,投幣、掃碼才讓你推走,旅客恐怕要抗議吧。

其次,正如“數字鴻溝”這個概念所昭示的,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時代,無法玩轉這兩樣的人群,日常生活往往陷入弱勢。不會玩手機、下載安裝刷票軟體,你可能連張火車票都搶不到:共享輪椅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部分醫院共享輪椅使用率不高,不時有老人在共享輪椅前停留猶豫,然而即使在指導人員的引導下,由於老人手機既沒有支付寶也沒有微信,最終也只能選擇傳統的租借輪椅方式。雖然共享輪椅不是要取代傳統輪椅,而更像是一種互補,但最需要使用輪椅的人群用不上共享輪椅,還是挺讓人尷尬的。

我國有8500餘萬殘障人士與兩億多60歲以上老年人口,輪椅在這一部分人口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生活中,我們能見到、租到輪椅的場合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眼下共享輪椅出現在醫院,雖然從概念到服務還不盡完美,但它是一個好的開始 -共享經濟和產品唯有向弱勢人群和顧客傾斜,才能讓其恢復“共享”的本意和本質。

頂部